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發群體中,并不缺少創客,他們的創造更加自由,喜歡什么就研究什么,既豐富了生活,又有成就感。
“慧”種地,他改造10多套農機具
浙江臺州56歲的黃林國是個農民發明家,發明改造了不少農機裝備。
2011年,黃林國來到妻子的老家重慶市墊江縣,流轉了475畝土地種葡萄,基地每天需要六七十個人務工。“我當時最缺的就是人工,那時候想,要是有個機器幫忙該多好。”黃林國說。
2012年,黃林國開始嘗試機械化種植,但開局并不順利,因為大多數農機是為北方平原地帶設計的,在南方丘陵地帶使用,尺寸不對、水土不服。思來想去,黃林國決定自己改造拖拉機。一步一步改造后,原本高大的拖拉機終于能開進大棚了。“很快我又遇到第二個難題—拖拉機需要拉動旋耕機耕地,可旋耕機是針對北方沙壤土設計的,在南方的黃泥黏土上耕,根本耕不好。”黃林國說。他觀察鋤頭鋤地的方向后,將旋耕機的刀片重新排列,改變角度。幾經調整后,黃林國終于能開著拖拉機平整土地了,并且又快又好。
第一次改造農機成功給了黃林國經驗和信心。隨后,他又相繼改造、組裝、發明了切根機、開溝機、挖溝機、水肥一體化設備等10多套農機具。在黃林國看來,自己的這些“土機器”,雖然不及市面上的農機具精美耐看,但很實用。現在每到農忙時節,附近一些種植大戶都會找他幫忙。
退休后變身“寶雞愛迪生”
2021年11月,“76歲大爺研發31件老年人神器”登上微博熱搜榜。這位老人名叫辛世武,是陜西省寶雞市人,被網友戲稱為“寶雞愛迪生”。
1999年,辛世武的父親因病癱瘓在床。在陪父親輾轉各地醫院看病時,他一直想尋找一款能幫助臥床老人翻身的多功能護理床,但苦尋無果。退休后,辛世武決定為父親打造一款具備翻身功能的“保健床”。2006年,這款具備翻身、坐起等多種功能的保健床問世。這是辛世武退休后最先搞的一項發明。
除了對機械感興趣,辛世武最大的愛好便是聽秦腔。一次,辛世武在參加活動時發現,不管是文樂隊還是武樂隊,演奏時一般都需要五六人配合才能演出。他就想,能不能發明一個只需一人就能演奏的多合一電動打擊樂器?經過數百個日夜的研發攻堅,“秦腔電動打擊樂器”終于做成,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爬樓機、洗菜機、搓澡機、電動拖把、自動升降坐便器……這些發明都出自辛世武之手。為了方便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退休后,他先后擁有了31項發明。如今,辛世武只想把自己的全部發明整理成冊,再生產一批護理床投放到敬老院、養老中心等護理機構,服務更多行動不便的老年人。
發明彩色兩用象棋
一副棋盤,32顆棋子,使用6種不同的顏色,既可下中國象棋,又可下國際象棋。在2021年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上,浙江杭州85歲的陶明輝憑借其發明的“彩色兩用象棋”獲得了展覽會銀獎。
陶明輝的發明初衷源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正在看棋類比賽的陶明輝琢磨,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有很多相通之處,能不能用一副棋盤下兩種棋?歷經20多年,他構思創作了一套彩色兩用象棋,幾經修改終于成形,于2005年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這套象棋用彩色棋子代表不同兵種,將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合二為一,可有4種不同下法。”陶明輝介紹道,彩色通用象棋棋盤由兩個“半棋盤”組成,每個“半棋盤”上都繪有與國際象棋棋盤相符的方格圖案,陰影方格與空白方格間隔分布;每個“半棋盤”的一端中間處都由4個方格組成的正方形與中國象棋棋盤的皇宮相符,繪有兩條交叉斜線。使用時,將兩個“半棋盤”對齊接上,即可當作國際象棋棋盤使用;將兩半棋盤留有一定距離,形成河界,即可當中國象棋棋盤使用。在陶明輝看來,每一顆棋子都凝聚著自己的心血和對中國象棋的熱愛。
制作《花樣滑冰》電動泥塑
家住北京的李承敏在山西平遙長大。汾河岸邊盛產的紅膠泥可塑性強,從小在河邊玩的李承敏常與小伙伴們捏泥人,并喜歡上了泥塑。
退休后,李承敏開始靜下心來鉆研藝術。廣播電視信號發射塔需要鋼架支撐,受此影響,李承敏發現泥人也需要搭骨架。于是,鐵絲、樹枝、購物袋、廢舊衣物等都成了他的創作材料。為了給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李承敏決定創作冰雪運動題材的泥塑作品。為了讓作品更有特色,作為無線電技術工程師的李承敏把實現作品“自動化”作為創作的一大重點。找電機,改電壓,將人物固定在電動機盒上。人物的腿太細了固定不住怎么辦?李承敏放慢進度,重新為人物制作白色靴子……經過反復嘗試,李承敏終于成功創作出第一個冰雪運動題材泥塑作品《花樣滑冰》。
用針線縫出“菜市場”
火紅的辣椒、熟透的柿子、新鮮的南瓜……在山東濟南手工藝人趙志純的家中,這些1∶1仿真果蔬均由布料制作而成。據趙志純介紹,做布藝果蔬需要選布、染色、縫制、填充等多個步驟,時間較長的甚至要花費10多天。為了讓果蔬的樣子更加逼真,趙志純往往會先買菜,對照著繪出圖紙,再進行制作。趙志純曾在濟南鐵路局配件廠工作,下崗后利用閑暇時間制作布藝。“當時我就想,有人專門制作布老虎,有人專門制作布魚,有人專門制作布鞋,那我就做生活里最常見的果蔬吧。”
趙志純是槐蔭區非物質遺產項目“布藝果蔬技藝”傳承人,她十分樂意向人們傳授這門手藝。趙志純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了布藝手工的教程。“這些教程都是我自己拍、自己寫的,雖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自己制作的東西還是能描述得很清楚。”為了將手工步驟展示得更清晰,趙志純還特意購買了一部高像素手機。“希望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被更好地繼承下去。”趙志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