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慧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社會的迅速發展帶來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對于職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較之以往也逐年增高。2019年年初,教育部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1”是指學歷證書,是學生在畢業時證明其學歷所用;“X”是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較之于學歷證書,其具有專業性、職業性屬性,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主。從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共四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公示,旅游行業涉及其中“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施”“定制旅行管家服務”“旅行策劃”等證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天,文化和旅游融合,行業發展呈現出旅游與文化一體共生的趨勢。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約37%的旅游活動涉及文化因素。伴隨著游客人數的不斷增多和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旅游產品的不斷創新,旅游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和更加多元的發展趨勢,行業內越來越重視旅游產品的特色,對從業人員的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
現代旅游業背景下,導游的工作早已從早期的向導和講解的服務延伸到全過程、多元化、專業化的旅游服務,不僅僅只是提供從接到旅行社的出團通知書、接團、帶團到送團離開等服務,還在其基礎上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尤其是現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游客對組團出行越來越慎重的情況下,旅游產品開發、定制旅游等服務會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歡迎[2]。
在大眾旅游時代,旅游者的需求越來越廣泛,早已經從早期的觀光旅游發展到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郵輪旅游、研學旅游等。旅游市場的細分,要求導游人員不僅應具備傳統的導游向導技能和講解技能,還需要具備更為專業化的知識,比如研學旅游,導游就要懂得教育學相關的技能;比如紅色旅游,不單單是講歷史,更為重要的是在旅游活動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理解景點背后所蘊含的紅色文化,能夠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而這些就要求高職院校修正導游人才培養路徑。
通過《全國導游專業教學標準調研》活動,從企業給予的建議和反饋來看,企業真正需要有學習能力、有自我提升及服務意識的人才。當前,根據調研企業需求的人才與學校培養的學生之間在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畢業生進入企業無法立刻達到企業的需求標準,企業方面覺得學校知識、技術更新的速度和企業行業需求變化銜接不上。
目前還有院校的實習生和應屆求職生對導游工作的認知停留在傳統的團隊導游崗位,而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導游的工作崗位越來越細化。隨著旅游類型的多樣化,游客需求也越來越碎片化。因此企業希望學生在學校積累過一定的文化基礎后,能到企業跟團實訓,了解行業對專業導游人員的需求,并對導游工作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實習一段時間后再返回課堂學習,結合企業需求與自身興趣,調整學習重心,能夠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以便更快、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3]。
同時,大部分企業認為,導游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學校就開始培養,有一個初步認知,到企業后在實際工作中再逐步調整。在此之中,職業素養非常重要,給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培養學生熱愛導游工作。除此之外,院校應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求而開設課程,現階段企業更加注重旅游新媒體營銷,旅游院校就可以在常規的電子商務等課程外,將H5的制作、抖音、公眾號的維護等內容設計在課程中。
企業對于導游崗位的要求將更加趨向于復合型人才,而部分高職院校對導游工作的定位還處于提供接待和講解服務這一層面上,這是專業人才無法貼合企業需求的一個關鍵問題所在。
《全國導游專業教學標準調研》活動提示,高職院校導游專業教學有一很明顯的現象:圍繞全國導游資格考試進行人才培養。以某旅游類高職院校為例,其專業課程分為專業通識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見表1。
表1 某旅游類高職院校導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
8門專業核心課程,有5門是為考取全國導游資格考試服務的,而前文所提到的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郵輪旅游、研學旅游等眾多旅游新業態,學校里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學生也因此對頻繁出現的旅游新業態不了解,這也和現階段行業對導游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截至2020年底,關于1+X證書制度,和導游專業有關聯的主要是“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EEPM)證書(2020年末“定制旅行”等3種證書未開始推廣)。因新冠疫情影響,“親子貓”公司在2020年8月開始相關的師資培訓,高職院校于2020年9月才開展相關的1+X證書制度建設,而此時,高職院校在校學習的學生主要是2019級導游專業學生,其人才培養方案已經確定,因此,對2019級導游專業的學生只能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參與1+X證書培訓和考核,最終獲取相關證書的方法。大部分同學即使已經參加考試,但對該證書并不了解,或者只是簡單的了解,是一種“為證書而考證”的模式。這樣的方式違背了1+X證書制度建設的初衷,只能是短期措施,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弊端。
1+X證書制度,“1”就是學歷教育,即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通過“X”這一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1”學歷教育進行補充。學校應根據企業需求培養“復合型、多元化技能人才”,這也就要求高職導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緊跟著變化,由“實用性技能人才”“復合型技能人才”等目標轉向“復合型、多元化技能人才”目標。高職院校導游專業需要將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4]。
圍繞“三教”改革、基于1+X證書制度推廣來開展導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促使高職導游專業課程實現“課證融合”的良好狀態,恰恰可以為解決導游人才培養的難題提供新的思路。
“課證融合”,“課”是指導游專業課程及教學,“證”是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中“X”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基于1+X證書制度對于高職導游專業進行人才培養的改革,可以將第三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及第四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施”“旅游策劃”“定制旅行管家服務”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行業、企業實際需求,將專業課程教學標準、“X”證書標準融入導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采用“課證崗”融合方式轉變傳統教學模式,通過課證同步考核改革傳統評價模式,從而實現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X”證書融入高職導游專業人才培養中,校企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育人才,最終實現課程開發與證書標準從“融合”到“互嵌共生”。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為第一要務。課程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也是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與創新的關鍵。新業態的產生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迫切要求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有所革新[5]。
服務技能是現階段服務行業的基本要求之一,現今旅游越來越講求高質量、精細化的服務標準,越來越重視游客的高質量體驗感受[6],這都要求旅游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加大對學生服務意識培養的相關課程的比重,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可以通過思政課程、導游業務、旅游法規等課程中的關于職業道德方面內容的學習,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班會、校園文化建設等活動,比如“養成教育”,通過學生的崗位培訓,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與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規范的滲透教育,培養敬業精神和職業責任感,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提高服務水平的重要性。
導游專業相關的1+X證書,涉及現今的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郵輪旅游、研學旅游、定制旅游等眾多旅游新業態[7],未來還可能出現更多的旅游新業態,學校不可能像通識性課程那樣一一開設一個學期讓學生深入的學習每一種旅游新業態,在師資分配、學生的時間等方面都會出現問題。針對這些旅游新業態的問題也可以通過課程設置來解決。諸如這些新業態可以直接在第四學期開設一門“旅游新業態”課程,在授課課程中以系列講座的形式給學生普及各種新業態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研學旅游、定制旅游等眾多旅游新業態的概念、現狀等。
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同時,還需要注重高職導游專業學生的思政教育。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可以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政策與法律法規》《導游詞創作與講解》《導游業務》《導游基礎知識》《中國旅游地理》等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講解“明城墻”文化時,可以通過對明城磚的具體分析,對比明城磚與一般城磚的不同之處——明城磚上的刻字,反映出制磚過程中的責任制,讓學生感知古時的責任制文化,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課程思政”教育最主要的是要轉變現有的教育教學觀念,這種“滲透式”教學模式更強調發揮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動性與主體性[8]。“課程思政”是對現有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的變革,一方面激發學生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去認識、理解并掌握專業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職導游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不是某一旅游院校的問題,而是廣大旅游類職業院校的共性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1+X證書制度,聯系行業、企業,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勞動教育等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服務意識的培養,必將會改善現狀,培養出符合行業、企業需求的導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