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霞
河池巴馬國際養生旅游學校,廣西河池 547000
2016年國家教育部發文《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從而形成學生課程實踐體系。研學旅行是指由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該意見的發布為廣西研學旅行落實和深入開展提供了充足的依據。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國家旅游局等11個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精神,2019年4月25日廣西自治區教育廳等12個部門發布《關于推薦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要求每年根據教育教學計劃至少組織1次學生安排研學旅游。各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充分利用、挖掘當地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結合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研學旅游不僅能夠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進社會和生活,而且在開闊人的視野和收獲知識、增強體質以及培養正確三觀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目前巴馬縣城的中小學有20多所,隨著各部門研學文件的出臺,中小學開展研學活動勢在必行,而且研學旅游也成為很多中小學生的剛需,需求缺口很大。預計未來3—5年研學在學校滲透率將迅速達到20%—30%。因此,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以及專業的政府指導是研學旅行開展的關鍵[1]。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這里不僅有優良的生態自然環境,還有奇特的巖溶地質景觀以及多彩的原生態壯瑤民俗風情。而巴馬壽鄉探秘游和紅色旅游已列為廣西十大旅游精品線路之一。2013年,廣西旅游發展大會明確提出,將巴馬國際旅游區與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一同作為全區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進行打造。目前,巴馬的研學旅游發展也在慢慢興起,比如說巴馬的德米特活力農場,學生在這里能學習到食材、農業的相關知識,養成健康飲食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生態文明價值觀,引導和傳播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環境健康和源頭健康的大健康整體思想和文化。所以在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巴馬縣開展研學旅游是教育與旅游相互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依托巴馬的旅游資源開展研學旅游活動,建設一批研學旅游基地,開發和完善文化研學、健康研學、生態研學等研學課程體系來適應不同學段和滿足不同研學需求。既可以打破淡旺季的局限,促進文旅融合[2]。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研學旅游的重要意義,穩步推進研學旅游特色發展,不斷優化研學旅游發展環境。
筆者根據高中學科課程的核心素養要求為目標,結合百魔洞的旅游資源,設計了“走進天下第一洞,探尋神秘百魔洞”為主題的研學線路。
巴馬縣百魔洞景區位于巴馬縣甲篆鄉坡月村西側,距離巴馬縣城有15公里,是國家4A級景區。百魔洞所處地貌為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總面積約260公頃。是個樓層式石灰巖溶洞,洞分上下三層:底層為盤陽河地下河道,盤陽河水由此涌出,中間一層為核心旅游景觀和養生區;上面一層洞內結構復雜,為有待開發的景觀養生區。洞的平均高度為80米、寬70米,主游路程4000多米。
目前,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還是以分數作為主要的考核標準。所以研學旅行一定是“學校小天地”和“社會大課堂”不斷對標適應的過程,學生走進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促進課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相融合,在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樹立對祖國和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是教育賦予研學旅行的應有之義。本次的百魔洞研學課程涵蓋了地理、化學、生物等三科知識符合高中新課標的要求。一方面,地貌類別判別和成因分析,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區域發展的影響是高一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喀斯特地貌即巖溶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因此,喀斯特地貌是講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塑造的典型;另一方面,百魔洞天坑的植物園,種類繁多,特別是被譽為“植物界的恐龍化石”的桫欏、銀杉以及各類中草藥材。學生用科學的方法了解這些植物的結構、生長特點、生活習性、生理特征和作用價值,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思維,增強了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3]。
本次路線主要是針對高中一年級學生,隨著學科的增多,學習壓力大,學習的自律性差,承受壓力的能力低,但也有一定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這類的學生求知欲比較強,他們厭倦于課堂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課外實踐活動充滿好奇。因此,結合高中學科課程標準和學情為本次研學確立如下目標:一方面通過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對人類生活、生產以及巴馬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四大核心素養;另一方面通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生存環境,和分布特點來構建生命觀念,培育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增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符合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4]。
首先,百魔洞景區為水旱混合洞,是巴馬縣最為雄偉壯觀的石灰巖溶洞,最為奇特的是百魔洞是十分罕見的溶洞和天坑的共生體。天坑石壁高達150米以上,天坑之內是個天然的百草園,其間更有被稱作活化石的國家一級保護珍稀植物——桫欏等珍稀植物。百魔洞是個天然的氧吧,洞內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3萬—6萬個/立方厘米,有很多的候鳥人在百魔洞內吸氧療病,調養身體。而百魔洞的山泉水為天然小分子團六環水,呈弱堿性,PH值一般在7.2-8.5之間,接近人體血液PH值,由于地下水由于反復進出于地下溶洞而被礦化,所以水中含有十分豐富的礦物質,如錳、鍶、偏硅酸、鋅、硒等,有益于人體健康,所以被稱成為生命之水[5]。
其次,百魔洞景區距離巴馬縣城較近,大約40分鐘車程,交通便利,方便當地的中小學進行課外實踐活動,給研學的學生節省時間和經費。
最后,百魔洞是巴馬盤陽河大景區的“龍頭”,百魔洞景區理所當然也就成了也是巴馬旅游養生的核心景區,而且百魔洞及其周邊地帶是“候鳥人”的主要集中地,所以百魔洞景區旅游發達,配套服務設施完善,餐飲、住宿、交通、醫療一應俱全。

表1
科學合理的研學活動評價標準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表現。研學旅行成績的評定主要采取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成績評定方法。過程性評價主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決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進行評定,終結性評價為包括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等。除此之外,還有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相結合,注重在課程開展中設置學習交流總結環節,讓學生在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從而鞏固教學成果;最后,結合學生的問卷結果,對本次研學旅游活動進行評估和分析,為后續研學旅游活動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撐,發揮評價的反饋和修正作用,達到思學結合、知行統一的目的,才能真正落實以德樹人的根本任務[6]。
研學旅游是帶有教學目標的旅游,研學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研學旅游教育價值的發揮。未來在踐行研學旅行活動時,要以學科核心的素養理論指導學生進行研學旅行活動,從研學旅行前、研學旅行中、研學旅行后三個角度對學科知識點教學的相關問題深入剖析,充分利用當地鄉土資源,構建鄉土特色文化研學旅行產品,滿足研學旅行研究、學生提高綜合素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