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山西西山金信建筑有限公司,山西 古交 030200)
傳統的建筑施工過程中為解決結構沉降與收縮變形問題,通常采用設置變形縫的方式,該種方式無法有效發揮建筑的正常功能。后澆帶的有效設置能夠最大限度地代替變形縫,防止結構發生變形或沉降。因此,需要重視混凝土后澆帶施工質量控制工作,在發揮積極意義的基礎上,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會將基礎與結構施工分為兩個不同的獨立施工主體,當主體結構施工結束和主體沉降量高于55%時進行連接區域混凝土的澆筑。后澆帶施工能夠對不同階段的混凝土受力差異性進行綜合考量,獲得精確的荷載力,進而減少結構帶來的沉降差問題。
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溫度的影響容易發生收縮問題,混凝土完工后遇冷會發生收縮問題而遇熱則會發生膨脹。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收縮效應會維持60d 左右,此時內外不同的溫度差導致建筑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受到內部和外部溫度差異的影響,混凝土結構在內外溫度應力的作用下,極易在內部發生裂縫的現象。在進行混凝土后澆帶設置時,其結構的收縮不會受到影響,混凝土的自身抗拉強度能夠有效對抗溫度的應力影響,避免出現溫度變化造成結構變形。一般情況下,后澆帶保留的時間需要高于30d,保證在此時間段內混凝土的收縮和變形完成度在35%~45%。澆筑時間多選在0℃以上的季節。在進行強度等級的選擇上,應保證后澆帶混凝土等級比設計強度高。做好澆灌密實工作和養護工作,防止新舊部位出現薄弱問題。
在進行后澆帶前,首先需要做好后澆帶位置的確認,進而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后澆帶應設置在變形、受力較小的位置,保證彼此間的間距在40~65m。綜合考量實際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結構受力情況以及施工類型進行圖紙的設計,得到準確的數值。現階段,施工設計的后澆帶設置在梁與板跨的1/3的位置,若無法具體標注尺寸,可以進行大致位置的確認。后澆帶的施工需要保證梁板和受力鋼筋的連接,當梁與板跨度值較小時,需要一次性配夠足量的鋼筋,當跨度值較大時,應先將其斷開,保證混凝土補澆前焊接完成。其次,合理設計后澆帶的寬度,板與墻的厚度和后澆帶的寬度有直接關系。根據相關標準后澆帶寬度在750~950mm 之間。具體應以現場施工情況為主,應保持寬度的適宜,不得過寬或過窄。多數的建筑后澆帶寬度為800mm。最后,做好后澆帶的防水工作。應在后澆帶地下設置相應的防水設施,另外應保證后澆帶接縫處防水,避免發生滲漏問題。為做好防水需要在施工縫的中部埋設遇水膨脹止水條和止水帶。若后澆帶需要超過前止水時,應保證后澆帶混凝土局部位置加厚,增設相應的止水帶。嚴格依據施工標準規范施工,提高施工質量和水平[1]。
后澆帶混凝土在進行澆筑前需要使用噴槍清理垂直工縫的表面。若澆筑厚度較大時容易造成模板的外凸出現尺寸偏差,在進行垂直施工縫處理時,應保證分層澆筑厚度、振搗器和鋼絲網模板的距離,避免水泥漿發生流失問題。當混凝土凝結后拆除鋼絲網,應立即使用高壓水沖洗施工縫表面。當發現混凝土表面發生硬化時,應采用鑿毛機進行清理。
底板后澆帶需要進行后澆帶兩側側墻位置加裝臨時擋水磚墻,同時保證其標高高于底板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應在墻壁兩側涂抹一定的防水砂漿。擋水帶需要設置在后澆帶兩側45cm處,擋水帶的寬度為6cm、高度為6~9cm,避免底板周圍施工積水流入到后澆帶中。當后澆帶的施工縫處理完成后,應在頂部使用木模板或鐵皮進行封蓋,利用砂漿當作擋水帶,在四周搭設欄桿進行圍護,防止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污染鋼筋。在基礎承臺后澆帶留設之后,可以使用木蓋進行覆蓋,蓋板的兩側需要比后澆帶寬600mm,避免施工垃圾掉入。
