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娥 劉方
(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商業銀行對優化資金配置、轉換風險分擔、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這一功能的有效發揮需要商業銀行自身的強大“韌性”為支撐,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其中之一便是具有較高的盈利能力。當前正處在我國資產證券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商業銀行能否借助資產證券化工具,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各家商業銀行迫切需要和理論研究亟需回答的問題。從理論上看,資產證券化是將間接融資市場上形成的各類金融產品通過證券化后出售給直接融資市場上的投資者,從而達到既能盤活銀行資產、提升盈利能力、分散和降低銀行風險,又能增加投資渠道、優化資金配置的目的。
那么,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績效)之間是否存在清晰一致的因果關系,其內在的作用機制是什么?本文以商業銀行發行的各類貸款(如企業貸款、個人汽車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等)資產證券化為視角,研究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并探討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旨在為促進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鑒于金融市場發展程度差異,國內外學者對資產證券化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亦基本達成共識,即“不管資產證券化的動機是什么,都是為了保證銀行利益最大化”。以此為出發點,國內外學者從收益、成本、流動性和風險等四視角開展了諸多研究,限于樣本、方法等差異,得出的結論亦有所不同。
收益視角:資產證券化提升銀行盈利能力,但不同銀行效果不同。Wolfe(2000)認為,商業銀行重復資產證券化過程能有效提高其股本回報率;陳小憲和李杜若(2017)以2011-2014年中國77家商業銀行為例,發現信貸資產證券化有助于改善銀行的盈利性;李佳(2020)研究發現,銀行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幫助其拓寬融資渠道,增強銀行的盈利能力,但相較于中小銀行,大型銀行或上市商業銀行的效果稍微較低;劉丹和楊松令等 (2020)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并不會對任何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產生明顯影響。
成本視角:資產證券化既能降低也會擴大銀行融資成本。Jones(2000)認為,銀行進行資產證券化后通過降低吸收存款以及債務比例降低外部融資成本的方式,達到降低融資總成本的效果;車坦陽(2008)以美國銀行資產證券化為例,發現銀行資產證券化的目的主要是增加流動性和降低融資成本;與他們不同的是,Casu et al (2013)認為銀行進行資產證券化后,盡管資金來源多樣化,但面臨更高的信用風險敞口,實際融資成本可能更高。
流動性視角:資產證券化能夠釋放更大流動性。資產證券化業務能夠釋放更大流動性是銀行進行資產證券化的主要動因。Affinito&Tagliaferri(2010)發現,銀行進行資產證券化不僅是為改善流動性,而且是為減少流動性風險暴露;而劉紅霞和幸麗霞(2016)發現,監管推動促使中國商業銀行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對于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他們是不愿意進行資產證券化的;(郭桂霞、王勇,2012)認為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為商業銀行改善流動性,避免流動性不足,進行資產證券化的直接效應就是提高銀行流動性。
風險視角:資產證券化可能減少或加劇銀行風險。資產證券化加劇宏觀經濟波動,降低銀行風險但存在門檻效應。Jiang &Pritsker(2008)發現,資產證券化可降低資不抵債風險;何維達和辛宇飛(2015)運用DSGE模型研究發現,資產證券化會加劇宏觀經濟不穩定;李程和衛曉露(2020) 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在一定范圍內能夠降低銀行風險,但若過度證券化超過一定“門檻”,則會推高銀行風險,信貸資產證券化與銀行風險呈“倒U型”關系。
綜上所述,國內外文獻從不同視角研究了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出了一些富有啟迪的意見和建議,值得認真借鑒和學習,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體來說包括:一是缺乏從理論視角探究信貸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關系;二是缺乏探討二者之間內在邏輯及其實證檢驗。基于此,本文首先將信貸資產證券化引入貸款收益模型,從理論源頭探討信貸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其次運用3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驗證理論分析假設,最后依據理論和實證結果總結提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資產證券化能在較短時間內,將銀行非流動資產轉換為現金資產,并從資產負債表上剝離與之相關的負債,這部分非流動資產轉換為流動資產后,可為商業銀行帶來收益。鑒此,本文基于商業銀行存貸款收益模型,納入信貸資產證券化后構建數理模型探討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及其有關的作用機制,并提出研究假設。
1.前提假設。參考李佳(2019)的研究思路,模型的相關假設如下:
假設1:存款基準利率等于銀行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越高,投資者愿意存款則存款規模越大,但存款規模并非單個銀行決定,屬于外生變量,記為Dc。
假設2:銀行股票可上市流通,投資者對股票投資多少取決于能夠從中獲得的收益率。假定兩者之間呈現線性關系,用數學式表示為E=E0+βe,其中,E0為收益率為零時的投資額,e代表收益率,β為投資額對收益率的敏感系數。
假設3:貸款利率和貸款規模呈反比例關系。用數學式表示為Ld=L0-αrd,其中,L0為貸款利率rd=0時的貸款規模,α表示貸款規模對貸款利率的彈性系數。
假設4:銀行貸款資金僅源于吸收存款和證券市場籌資,二者之比為k:(1-k)。結合假設2、3,有如下關系:(1-ρ)Dc=kLd,E=(1-k)Ld,ρ為存款準備金率,0<ρ<1。
假設5:銀行存貸規模越大,成本越高。借鑒顧海峰、張亞楠(2018)的成本設定方式,即,其中Ci為銀行經營成本,a1、a2分別是存貸款的邊際成本。
假設6: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提高銀行經營效率,達到降低邊際成本的效果。這意味著,其中sec表示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
2.模型推導。根據上述假設和分析,單個銀行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其函數關系式為:

