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曉
(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 400020)
譚新明(2018)認為我國農村電商物流模式主要包括內黃模式、農業合作模式、農商聯合體模式、供應鏈物流模式和阿里“村淘+菜鳥”體系。華慧婷等(2018)分析了以京東、蘇寧易購、郵樂網等為代表的自建物流模式,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以淘寶村、村村樂、村掌柜等為代表的物流一體化模式,指出存在農村電商企業物流模式趨同化、同一縣域內多種物流模式并存等問題, 阻礙了農村電商的發展。王燕(2016)通過歸納分析,指出我國農村電商物流模式涵蓋了企業所開展的自營式和加盟式物流配送模式、依托第三方物流實施的配送模式以及各方積極探索的共同配送模式。
農村電商物流的最大挑戰之一在于“最后一公里”,物流公司面臨配送地分散、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下、配套業務難以開展等儲多困難,部分地區最后一公里投遞成本占包裹投遞總成本的比重超過一半(Joress,2016),因此很難平衡盈利空間和服務水平?!白詈笠还铩迸渌鸵殉蔀閷W術界的重點關注領域。賓厚等(2021)嘗試構建農村物流末端配送眾包模式,并對該模式的參與主體、運行機理和保障措施進行分析。陳婉婷(2017)、李昆鵬等(2021)分別基于收貨人利益和配送成本、訂單可得時間和客戶時間窗,構建數學模型,規劃出最優配送路線,解決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
共同配送聯盟成員剩余成本獲得差距懸殊是導致系統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楊潔等(2021)從聯盟成員個體資源貢獻、聯盟地位差異貢獻、承擔運送風險貢獻等方面探討農產品共同配送成本分攤協調策略。蘇霞等(2020)從共享經濟和動態協同理論出發,提出基于共享資源商務的一體配送分發模式、“O2O共享+共同配送”分發模式、“收集和配送分發站+共享發放+智能化取貨”模式。部分學者對共同配送中的車輛路徑進行研究,盛虎宜(2019)和付朝暉等(2021)分別針對農村電商集送貨一體化和多物流中心共同配送,以總成本最小為目標構建共同配送車輛路徑規劃模型,并采用改進蟻群算法求解,得出共享物流模式能從全局優化的角度統籌規劃區域內物流資源,有效避免交叉配送與迂回運輸等不合理現象。
生鮮農產品的季節性、區域性生產和持續性、普遍性消費特點突出(孫榮庭,2020),生鮮、冰鮮農產品易腐性對運輸時間具有強依賴性(何佳曉等,2020),產品運輸保存過程中普遍存在成本高、資源利用率低、損耗大等問題。通過對溫度、時間等條件的有效測量、分析、管理,能夠有效提升運輸效率(Mercier S,2017)。部分專家指出信息是物流行業的“精神系統”(張喜才等,2018),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是解決現存問題的重要途徑?;ヂ摼W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逐漸被新型流通方式取代(郝裕,2019),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以及射頻識別、GPS定位等技術的應用,識別跟蹤農產品運輸中各環節動態信息和數據,實現供應系統信息共享交互和產品質量實時評估,能有效簡化冷鏈物流過程、提高冷鏈物流服務質量(丁陽,2017;黃玨,2021)。
我國電商物流行業綠色化發展不足,物流企業普遍缺乏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和能力,物流政策、監管制度、評價標準等不健全。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農村物流運輸工具仍以傳統高耗能、高污染交通工具為主且專用基礎設備很難推廣使用(姜輝,2020),綠色物流發展受到制約。不少專家針對電商物流綠色轉型開展研究,郭躍等(2019)從綠色生態系統出發,結合電商物流綠色生態體系的“四流”融合性、互聯網信息平臺集成性、發展要素社會性等三大特征,構建綠色電商物流生態體系評價模型。曹瑞江等(2021)指出,要從加快低碳交通整體布局、推動綠色倉儲與配送發展、加速快遞包裝綠色轉型三個方面入手推進綠色物流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要求。此后全國各地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提升農村路網功能,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貨物運輸的能力、安全性、效率顯著提高,各類產品在農村地區和城鄉之間的流通加速。
隨著農村電商發展對倉儲配送需求的迅速增長,各地區積極推進電商物流產業園、分撥中心、基層網點等建設,規劃修建物流樞紐,構建三級農村物流體系。例如吉林加快農村物流網絡布局,到2020年8月實現縣級物流網絡覆蓋率100%、鄉鎮網絡節點覆蓋率80%;云南加快農村物流體系建設進程,到2020年年底實現縣級物流集散中心覆蓋113個縣(市、區),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99.8%。我國三級農村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為全國農村地區每日1億件左右包裹的寄遞搭建網絡、順暢渠道。
為了更好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郵政加快農村網點建設,目前我國農村所有鄉鎮已建設郵政局所,建制村全部實現直接通郵。在推動網點覆蓋的同時,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例如太原全部建制村的郵政投遞由每周3班提升至每周5班以上。
伴隨農村電商物流市場的壯大和各級政府的政策引導,菜鳥物流、順豐速運、京東物流、“三通一達”等大型企業紛紛在農村地區設點布局,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由2014年的50%左右發展至2021年7月的98%。例如菜鳥鄉村于2019年至2021年8月期間在全國1000多個縣設置了3萬多個共同配送點;順豐自2014年起著手開通櫻桃空運專機、與高鐵合作開展生鮮專線服務,把保存期短、運輸條件要求高的櫻桃及時送至消費者手中。
