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出了一方口音。縱觀國內外,哪怕說著同一種語言的民族,口音卻可能千差萬別。口音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年齡越大口音越難改?為什么成年人說外語都帶著母語口音?
中國有一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對于語言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分散在不同的地理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形成特定的發音方式。你可以想象一下,說著同樣語言的一群人被分為兩部分,分別在兩個孤立的島上生活,隨著時間流逝,地理距離與社會隔離會讓這兩個群體發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
一些專家認為,口音還與地方氣候有關。例如,西北地區海拔高,空氣干燥,聲波傳播遠,故語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氣候濕度大,聲波衰減快,故四川話尾音粗長而通透;江浙地區氣候溫潤,故語速快,聲音清悅,“吳儂軟語”;廣東濕熱,海風大,故鼻音重;東北氣候寒涼,吸氣慢,呼氣快,主要靠嘴呼吸,口音也是口腔共鳴多,鼻腔共鳴少。
假設讓福建人的后代從小在北大荒成長,讓東北人的后代在閩南地區出生長大,相信數十年后,他們與父輩的口音也會差距甚大。

年齡越大,口音越難改
不知各位是否發現這樣的現象:當一名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跟隨工作調動的父母,轉學到省外某地讀書后,過不了多久,小朋友說起當地方言就能朗朗上口,與當地人幾乎分毫不差。但一名20 多歲的成年人背井離鄉,去遠方打工多年,哪怕刻意學習當地方言,甭管過多少年,依舊鄉音難改。
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時形成的,隨著年齡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這是因為在嬰幼兒階段,我們的大腦中有著極為豐富和敏感的神經突觸,使得我們具有強大的語言學習能力。然而,在青春期結束后,學習語言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學習新語言的能力會逐漸下降。
有實驗證明,人腦紋狀皮層的神經突觸增長最旺盛的時期是在人出生2 至4 個月,在出生后8 至12 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這個時候嬰幼兒的神經突觸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隨后神經突觸慢慢減少,到十多歲時,會喪失40%的神經突觸。這些喪失的神經突觸是被大腦自動修剪掉的,它們是大腦中不經常使用的部分。這就是為什么在人生的早期階段,我們有語言本能,能夠毫不費力地學會幾種語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本能就會減弱。
普通人在十多歲之后,語言學習變得不那么容易、自然。科學研究表明,兒童不僅比成人更容易學習語言,而且還更容易學會新的口音。隨著年齡的增長,最難學習的部分是語音語調。因此,一個人成年后很難改變幼年形成的口音,即使一個人能夠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交流,但如果這門語言習得于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將永遠無法掌握正宗的口音。
我們在生活中還會發現:大多數中國人說外語總是改不了中式發音,外國人說中文也有很奇怪的口音。為什么我們很難說一口純正的外語?
人在幼時學習母語時,一開始都是吞吞吐吐的,這是因為幼兒需要通過口腔肌肉練習發音,后來越來越熟練,口腔的肌肉已經形成下意識的動作了,自然就出口成章了。當我們成年后學習外語,發音時口腔肌肉已經習慣用母語的發音方式了。這就是為何成年人矯正口音十分困難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母語會干擾外語發音。
成年人在學習外語時,聽到外語發音,大腦首先會在自己熟悉的母語發音中去尋找與這個發音相似的音,然后會認為聽到的這個音就是母語中的某個音。
如果你聽過日本人說英語,一定會對他們的r、l 不分深有體會。日本人發不出英語的r,不是因為舌頭硬,也不是口腔結構有問題,而是因為日語里也有個r,這個r 的發音介乎于英語的r 和l 之間。正是由于這個音的存在干擾了他們對英語r、l 的識別。此外,我們知道印度人說英語口音很重。這是因為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早已深入印度社會各個角落,印度有龐大的英語使用群體,有標準的用本地文字表示英語的方式,這使得印度的英語口音獨特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