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西麓中心小學 謝 敏
錯題的出現往往不外于兩個原因,一是由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粗心,二是由于學生對知識點不理解。典型錯題既反映了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也反映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很多教師總是困惑,做過甚至反復做的題目為何學生會一錯再錯呢?有調查顯示,這主要是由于學生沒有從根本上對錯題加以理解和應用。進入六年級復習階段,題型多變、知識與中學接軌、解題模式多種多樣,這就更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錯題加以研究,對錯題講評深層探索,以尋求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筆者根據多年六年級的教學經驗,就有關六年級小升初階段畢業(yè)復習時錯題的講評做如下的論述。
六年級數學總復習階段,學生課務重,作業(yè)量多,知識綜合性強,教師教學任務頭緒多,這就導致了學生都是埋頭苦做,而沒有時間靜心耐心反思自己的錯題原因何在。教師往往講得多而不精,量到了,質卻無法保證。
因此,教師應首先改變舊的錯題講評觀念,不能一味求量,舍不得花時間把錯題講精講細,錯題講解浮于表面,達不到做過練過即會做的效果。其次,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錯題理解情況,及時反饋,及時補充練習,必要時還需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體會到錯題訂正的重要性,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常言道:“解鈴還須系鈴人。”對于典型易錯題,如果教師只一味地將正確解法講給學生聽,而沒有仔細研究或點出學生錯誤思路的本質所在,錯題講解往往也只是徒勞。教師卻不禁困惑:為何講過的題目,學生還是一錯再錯?學生也感到困惑,教師教過后的題目似懂非懂,但再做還是錯。因此,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錯解思路,才能在講解中一針見血,讓學生有所感觸,印象深刻,避免再錯。

對于這一錯題,我進行了如下的講評糾錯過程。
1.展示錯解,引導全班糾錯
錯解:解:設慢車平均每小時行x千米。

答:慢車每小時行70千米。
師:這個學生的做法正確嗎?如果錯誤,你知道錯在哪兒嗎?猜一猜他的思路是什么,為什么會做錯。
這時學生都很積極,做對的學生會立刻發(fā)現問題所在,做錯的學生也在著急反思自己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激發(fā)認知沖突,學生講評正解
師:誰有好辦法幫助錯誤的學生找到正確的路程差?
生:我覺得可以畫圖來分析數量關系式。

從圖中可知:快車行駛的路程比中點多3千米,慢車行駛的路程比中點少3千米,因此,快車行駛的路程-慢車行駛的路程=3+3
正解:解:設慢車平均每小時行x千米。

答:慢車每小時行70千米。
3.對比反思,指導一般解題方法
對比錯誤解法和正確解法,思考:你覺得要避免錯誤,今后該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學生根據剛才的經驗體會到對于行程問題,需經歷“畫圖—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的過程,才能最終解決此類問題。
4.圍繞錯題,展開一題多變
在講評錯題時,教師還需要仔細鉆研錯題,圍繞錯題的本質,展開“一題多變”,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錯誤解法:解:設學校一共購進x本書。

答:學校一共購進900本書。
本變式題看似和前三題相似,也是統一單位“1”,實際上卻暗藏玄機。都是“總本數”,購進30本文藝書之前和購進30本文藝書之后“總本數”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迷霧籠罩下,錯誤率很高!
因此,作為單位“1”的量必須是“不變的量”,此題中“不變的量”并非“總本數”,而是“科技書的本數”。因此,此題應該將單位“1”統一為科技書的本數。
這樣圍繞錯題本質,進行變式教學,提高了學生解題應變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審題、推理、探究、反思等各方面的能力。
5.一題多解,殊途同歸
隨著六年級總復習的逐漸深入,知識的疊加融合給學生解題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所謂“技多不壓身”,學會用更多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無疑對學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類似的解決問題在六年級總復習階段可以說比比皆是,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教師在講評錯題時,也要注意將不同的方法展示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此外,課堂講評時,教師也應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多展示自己的想法,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解題思路。課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交互學習、相輔相成的學習共同體,只有充分合作團結,才有可能出現思想碰撞的火花。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應有的放矢,既要瞄準教學目標,又應針對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實際需求,及時通過獲取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來進行有效指導。顯然,讓學生親身經歷從錯誤解答到正確解答的思維過程固然重要,讓學生及時在類似題中將正確思維進行訓練,這樣效果最佳。
錯題的講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提高解題速度,掌握必要的解題方法,還可以幫助教師發(fā)現自己在教學方面的問題與不足,也有利于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總結、改進教學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講評錯題時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不同類型題型調整講解策略。錯題講解應做到扎實而有效,靈活而多變,在不斷摸索和探討中獲得師生共同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