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超
(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對于大跨度箱涵頂進施工,線性控制(平面位置和標高)一直以來都是施工控制的薄弱環節,而線性控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續道路的整體線性和順暢。
為防止頂進時出現“扎頭”現象,箱涵底板前端應預留一個弓形坡度,滑板頂面應設置1%的上坡。箱涵頂進過程中,應隨時測量底板標高,以便相應調整前端開挖深度。此外,可以通過改變左右兩側的頂力、挖掘或千斤頂的位置來控制頂升過程中的左右偏差。在接力器之間頂進的方式中,在接頭之間準備相應的剪力楔來傳遞剪力,頂進施工時,前后接頭重心的運動軌跡可以盡量重疊,以促進剪力楔的最佳使用效果,避免段間剪力過大的現象。另外,千斤頂頂進過程越長,頂進施工速度越快,但需要基于較高的控制技術水平,千斤頂頂進行程在20cm 以內。
頂進前,測量預制箱涵中心線,與設計中心線復核,確定頂進方向,同時設置標高控制點,對箱涵內側預埋標高及中線控制樁,控制樁預埋在底板中線上,最外側兩個設置在箱涵邊50cm位置,剩余沿底板中心每隔2m 設置一個,在頂進涵外側頂進前方開挖面每隔2m 設置中心線控制點。頂進過程中,基坑底部土體開挖應按標高進行控制。嚴禁過度挖掘。同時記錄高程和方向測量,如圖1 所示。

圖1 預制養護完成的箱涵主體
頂升設備及其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頂進設備應根據計算的最大頂進力來確定。頂力可按額定頂力的60%~70%計算。
(2)高壓油泵及其控制閥的工作壓力應與千斤頂的工作壓力相匹配。
(3)液壓系統油管內徑應根據工作壓力和計算流量選擇。回油管路主油管內徑不小于10mm,支油管內徑不小于6mm。
(4)油管要清洗干凈,油路布置合理,密封好,液壓油脂要過濾。
(5)頂進過程中,當液壓系統出現故障時,應立即停止運行,嚴禁在工作狀態下維修。
頂進過程中,每頂進一次箱涵,應觀測一次箱體軸線和標高。并做詳細記錄。如發現偏差,及時通知頂起指揮采取措施。若偏離中心線,應在下一次頂進時立即調整頂升鎬,及時糾正偏差。如遇吊頭或扎頭,應及時采用超挖、欠挖預留土的方法及時調整。
施工監控是保證頂進施工質量的重要手段,在頂進過程中需要實時進行監測與控制,及時分析測量數據,隨時準確掌握頂進橋涵主體結構的狀態,預測其發展趨勢。發生左右偏差時,一般采用挖土校正法和千斤頂校正法進行調整;發生上下偏差時,一般采用調整刃角挖土量、鋪筑石料、基底注漿、插入小樁等方法進行調整。
施工監控是保證頂進施工質量的重要手段。在頂進過程中,需要對測量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控制,及時分析測量數據,隨時準確掌握頂進橋涵主體結構的狀態,預測其發展趨勢。
工作坑滑板中心軸線應與橋涵中心軸線一致。滑板應有足夠的穩定性、剛性和強度。如有必要,滑板上層應安裝鋼網,以防止滑板在頂升過程中開裂。滑板表面應光滑,底面應設置粗糙面或錨梁,以增加抗滑能力。滑板應做成前高后低的上坡,坡度為0.2%~0.5%。當地基承載力較好時,取小值,否則取大值。滑板兩側沿頂進方向設置導向墩,距離橋涵外緣50~100mm,控制橋涵頂進方向。
頂進過程中,前方土體開挖厚度和寬度要左右對稱,確保前方阻力和側面的阻力對稱;后面千斤頂頂力要左右基本相同,偏差不超過規范允許值。
通過增加一側千斤頂的頂力來調整。即增加一側油泵的油量和一側頂升力,或減少另一側油泵的油量和頂升力,形成部分頂升力進行校正。若前端需向左傾斜,需要加大右側千斤頂的頂力,或者降低左側千斤頂頂力。
用后背頂鐵調節。更換頂鐵時,根據偏差,在頂鐵一側多加一塊鋼板。如果前端需要向左偏離,在右頂鐵端再加一塊鋼板。
在導墩和箱涵之間加墊木進行調整。也可在頂進前端增加預留土高程,利用前端阻力來調整,如圖2 所示。