國內很多地區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培育發展本土物流企業,如江蘇省豐縣交通物流公司、河南中原四季水產物流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快速成長壯大,在當地農村電商物流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絡購物日益普遍,快遞物流需求增大。2014年開始啟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緊接著出臺的關于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促進快遞業發展等文件中均涉及農村電商物流相關內容。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文件,指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交通部為加快推動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的建設,于同年底出臺相關文件,對農村物流的網絡節點覆蓋、運營模式創新、信息化建設、裝備推廣應用、龍頭骨干企業培育等提出了具體要求。2020年國家層面針對電商物流密集出臺多項文件,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對延伸農村地區物流服務網絡給予支持,國家郵政局出臺快遞進村的三年行動方案,此外相關部門制定出臺關于農村交通運輸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冷鏈物流基地、快遞綠色包裝等相關專項文件。
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推動農村電商物流發展,以促進農村消費指明了方向。

表1 農村電商物流發展主要政策文件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與物流的發展,盡管兩者的協同度有所增進,但仍面臨發展不協調的問題,農產品上行中電商與物流共生關系表現為“非互惠協同共生”(侯約翰,2021),成為鄉村產業發展掣肘;工業品下行中電商與物流在偏遠地區矛盾突出,難以很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因此,需要加快推動農村電商與物流的深度協同,一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把電商與物流作為有機整體,從全面、系統的角度有序推進兩者的規劃布局、方案設計和項目實施。二是加大相關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推動農村電商與物流的政策協同,避免政策沖突或銜接度不夠,統籌構建農村電商物流發展政策支撐體系。
農村電商物流設施設備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物流裝備落后、信息化程度低、運作成本高是阻礙農村電商物流高質高效發展的制約瓶頸。因此,需要加快推動農村電商物流設施設備升級,一是進一步加大電商物流產業園、分撥中心的建設,同時整合農村電商物流資源,利用現有設施加快建設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推動農村物流向村級延伸。二是加大財政投入,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電商物流設施設備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領域,同時加快包裝生產設施設備升級改造和工藝創新,推動綠色包裝生產和利用。
農村地區物流配送目的地分散、規模小,是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中面臨的客觀現實,其所帶來的配送成本高、配送不及時不規范等問題對農村電商物流和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村電商物流末端配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優化配送線路,積極引導電商物流企業以多種方式探索開展共同配送,有效提高倉儲配送效率,破除農村電商物流末端配送成本困局。二是電商物流企業加大從業人員培訓考核,提高投遞時效性,降低貨物破損率和丟失率,有效提升農村地區末端配送服務水平。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清理整頓。
農產品冷鏈物流對農村電商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相較于美國、德國、日本等起步較晚,且國內沿海地區冷鏈物流相對發達與中西部地區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相對聚集形成矛盾,抑制農村電商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一是各級政府應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以頂層設計、政策加碼、監督管理為抓手,著力推動冷鏈物流規范建設。通過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冷鏈物流對生鮮農產品交易的支撐能力。二是冷鏈物流市場主體要做好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緊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所帶來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挖掘國內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潛力,勇于開拓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