對于后澆帶質量控制來說,后澆帶模板和支撐系統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施工的過程中,應確保后澆帶模板與腳手架等支撐系統的獨立性。如果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不能保持模板獨立進行支模的情況下,在進行后澆帶模板的拆模過程中,需要與其他模板一起進行拆除,否則極易造成對建筑結構的損壞。在進行后澆帶澆筑之前,由于僅有鋼筋進行相連,當過早地拆除梁模板或支撐時,容易造成兩側的梁板構件變為懸挑構件,下撓明顯,與受力結構并不相符。所以,應對拆模時間進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拆模過早對施工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應保持模板的獨立,與腳手架相分離。上下層的立桿放在同一軸心中,未進行混凝土后澆帶澆筑之前,不應將其拆除,保持水平桿的分離和錯開。后澆帶應設立獨立的剪力撐,單獨設置梁板模板的剪力撐,保證拆除過程中彼此不相互影響。在施工中應在樓層的通道位置進行預留相應的架體開口位置,將后澆帶板當作防護網。梳筋板應安裝在后澆帶模板的上部側口和鋼筋的位置,利用鋼絲板將梳筋板支設牢固。在上口的兩側加裝木方,做好密封保護工作。建筑地下室的頂板后澆帶兩側的混凝土在澆筑完成后需要設置擋水臺,外墻后澆帶需要嚴格依據設計方案進行預制板的密封,防水層需要在抹灰后進行,避免雨水灌入[2]。
在進行后澆帶的平面布置時,多采用上下同一位置設置直線帶的方式,該種方式的弊端在于由于進行的是同一位置的布置,因此,極易造成同一位置的應力較為集中,在后澆帶施工完成后接縫位置產生裂縫。因而,需要在實際的后澆帶施工中避免使用較為傳統單一的方式,改變原有的斷面接縫夾雜木板條的方式進行支模,造成漏漿或板條夾雜在混凝土當中無法進行清理。需要保證鋼絲網的柔性符合施工要求,為施工順利進行提供便利條件。
在使用鋼絲網時,應保持單層鋼絲網片處于緊繃的狀態,使鋼絲網片和鋼筋支架綁扎結實。在鋼絲網片板之間的接口進行嚴格的封閉,45mm 保護層露口下方使用下翻網片裁剪。在澆筑過程中應保持振搗棒和鋼絲網片的距離為400mm,防止出現貼邊振搗的問題,振點的間隔距離保持在450mm 左右。如果選擇快易收口網,需要保持快易收口網和混凝土振搗之間的距離為500mm 左右,在振搗過程中產生在混凝土表面的泌水需要及時排出,防止快易收口網的后面有空隙,避免混凝土漿發生下流現象。在進行地下室底板施工過程中,應要求快易收口網上下邊界與底板上下邊界距離保持在55mm,防止快易收口網成為滲水的通道。
混凝土的有效收縮有一定的時間要求,通常情況下后澆帶在澆灌60d 后可完成75%的收縮,從而避免收縮縫的產生。作為沉降后澆帶需要建筑物沉降穩定后進行澆筑,高層建筑沉降后澆帶應在主體結構封頂后半個月進行澆筑,保證后澆帶兩側的混凝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干收縮和水化收縮。收縮后后澆帶需要在兩側的混凝土澆筑完成后60d 進行澆筑,澆筑時間應嚴格依據設計要求進行,若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發生特殊情況,需要先進行專項方案的設計,再上報相關的監理單位,只有當得到設計批準后,才能進行實際的施工。在進行后澆帶的澆筑過程中,首先需要將表面的浮漿與雜物進行仔細的清除,清除完成后鋪上凈漿,鋪設凈漿后再鋪設40mm 左右的水泥砂漿,涂刷混凝土表面處理劑后進行澆筑。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界面給漿處理后,需要立即澆筑混凝土,避免水泥砂漿發生凝固后無法有效密合新、老混凝土,遺留滲漏與裂縫等隱患問題。在進行地下室后澆帶(如圖1 所示)的施工時,水平板面的澆筑需要從一端向另外一端進行斜面澆筑,該種方式有助于泌水的排出,確保新混凝土迅速結合,避免施工縫隙的產生。當采用豎向后澆帶進行每層澆筑后,應在混凝土沉降穩定后再進行上部水平后澆帶,避免因連續澆筑導致混凝土發生沉降而出現裂縫。與此同時,應保證澆筑過程中的振搗質量,不斷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與抗拉強度,防止混凝土收縮而發生變形,降低施工質量[3]。

圖1 地下室后澆帶質量控制
當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需要立即覆蓋一層塑料膜,采用澆水的方式進行混凝土的養護工作。通常情況下,普通混凝土和微膨脹混凝土后澆帶應保證養護時間高于15d,若工程為地下施工項目,在進行混凝土養護時,時間不得低于30d。當后澆帶的混凝土強度低于1.3MPa 時,不得在混凝土上進行行走或堆放較重的材料與物體。
總而言之,混凝土結構施工離不開后澆帶技術的使用,該技術的使用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決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等問題,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簡化建筑設計結構,提升建筑整體性能,不僅能夠縮短工期,更能避免建筑發生滲漏情況造成工程安全隱患。提高工程施工質量和水平,為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