式(1)中,π代表銀行的利潤,它是貸款收益與存款成本、股權成本、經營成本之差。將假設2、3、4和5中涉及的關系式代入式(1)中,對貸款規模Ld 求一階偏導數,并令其等于0,得到最優貸款規模的方程如下:

3.變量關系。本部分可以分為五部分,具體如下所示:
第一,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本文選取總資產收益率(roa)作為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代理指標,表示銀行總資產創造利潤的效率。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同理,在最優貸款規模式(2)條件下,得到其表達式為:

式(4)對參數a2 求一階偏導數,得到:

基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受經營成本影響,以及商業銀行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將會引起營業成本變動的假定,得出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與資產證券化的關系:

第二,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銀行風險影響。資本充足率(car)作為銀行資本總額對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該比值較大意味著銀行具有較強的抵御風險能力。為了簡化,本文將資本充足率定義為,在最優貸款規模式(2)條件下得到資本充足率與存款、貸款、證券投資額之間的關系:

式(7)對參數a2求一階偏導數,得到:

式(8)中,α、β、Dc、E0、L0均為大于零的常數,因此αβDc(αE0+βL0)>0。根據0<ρ<1,判斷。故,根據鏈式法則,資本充足率與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關系可表示為:

第三,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銀行對外放貸規模不變,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增加銀行流動性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因此導致銀行流動性增強,即。
第四,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銀行融資成本的影響。由于信貸資產證券化依賴的資金池資產是信貸資產,根據假設5和6,在此不考慮股權融資成本,只考慮信貸資產利息支出產生的債務融資成本,因此根據已有條件可知。故,理論上信貸資產證券化能夠降低銀行的債務融資成本。
第五,信貸資產證券化、中間變量與銀行盈利能力。為探尋信貸資產通過各類中間變量影響銀行盈利能力,根據前述四個方面的關系和求導的鏈式法則,分解各類中間變量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如下所示:

基于上述理論推導以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1: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正向影響其盈利能力。
假設2:信貸資產證券化可能通過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和降低融資成本的途徑提升盈利能力。
截至2021年4月,共計40家上市商業銀行實行過信貸資產證券化,限于部分銀行數據缺失,本文選取36家銀行為研究樣本,微觀數據來源于中國資產證券化分析網和相應銀行對外公布的年度報告,宏觀數據源于Wind數據庫。時間跨度為2012-2019年。
為探尋信貸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之間的因果關系,以證實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設,故設立如下實證模型:

