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怡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自古以來,成都的如夢似畫的錦繡美景、熙來攘往的熱鬧繁榮就被人津津樂道。
如今走在成都街頭,很難不感受到噴薄而出的澎湃創新動力。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中,在連接成片的產業園中,一項項科創成果應運而生。在10月初財新智庫和BBD(數聯銘品)聯合發布的《萬事達卡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中,成都位列2021年9月數據綜合成本指數調整后的新經濟總量城市排名第二位,僅次于北京。
如何培植創新力量?面對這一普遍的發展難題,成都市從企業、人才和產業集群三個方向入手,通過搭建融資平臺、引入海外人才和外籍專家、利用規模效應賦能產業等方式,加速聚集創新資源,激活發展動能。
近年來,成都全力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獨角獸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截至目前,成都新經濟企業總量已突破45萬家,不斷發展壯大,這支企業隊伍已經成為成都發展的“突擊隊”。
初創階段,資金匱乏,沒有足夠成本投入研發是企業發展的主要風險之一。為解決融資難題,激發創新活力,在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外國專家局)主導下,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搭建了“科創通”平臺,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專利研發、技術孵化等多項服務。
據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曾蓉介紹,“科創通”采用“線上平臺+品牌活動+孵化載體”服務模式,以創新創業服務和科技金融為特色,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和產品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平臺的核心定位,就是用科創屬性匹配金融服務及創新要素。”曾蓉說。
在投入遠高于回報的創始階段,如何發掘優秀科技企業?曾蓉表示,在重構了成都市科技局項目申報系統全流程的基礎上,“科創通”平臺具備更強的智能交互功能。企業憑借科研計劃和相應的生產成果,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分門別類、更有針對性的資金申請。經過多年的發展,集聚了一定規模的科技型企業。
發掘優秀企業后,如何撬動更大資金投入?“科創通”利用前期依托,形成了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創新,探索“撥”改“貸、投、貼”模式,設立“科創貸”“科創投”“科創貼”等多種多樣的科技金融創新產品。對于缺少傳統抵押貸款資質的企業,“科創通”平臺也支持企業利用知識產權、研究成果和人才進行貸款。僅半年,“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實現累計放款10.88億元。
同時,“科創通”平臺進一步強化同市場機構的合作。截至目前,“科創通”平臺累計為5000余家企業提供132億元“科創貸”信用貸款,投資天使項目162個,金額18.56億元,扶持效果顯著。
對于技術仍不成熟的企業,平臺也提供技術孵化平臺。通過常態化開展的線上“國際雙城鏈”“校企雙進”云對接,線下“菁蓉匯”“創享會”等品牌活動,平臺匯集雙創、金融、企服、孵化等要素,對接科技型企業需求,促進“知本”與“資本”有效對接。
如今,“科創通”平臺已匯聚科技型企業(團隊)近3萬家、服務機構835家、孵化載體261家、科技服務產品2635款。曾蓉介紹,在“十四五”期間,平臺將進一步利用科創屬性大數據畫像,實現“雙創”服務精準對接,為科技型企業和創業團隊、創業服務機構提供涵蓋全生命周期創新創業服務。
實行擴大開放政策,是追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客觀選擇。成都堅定貫徹開放發展理念,長期以來積極引進外國人才,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顯著提升。當前,在成都的外國領事機構有20家,國際友城和國際友好合作關系城市達到了104個,世界500強企業305家,全面開放的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如何提升軟環境?從2016年開始,成都開始實施外國人“家在成都”工程,為外國人才來成都發展營造良好氛圍,讓外國人才在成都待得住、留得下。
一方面,成都市對外國人才服務進行創新,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具體來說,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一窗式”辦理服務工作流程,實現外國人來華工作行政審批事項無紙化辦理。為應對疫情防控的需求,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實行全程網上經辦和不見面核驗。同時,推進“一窗式”辦理的升級版,實現高端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及居留許可一窗接件、一窗取證,申請人只跑一次。
