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鵬,朱麗娜,李莉明,肖曉燕,韓懿靜,高劍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52
患者,男性,54歲,因“右側腰背部疼痛2個月余”于2017年3月4日前往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腰背部疼痛,20 d前出現咯血,為暗紅色血塊,無發熱、胸悶等癥狀。既往體健,無相關疾病家族史。查體:胸10~12棘突及椎旁壓痛、叩擊痛明顯,胸椎活動受限。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絕對值9.80×1012/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8.20×109/L,D-二聚體0.42 mg/L,纖維蛋白原4.15 g/L。胸部數字X射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未見明顯異常。胸部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胸10、11椎體右側附件旁異常軟組織密度影,CT值約30 HU,第10椎體右側局部骨質缺損,右側胸廓塌陷,右側胸膜明顯增厚并見多發鈣化(圖1)。胸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胸10、11椎體及附件、右側椎旁、右后胸壁見片狀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高信號,T2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混雜信號,壓脂像上呈高信號,病變延伸至椎管內,胸10~12椎體水平椎管內結構紊亂,胸10、11水平椎管右側見2個類圓形T1WI等信號,T2WI混雜稍高信號,壓脂像呈高信號,邊緣見低信號環繞,靜脈注入對比劑增強掃描,病變呈明顯漸進性不均勻強化,與右側椎旁病變分界不清(圖2);診斷考慮為感染性病變可能性大。行胸椎穿刺活檢術,于病變內取兩條灰紅條索樣組織,病理學檢查在光鏡下可見腫瘤細胞呈巢狀彌漫性排列,襯覆于血管壁,腫瘤血管內皮細胞圍成不規則相互吻合的血管腔,管腔大小不一,核有明顯的異型性,分裂象多見,間質內可見出血壞死(圖3);免疫組織化學: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ERG(+)、AE1/AE3(+)、TIF-1(-)、CD34(+)、CD38(+)、CD68(-)、Napsin A(-)、Ki-67增殖指數(20%+)。病理學診斷結果:原發性血管肉瘤(angiosarcoma,AS)。確診后患者及家屬要求出院,拒絕進一步治療。電話隨訪11個月,患者死亡。
圖1 胸椎血管肉瘤CT圖像
圖2 胸椎血管肉瘤MRI圖像
圖3 胸椎血管肉瘤病理學表現(H-E染色,×40)
AS是起源于血管或淋巴管內皮細胞臨床少見的高度惡性腫瘤,占原發惡性骨腫瘤的不足1%,也稱惡性血管內皮瘤,常見于頭面部,其次為肝臟、胸腹壁、心肺等,發生于胸椎者罕見[1-3]。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危險因素包括慢性淋巴水腫、外傷史、慢性感染、放射治療、接觸電離輻射和化學物質等[4]。本例患者既往體健,無相關危險因素。胸椎AS臨床癥狀不典型,與腫瘤生長位置、數量、起病方式有關。本例發生于胸10、11椎體,腫瘤累及椎管及周圍的肋骨、肌肉,臨床表現為腰背部疼痛和咯血,難以早期確診,臨床和影像醫師誤診為感染性病變,延誤了抗腫瘤治療。AS的腫瘤細胞多沿已存在的血管腔道、竇狀或海綿狀腔生長,病理學表現因分化程度而異,高分化AS呈小而實的成分,核分裂象少見,無明顯異型性,血管腔豐富,呈竇隙狀結構;低分化AS腫瘤細胞呈實性巢性,核仁分裂象多見,內多見壞死,血管腔數量不一。免疫組織化學通過檢測CD31、CD34、EMA、P5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即可確診,其中CD31、CD34對血管內皮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5-6],本例與文獻報道相符。
AS的X射線、CT表現為位于骨皮質或髓腔邊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質破壞,骨膜反應少見,MRI上呈不均勻的長T1、長T2信號,增強CT及MRI檢查呈明顯不均勻強化,有文獻[3,7]報道因骨AS靜脈回流的方式,區域性受累、多中心病灶是原發性骨AS的重要影像學征象。本例CT平掃表現為胸10、11椎體右側附件旁軟組織密度,第10椎體右側局部骨質缺損,MRI表現為T2WI混雜信號考慮與AS生長快、極易出現壞死囊變及出血有關,病變延伸至椎管內和周圍鄰近組織,與腫瘤組織通過血性擴散的侵犯方式有關,也可能代表腫瘤的多中心性,散在的病灶可能是腫瘤不同起源。增強后呈明顯不均勻強化,與AS腫瘤組織內血管分支相互吻合成較完整的網狀、強化方式接近于血管瘤有關。AS的惡性程度高,容易復發和轉移,首選的治療方法是采取完全根治性手術,據文獻[8]報道,血管肉瘤對放化療較為敏感,術后應同時輔以放化療并密切隨訪。
胸椎AS應注意與軟脊膜瘤、脊髓轉移瘤、成血管細胞瘤進行鑒別。① 軟脊膜瘤:女性多見,T1WI表現為脊髓表面小結節,T2WI上瘤結節呈高信號難以發現,增強多均勻明顯強化;② 脊髓轉移瘤:有原發腫瘤病史,血清鈣、磷升高,T1WI上呈不均勻低信號,T2WI上腫大的脊髓內有高信號區,可累及脊髓全長,增強后呈明顯強化;③ 成血管細胞瘤:橫斷面上病變在脊髓背側,T2WI為高信號,有多發長T1、長T2信號囊腫區,可見異常血管的點狀或蜿蜒狀無信號區,增強呈明顯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