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智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研學之旅已經逐步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進行滲透,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學習理解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實踐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文章主要分析闡述如何通過開展研學旅行提高學生對絲路文化的認知,希望能給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絲路文化;研學旅行;中小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90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組織的集體旅行,以學生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以各類歷史名勝古跡及人文景觀為文化資源,使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養。絲路文化承載了華夏兒女的情感與智慧,也是很多文學作品的創作來源。因此,教師帶領中小學生開展絲路文化研學之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設計課程,統籌指導
文化是一個人群、一個民族共同擁有的規范、價值觀和符號,人文素養要求重視對文化的學習。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秉承這一教育原則,帶領學生開展研學之旅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對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之前,教師應規定研學旅行的目的地,設計研學旅行課程,以便更加高效地開展研學旅行。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課程應體現出研學旅行主題的特色,讓學生在旅行中感悟生活、了解歷史、體驗文化。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研學之旅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建立并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有次序地開展研學旅行[1]。開展研學之旅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位中小學生都能參與到研學之旅的學習環節中,因此學校要確保研學旅行進入課程表,還要保證研學之旅的課時,將校內課程與研學之旅有機融合,使研學之旅與課程教學互相彌補,互相促進,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將研學之旅與學期評價進行有機融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結合絲路文化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在期末考查中將絲路文化的起始地、開始時間、主要人物等作為考查內容,并在研學之旅活動開展之前,對學生公布考查內容,使學生研學之旅的學習更具針對性。
二、培訓師資,實踐鍛煉
中小學開展研學之旅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培訓師資力量,以保證研學之旅能夠順利進行。教師是研學之旅中的主要負責人,不僅要具備較強的人文素養,也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斷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的人格素養和文化修養。研學之旅與其他的課程教學不同,主要在課外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學校應結合研學之旅的絲路文化主題,對教師開展培訓,引導教師學習絲路文化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為教師創設人文情境體驗模式,讓教師在仿真的環境中體驗絲路文化,感悟西域歷史,學習歷史文化。通過理論與仿真情境的學習體驗,教師的絲路文化知識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學校可以選擇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教師親自前往絲路之旅的目的地,進行真實場景的體驗。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更加高效地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在研學之旅的實踐教學環節,更加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已經擁有了絲路文化的旅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詳細深入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到每一個絲路文化的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絲路文化感知能力。
三、建設基地,積累沉淀
在絲路文化研學之旅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校也應與絲路文化研學之旅目的地的場所進行合作,重視對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學校可以外派教師深入研學之旅基地,與基地人員共同建設旅游基地,從而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研學旅行環境。此外,中小學生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后會產生不適應感,也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旅行基地的工作人員及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提高研學之旅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中小學生在研學基地進行學習,并非單純地參觀人文景觀,更多的是感受當地的人文情懷。在研學之旅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的人、事、物,與平時在家庭和學校中接觸到的完全不同,且接觸的人數眾多,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更加需要培養交往溝通的能力,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教育基地的文化氛圍進行感受,對絲路文化的內涵進行體會和領悟。同時,學生也應在研學之旅的學習環節,對文化知識進行創新,并對絲路文化的內在價值進行深度挖掘,結合自身的思想去感知絲路文化,以此凸顯出絲路文化研學之旅的教育意義。
四、提前準備,保障效果
在中小學開展研學之旅,學生在學習之前需要對絲路文化的旅行背景知識有所了解,認識絲路文化的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能夠對絲路文化的背景知識學習有一個更加充分的準備,這樣可以更加適應實地研學之旅的各個環節,也可以更加高效地體會絲路文化。此外,開展研學之旅最應注意的是確保學生的安全,由于研學之旅是校外旅行學習活動,存在參與人數眾多且較為集中的現象,這與學生日常在熟悉的校園環境中進行學習生活有很大不同,會增加安全隱患。尤其中小學生的思想發育還不夠成熟,外出研學旅行勢必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學校及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研學旅行之前,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通過開展安全講座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近期內出現過身體健康問題的學生,應及時向教師進行匯報。對于身體狀況不適合參加活動的學生,教師應取消其參與資格。此外,教師也應做好家校聯合工作,讓家長幫助學生準備旅行中的常備藥物,包括退熱藥、創可貼等。還有,學校還應注意選擇合適的交通出行工具,并為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以此確保研學之旅活動萬無一失。此外,在研學之旅的開展過程中,學校需要對各方面的工作進行落實及完善。由于研學之旅的環境在外界,學生離開了熟悉的校園,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容易導致情緒激動,思想興奮,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增加維持紀律的難度[2]。基于這種情況,為了更好地管理學生,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組內成員之間進行互相照顧,共同遵守教師的規定。此外,教師也應安排好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旅行中加強學習,避免單純地進行旅游卻忘記了學習,以至于降低了研學旅行的教學效率。結合本次絲路之旅進行分析,絲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茶葉、陶器、瓷器、絲綢的文化,也涵蓋了歷史、地理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對上述絲路文化的知識進行理解和認知,從而提高學生對絲路文化知識的學習能力,也可以凸顯出研學之旅的教育意義。此外,在研學之旅結束后,教師應告知學生,一段研學之旅的結束并非研學旅行的終結,而只是一個活動暫時告一段落,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下一次的研學之旅充滿期待。教師也應鼓勵學生總結本次研學之旅中的一些精彩瞬間,使這份美好的感受得以延續。教師還應總結研學之旅的不足之處,并分析原因以吸取教訓,進行改進,從而不斷提升絲路文化之旅的學習質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絲路文化研學之旅的開展更具現實意義。
五、總體評價,科學監督
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研學之旅的開展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開展,同時以其中的測評方式為依據,并結合學生學情作為考查根本,制定研學之旅的考查制度,并在研學之旅的總結環節進行運用。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對絲路文化研學之旅的全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監督管理,以此讓學生懂得自身在研學之旅的學習進程中具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不足,并在教師的引導和帶領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善[3]。同時,學校及教師還應對學生建立自我反思機制,讓學生自主評價自身在絲路文化研學之旅中的表現,評價內容可以進行拓展,以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性,也可以凸顯出不同學生的優勢。測評內容包括在集體活動中是否關愛同學,是否為集體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獻計獻策等生活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在研學之旅中學習到了哪些絲路文化,如絲路文化的發源地,張騫幾次出使西域,中國的水路、陸路等在絲路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取得了哪些突飛猛進的發展,且為后續的發展形成了哪些良性影響等知識方面的內容。通過學生的自主反思,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制訂出自身應如何進行更好的發展計劃,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并使學生提高對研學之旅學習的認知,豐富學生的閱歷,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完成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向實踐知識學習能力的轉變。通過教學反思,學生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知自我,從而實現自我能力的有效突破。
總而言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小學開展研學之旅能夠加強學生與自然的親近感,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強化理論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以及自主生活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結合本次絲路文化之旅進行分析,絲路文化具有較強的歷史性,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由于涉及的知識內容較為復雜,教師需要在進行絲路研學之旅之前,引導學生學習絲路文化的理論知識,以此對開展研學之旅實踐活動做好鋪墊,從而提高學生對絲路文化的深刻認識,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 劉春艷,王麗麗.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科學咨詢,2021(1):81.
[2] ? 王善杰,陳燕菁,肖慧捷,等.文化類研學旅行的校本表達研究——以泉州海絲文化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9):86.
[3] ? 藍穎,徐小軍,劉洪.文化生態視角下合浦海上絲路文化探析[J].學理論,202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