為廣納賢才,成都率先擴大了外籍人才的范圍。在外籍人才資格條件認定方面,結合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突破國家現有對外籍高層次人才的界定標準,適度降低了對部分人才類別的認定標準,包括投資地域突破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限制,擴大到全市范圍;國家機關邀(聘)請的高級顧問突破了省(部)級限制,擴展到市級;高校聘用的學術科研帶頭人以及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學術、科研骨干突破了重點高等院校的限制,擴大到市普通高等院校等。
“外國專家書屋”是在中宣部對外推廣局的指導和支持下,由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組織的一項專門服務外國專家的文化項目,此項目是開展科技外宣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和載體,是外國專家了解中國、交流思想、碰撞智慧、聯絡感情的空間,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文化的窗口。目前,成都已累計落地5家。書屋的圖書資料全面免費向國際人才開放,外國專家、有關領域的學者專家憑有效身份證件(卡)均可免費借閱圖書。
同時,成都市也依托市內高校,加強外籍專家人才引入。“成都大學一直高度重視引智工作。近年來,外國專家項目成效顯著。”成都大學副校長唐毅謙介紹,學校從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服務城市等方面,全面實施人才戰略和國際化戰略,目前,學校年均引進各類外國專家100人左右,與海外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此次,成都大學入選了“2021年度成都市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接下來,學校還將積極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中,營造多元、友好的引智環境。
帕特里克·萊齊納是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的外籍專家,負責教授音樂課程。來成都11年后,成都對他已經越來越像家了。“過去,對于外籍的專業人才,有吸引力的城市普遍是北京和上海。如今,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成都工作。”他表示,成都大學對外籍專業人才提供許多軟件和硬件的支持。
8月5日,在位于成都市溫江區成都醫學城·三醫創新中心的四川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研究人員頭戴腦電放大器,坐在一臺顯示器前,人未動,旁邊的機器人卻隨著“指令”做出一系列動作。
這是由四川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研發的腦器交互控制系統,利用腦器交互技術,建立起腦、器官(人眼)和機器三者之間信息同步通路。院長堯德中表示,這套設備可用于殘障人士的臨床康復和輔助治療,預計未來2—3年可以達到上市條件。

三醫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布局
三醫創新中心位于成都醫學城B區,由成都連康投資有限公司開發運營,占地規模189畝,載體面積35萬平方米。項目以“醫”為核心,總投資額25億元,聚集醫學研究、分子影像、大數據、個性化治療和精準治療等方向產業企業,預計入駐企業將達到200—300家。
依托產業園的集群效應,創新中心圍繞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不斷加快產業集聚,增強增粗產業鏈條,以生生不息的“鏈式效應”推動產業縱向延伸、橫向拓展、深度融合,為促進企業發展提供持續強勁動力,夯實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底盤。
為發揮平臺集群作用,創新中心構建了由創業苗圃、產業孵化器、產業加速器、特色醫療區組成的生物醫學產業生態鏈園區,吸引生物醫學相關聯企業入駐,為企業提供政務、融資、人才、行業信息、技術和醫學實驗室等六大平臺服務。
成立于重慶的威斯騰生物是一家集生物創新藥研發、IVD分子診斷試劑盒開發于一體的生物醫藥高科技公司,掌握了多項企業核心競爭技術,以納米抗體篩藥、EV71-VP1手足口病多肽疫苗為代表進行創新藥研發。該企業同樣與三醫創新中心開展合作,充分結合了三醫創新中心在載體支撐、項目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及企業孵化器建設的優勢,將以聯合孵化、成果轉化以及共建公共研發檢測平臺的模式,從資源、資金和技術層面形成有效互補、實現協同效應。
三醫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三醫創新中心將聚焦精準醫學,集聚精準醫學關鍵技術與產品的企業、圍繞精準醫學應用的新型健康服務企業、對精準醫學進行再開發的健康大數據企業。項目聚集組學研究(第一代基因測序)、分子影像(分子診斷)、大數據(生物電子、醫學影像)、個性化治療方案和精準治療(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二期將以二代基因檢測、基因組學試劑盒及三代測序儀開發、細胞治療、靶向治療藥物,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醫療美容等細胞治療專科為主,從預測、預防、診斷、治療、康復整個產業鏈條發展中尋求市場機會。
當前,成都正在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就業、高品質生活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打造一座宜居宜業的創新之都、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