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讀罷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推出的《九寨凝眸》(2021年6月版),讓我仿佛又回到了九寨溝。通過閱讀慶九的書寫,我在這片好山好水里徜徉的日子,猶如電影般浮現于腦海。隨著慶九的書寫,我分明又領略到了九寨溝的陽光、蔚藍色的天空,挺拔的雪山、豐盈的海子、藏家村寨等所散發的脈息。甚至,從群山、森林及植被與湖水間撲面而來的清新而甘甜的味道。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作為某單位一員,曾在九寨溝工作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我離開九寨溝之后,慶九作為九寨溝管理局的一員,也曾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數年。
《九寨凝眸》這本體量長達35萬字的集子,既是九寨溝管理局災后恢復重建叢書中的一部,也是慶九多年以來潛心在九寨溝的山水大地,伏案書桌,嘔心瀝血之作。我甚至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多年在斯的生活積累、學習和研究,就不可能有這部《九寨凝眸》的誕生。
《九寨凝眸》分為《滄桑記》《造化記》和《風華錄》三個章節,配以精美的彩色圖片和美術作品,既是慶九為九寨溝傾情奉獻的一部力作,也是慶九以散文、攝影、繪畫創作的一次小結。
我認識慶九先是通過文字的交道。那時,他還是州教育局創辦的《民族教育報》的一名編輯,我是該報的一個作者。并且,他和我都曾經做過教師,州內許多的作者也都從事過這個崇高的職業。后來,我們見了面,但往往是匆忙相聚又一別,便各自在不同的崗位,為著生活奔波在阿壩高原的大地之上。
在我的心目中,慶九不僅是一名勤懇的編輯,而且,還是一名多才多藝的謙謙君子。他不僅能詩能文,而且,繪畫、攝影、主編刊物等樣樣在行,是州內文藝圈公認的多面手。我倆因文而識,也曾有過數次深入的交流。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州內舉行的某次筆會上,恰巧我倆同處一室,共居了幾天。白天跟著大家一起走馬觀花似采風考察,夜晚回到同室,彼此敞開心扉地聊天交流。
后來,因其出色的組織才能,他做了州文聯的領導。每次州上組織的大型文學活動中,總是少不了他艱辛的付出和忙碌的身影。并且,慶九待人接物態度始終是耐煩和溫和的。在眾人面前始終是少言而低調的,是一個說得少,做得多的人。并且,在擔任繁重的行政和業務工作的同時,他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創作。
他的為人是值得稱道的,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出于共同的九寨溝情緣,當我得到慶九親手贈送的這部設計裝幀精美的厚書時,我沒有絲毫猶豫,脫口承諾待到仔細拜讀了之后,為其寫點什么。
二
《九寨凝眸》從體裁而言,是一部散文集。
然而,我卻更愿意把其看成是一部關于九寨溝的屬于慶九的“百科全書”。通過他的書寫,不難看出慶九的文學追求與想法。
首先,沒有一定的積累,包括專業知識的累積,時間的累積與情感的累積與付出等,是無法來書寫九寨溝——這個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的。這不是虛言,筆者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葉起,無論于公于私,也曾接待過不少的著名作家、實力詩人。之后,隨著歲月流逝,通過自己的創作和閱讀,多少也就清楚一點,那些造訪過九寨溝的作家、詩人,面對著九寨溝,在回去后,頂多只是寫些游記與印象,卻幾乎因詞窮失語而鮮有什么傳世之作。這也充分說明和證明,時間和積累的魔力與瓶頸,至少那種走馬觀花式的采風和創作,是極難產生什么大作的。
從這部集子的一開始,慶九便從地質構成、古生物化石等專業的角度,為讀者展開了一個視野開闊的歷史縱深,可謂起筆不凡。隨著閱讀的進行,他又分別從具體的海子、流灘、瀑布及森林、植被等,以散文詩般優美抒情的文筆娓娓道來。而后,則分別從當地的民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習俗、野生動物、鳥類、植物花卉等全方位角度,最后,站在一個文人的立場,將地方史志、當代作家詩人、畫家、攝影家等集體的大合唱采擷收錄其中。構成了該書內容翔實豐富而知識淵博的特點。
其次,慶九揚長避短。用一個畫家的眼光、攝影家的鏡頭,摁住審美和抒情的筋骨,用深情的文字和筆觸,為我們展讀著關于九寨溝春夏秋冬的長廊畫卷。
由此,我想到了美國自然主義文學和中國山水文學。