圖2 箱涵頂進千斤頂布置
頂進過程中,應及時測量標高,如發現箱體上升,應及時調整。
(1)如果底刃腳前端超挖略低于底板,以后會逐漸調整。
(2)如因挖寬不足,耗土過多而抬高箱體,可在兩側適當超挖。超挖土方量應通過計算確定,以防止頂到一定距離后“扎頭”。
出現箱體抬頭后,如果偏差不大,應采用超挖底板土方的方法,但要注意防止超挖引起的扎頭。如果偏差較大,且接近設計位置,可采用在底板下挖土,挖空后采用自然下沉或前端加壓的方法,使前端下沉至設計標高,如圖3 所示。

圖3 箱涵頂進到達設計位置
(1)頂進前,降水疏干前方地基土體,確保地基承載力滿足要求。
(2)根據每次頂進時的標高變化,預留土開挖時必須控制好基礎面坡度,盡量不要破壞邊坡上的原狀土,嚴禁超挖后回填。
(3)應減少頂升前端附加重量對標高的影響,如材料、機械設備等。
(4)準確掌握頂進過程中的標高變化,在每個頂進間隔進行測量分析,及時掌握頂進過程中箱涵的標高變化,從而對箱體前端土方超欠挖做出準確判斷。
箱涵頂進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箱涵中心線和箱涵前后標高。當發現箱涵前端下降,箱涵底平面有反坡時,計算其頂推位置是否超限,以確定是要應采取措施糾正扎頭。
4.2.1 糾正方法
(1)鋼軌加混凝土法:將箱涵頂進前端的基底開挖形成頂寬2~3m、深0.6m、底寬0.6m 的T 型槽,靠近箱體一側向箱體下方延伸0.3m,用小于T 形槽頂寬0.3m 長的鋼軌沿頂進方向每間隔2~3m 布置一根,軌頭向上,靠近箱體一側也伸入到箱體下,與校正混凝土平齊。另一側,軌面靠近箱底,鋼軌縱向設置為需要校正的坡度。同時,沿縱向設置防止鋼軌滑動的鐵件,以加強鋼軌與混凝土之間的連接。用早強混凝土澆筑丁字槽時,其頂面應確保平整光滑,并與軌面縱坡一致。為了保證頂進的停止時間,早強混凝土的強度必須在養護24h 內達到C15 以上的混凝土等級。在混凝土表面用石蠟和滑石粉制成潤滑層,當混凝土強度達到C20 或更高時,再次開始頂起。
(2)鋼軌加廢舊混凝土枕或組合鋼軌排法:鋼軌與廢混凝土軌枕形成軌排,中間填碎石或卵石土壓實,或鋼軌可焊成彎形,中間填碎石或卵石土壓實。
(3)底刃腳增加向上翹的角度:保持基底以上8~10cm 的土壤不挖,利用船頭坡使之抬頭。
(4)如果因土質松軟導致扎頭,可以在底板前換鋪片石或碎石,邊鋪邊推進施工。
4.2.2 糾正注意事項
(1)校正前箱涵底板坡度與校正用早強混凝土表面坡度的夾角不得超過3%,尤其是箱涵與滑板未分離時;否則,前端應力會過于集中,矯正混凝土的表面坡度被切割或改變,導致矯正失敗。
(2)為防止校正混凝土整體被推開,不挖前面的路基土,利用原有路基土承受頂推力。
(3)防止鋼軌滑動的鐵件應寬大牢固,推前應在鋼軌表面涂上潤滑油,以減少滑動摩擦。
(4)在確認“扎頭”和校正高程時,需要以“扎頭”時底面的反坡作為原始的確認和比較依據,否則將失去最佳的校正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