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堰橋高級中學 沈 亮
對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準確的整合,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整體梳理教學內容,把握每一學習專題所涉及的范圍、重要史事和核心問題,并將這些核心問題的解決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聯系起來。”從新課程標準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圍繞“教學核心”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 “教學核心”就是歷史教學中的教學立意,而教學立意不僅是教學內容的中心,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更是學生需要接受并掌握的中心。由此,教學資源的整合需要緊緊圍繞教學立意進行開展,本文以人教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為例,探索應如何在教學立意下整合課程與教學資源。
課程標準是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核心內容的主要依據。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時,首先要研讀課標,以課標為出發點,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解讀,逐步確立教學立意。由于現階段處于新舊課程改革銜接期,雖然教材沒有同步更新,但本課教材內容還是做了一定調整。所以在進行教學立意分析前,還需對新舊課程標準進行對比、解讀。
在舊版的課程標準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要求的教學重點是,闡述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過程及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理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新課程標準在舊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改革開放后內容的表述,內容也更豐富。新舊兩版的共同點均著眼于改革開放前后及之后思想領域的不斷解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完善。教師對新舊課標進行分析、對比和解讀后,應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后對現代化道路探索的最大成就便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是在我國原有的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上實現的。
基于此,本課的核心思想也清晰起來,就是緊緊抓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樣本課的核心思想和立意視角便確立為:一方面感悟改革開放以來國人思想解放的心路歷程,另一方面探究在實事求是思想指導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過程。
教師進行教材分析,需要結合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梳理知識脈絡,進而提煉出教學內容的核心思想。但由于思想史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和晦澀,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豐富抽象、體系龐大、理論性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原有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的梳理整合,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
人教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教材總體按照歷史的發展順序進行編排,總體歷史框架已經基本構建,但教材內容主要以黨代會及黨代會通過的核心內容進行展現,內容比較枯燥,理論性又特別強,教師如果直接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歷屆黨代會及其內容,顯然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在教學中嵌入學生已知的知識點作為載體,以此串聯核心思想和整個知識框架。但由于現教材以模塊專題形式進行編排,同一時期的歷史內容既會被割裂在不同的模塊中,也會交叉重疊在不同的專題中,教師需要找到各內容之間的交叉點進行教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一課主要從理論的視角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而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則從經濟角度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就。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兩者相結合進行教學,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程。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及梳理整合,最終確立本課的教學立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同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相結合的產物,其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認識,正是共產黨人在新時期、新時代理論探索的杰出體現,它推動了中國當代社會的巨大發展和變遷。教師在教學中確定教學立意和核心思想,有助于帶動課堂整體內容的教學。
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看學生在“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將教學內容的線索、內容、層次等設計得更為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也要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向學生傳遞清晰、正確的核心思想。要實現這一點,教師要圍繞教學立意創新性地開發教材,結合史實,厘清教學線索,重新整合各種非教材資源,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適合學生的學習和認知。
歷史的大道蘊藏于歷史故事細節中,沒有細節的歷史課是喪失靈魂的教條課。要讓課堂的“魂”在學生心底生成,教師在課堂上既需要使用望遠鏡來展現歷史的宏觀視野,構建歷史知識的整體框架,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線索;也需要借助顯微鏡來探尋歷史的微觀視野,進入歷史細節的現場,觀察歷史人物的活動乃至嘗試與他們對話。在講述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筆者通過展現歷史圖片,重點突出歷史細節。
圖1展現改革開放后作為“冒險者”的法國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身穿毛料大衣,手插衣兜,氣宇軒昂地走在北京大街,而當時的北京依然處于一片藍、綠、灰色的中山裝世界,這給周圍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種“時尚”的沖擊,從側面展現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社會的逐步解凍,有力地顯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圖1 1979年3月皮爾·卡丹走在北京街頭
歷史是人所創造的,在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中看到歷史中的“人”,聽到人的對話,看到人的活動,通過人物的對話和活動,感受到歷史就是在人的活動中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現歷史中“人”的表現,讓學生置身于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的現場,進一步了解時代環境。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一課教學中,筆者選取了年廣久這個有著特殊歷史符號的小人物。教學中筆者簡單介紹年廣久之后,展現材料并設問:“傻子瓜子”的創辦者年廣久的生意越來越好,他便請了一些無業青年當幫手,到1979年秋,他請的雇工居然有12個。有人馬上聯想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做出的那個著名論斷:“雇工到了8個就不是普通的個體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是剝削。”于是,“安徽出了一個叫年廣久的資本家”“年廣久是剝削分子”的流言四起……“安徽有個年廣久,炒瓜子雇用了12個人,算不算剝削?”全國各地在爭論、辯護、討伐,一場帶有濃烈的意識形態特征的大辯論開始了。設問:大家如何看待馬克思的這一著名論斷?談談你的想法。如果你是領導人,怎么看待年廣久“雇傭12個工人”?
這兩個小問題的設置,主要讓學生能夠深入歷史,將自身放置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之中,感受改革初期的中國。教師在構建教學立意的課堂中,需要對展現歷史人物的材料進行合理篩選、精心整合,以此保證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緊緊圍繞教學核心思想而展開。
教學立意有助于推進新課程改革落實、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學中要展現高層次的教學立意,需要教師加強對梳理和整合教學資源的研究,這是今后教師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