式(13)中,roa代表銀行盈利能力,sec代表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t代表時間,i代表銀行,α0為常數項,CV代表所有控制變量,λi代表個體固定效應,θt代表時間固定效應,ε為隨機誤差項。
鑒于信貸資產證券化影響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和融資成本,進而影響其盈利能力的理論分析,因此有必要做機制檢驗。模型設立如下:

med為中間變量,分別代表銀行融資成本、風險和流動性指標。如果β1、γ1均顯著,說明信貸資產證券化通過各類中間變量影響了銀行盈利能力。
1.被解釋變量。以往學者選取代表盈利能力的指標主要有總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和凈息差(nim),本文重點關注信貸資產證券化對盈利能力影響,roa可以體現銀行總資產產生利潤的效率,因此本文以roa為核心被解釋變量。基于結果穩健性考慮,以中間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mid)和roe為替代被解釋變量。
2.解釋變量。考慮到我國資產證券化起步較晚、業務過少情況,本文借鑒了李佳(2019)研究成果,將信貸資產證券化(sec)代表指標定義為一個虛擬變量,若銀行i在第k年實施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變量值設定為1,否則設定為0。
3.控制變量。本文控制變量包括:
資產規模(lnsize):大規模銀行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對盈利能力產生積極影響,為降低數據波動性,指標以總資產取對數表示。
市場份額(mshare):市場份額越大,銀行在同行業中競爭力相對較大,對盈利能力產生影響,指標以i銀行資產占全體銀行總資產之比表示。
不良貸款率(nloa):不良貸款率越高,收回資金的能力越弱,發生損失的可能性越大。
存貸比(dloa):即貸款余額占各項存款余額比重,代表銀行資金的穩定程度。
國內生產總值(lngdp):宏觀經濟變化能夠反映出商業周期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向好的宏觀經濟可以對銀行盈利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4.機制檢驗變量。以資本充足率(car)衡量銀行風險;以核心流動性比率(liq)衡量銀行流動性,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與總資產之比;以付息率(cost)衡量銀行融資成本,即利息費用與銀行總資產之比。
信貸資產證券化對盈利能力影響。根據表1所示的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sec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其盈利能力具有顯著積極影響,結論與假設1一致。為了再次驗證該回歸結果,逐步遞增控制變量,結果如(2)—(6)列所示均顯著為正,為基本假設1提供了穩健性初步證明。據此可知,自2012年以來,上市商業銀行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確實起到了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效果。

表1 基本回歸結果
穩健性檢驗。基于本文構建模型回歸結果的穩健性考慮,本文用mid和roe為盈利能力替代指標,再次對模型(13)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sec對mid和roe的回歸結果系數均為正且顯著,為假設1進一步提供了穩健性檢驗支持。

表2 穩健性檢驗
機制檢驗。在實證了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其內在影響機制。以假設2作為指導研究基礎,對模型(13)(14)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sec對car和liq的影響都顯著正相關,但對cost影響不顯著;car對roa影響顯著且正相關,liq和cost對roa影響不顯著。說明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通過降低銀行風險助推盈利水平上升,對流動性產生積極顯著影響,對融資成本影響不顯著,但流動性對盈利性影響不顯著,這可能由于我國資產證券化起步晚,釋放流動性資產所帶來盈利不明顯的原因所致。

表3 機制檢驗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快速發展為銀行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對上市商業銀行來說,較大的存貸規模基數是其利用信貸資產證券化這一金融工具的優勢條件。基于此,本文利用我國36家上市商業銀行2012-2019年的面板數據,研究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其盈利能力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研究結論:第一,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有積極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增加或減少控制變量,信貸資產證券化對盈利能力均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穩健性檢驗的結果與其一致,由此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確實提高了銀行盈利能力;第二,信貸資產證券化有降低銀行風險效果,同時銀行風險的降低助推盈利能力上升。機制檢驗結果表明,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實施與資本充足率顯著正相關,資本充足率與銀行盈利能力顯著正相關。
根據上述實證結論,提出以下啟示:第一,上市商業銀行的高信貸規模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提供了較佳契機,可以在原信貸業務基礎上,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提高盈利水平;第二,構建健康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體系。以信貸規模作為參考依據之一,在安全可控范圍內最大化利用信貸資產的融資功能,引導市場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