顯然,旅游與之前國有森工企業的駐足,是改變九寨溝的歷史與推動其發展變化的外力。當半耕半牧的傳統生產方式,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旅游這個嶄新的經濟方式而替代,并逐漸改變的時候,對九寨溝的宣傳與書寫,固然有著各級領導的推動與助力,新聞媒體的報道宣傳。此外,更有著文藝界有識之士的呼吁與不懈地努力書寫。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民國版由張典主持修編的《松潘縣志》中,對九寨溝有過“羊峒番部內,海狹長數里,水光浮翠,倒影林嵐”的記載外,在歷史的長河中,到過松州的范成大、薛濤等著名詩人、官宦及植物獵人威爾遜、探險家吉爾上尉,乃至路過羊峒、隆康等地的大記者范長江等人,都沒能光顧九寨溝。除了當地文人的書寫,自改革開放始,最早書寫九寨溝的是四川女作家龔巧明,她的短篇小說《思念你,樺林》就是根據當時在九寨溝林場的采訪而創作的。此后,才是著名詩人楊煉創作的長詩《諾日朗》及早在1982年四川青年作家在九寨溝的創作筆會、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先生在海外舉辦的關于九寨溝題材的攝影作品展等。總之,不論是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還是在影視、音樂、繪畫、題詞、書法等門類的創作方面,這些名家名人,無不為宣傳九寨溝的旅游,起著重要的作用。
回到慶九的書寫,如果用自然主義文學和山水文學來界定,至少是不準確和不能囊括的。慶九對九寨溝的書寫,只能說是受到了自然主義文學和山水文學的影響,但其又超出了這個范圍。從中,也可以說,慶九是一位有追求的作家,不斷地在尋找和突破自己創作的邊界。
三
面對著新時代和新創作,散文創作具有廣闊的前景與可能。
在我看來,散文的創作,首先應是作者“在場”的書寫。只有深入到現場,才可能使作者的審美、情感與對現實的領悟認知、語言的表達呈現,與現實和現代交融,才具有真實可靠的可能性。
尤其是面對像九寨溝這般重大的題材,沒有長期扎下去的魄力,沒有肯花費幾年的時間,是很難創作出質量上乘的佳作的。
通過閱讀,我不難知道,慶九是在用自己的腳步和身心,幾乎走遍了九寨溝景區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是在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凡自己的腳步能夠抵達的地方,他都會前往。特別是當讀到他搭乘科研處的船,去長海深處、去仙女池等地體驗的細節描寫時,我發出會心地一笑。
慶九是位“工作狂”的形象躍然紙上。筆者也曾去過長海的盡頭,只不過他是搭乘科研處的船,而我卻是因盡職的需要,在那一年的秋天,在長海的盡頭開展工作,獨自一人劃著橡皮艇,沿著“S”形的水域前行。那個地點不要說是游客,就連當地人也是難以抵達的地方。
其次,就是大量地閱讀與積累、對相關資料的收集和研讀。
通過閱讀這部書,也不難看出慶九是進行了充分準備的。他的閱讀準備,涉獵的范圍非常之廣。既有地質學、考古學、植物學、動物學、歷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又有多年從事創作的經驗積累、思考與提煉。因此,他才能從容地完成這部洋洋灑灑數十萬字的大作。
誠如慶九在該書里引用的一句話:“那是你離得不夠近。”雖然這是指的攝影藝術,然而,對于散文寫作而言,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藝術原理是相通的,任何藝術門類之間是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的。
我雖不太清楚攝影與繪畫,對于慶九創作這部作品究竟起到了什么積極的作用。但透過字里行間,我看見了一個藝術家的視角和用情,抑或攝影的構圖賜予了他常人難以抵達的角落,繪畫與色彩、線條賜予了他遣詞用句的豐富,色彩繽紛的流暢,無論是對群山、眾水的文字描摹,還是對九寨溝四季流轉變幻出色的文字功夫,都體現出這個作家深厚而扎實的藝術功底。限于篇幅,慶九散文語言的藝術特點,也是該書的一大亮點,除了抒情的特質,就是慶九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與借鑒,在遣詞用句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四
《九寨凝眸》從字面來理解,就是一個人的凝視。
審美的主體是九寨溝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這既是集慶九的學識學養于一體的心血付出,又是個人即時代的記錄。
上蒼既然把九寨溝賜予了人間。也就把不斷地認知與書寫,交給了喜愛她的人們。無疑,慶九正是這眾多喜愛的人當中的一員。記得曾在一本書中讀過:你付出心血和青春的地方,你一定會最終喜愛上這個地方。
況且,在我的眼中,九寨溝是一處大自然的課堂,是一部需要窮盡一生來閱讀的大書。
不同的人,走進九寨溝,所獲得的感悟和認知自然就有所不同。有人把九寨溝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還有的人把九寨溝之水,叫做“九寨藍”。
對于九寨溝時光漫長的歷史,需要我們去認識的東西太多了。而寫作既是對時代的記錄,也是對審美客體的命名與呈現。
閱讀畢全書,我要祝賀慶九的完成,完成就是書寫的真理,完成就是對自己的升華,完成就是對自己所付出的一個交代。
尤其是在歷經“8·8”大地震之后的九寨溝,歷經歷史上數次浩劫的九寨溝,通過包括慶九在內的人傾情地書寫,面對著人與自然、人與旅游發展、人與社會發展等這些重大的命題,我們的寫作也許并不煊赫一時,但將會存在和繼續下去。
如果您想了解九寨溝的話,《九寨凝眸》是值得您花點時間,去認真閱讀的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