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銘欣
近年來,有關高校搬遷的消息不絕于耳,2021年9月山西師范大學整體搬遷至太原更是將高校搬遷這一話題推上輿論的頂峰。很多網友紛紛開始討論一些“省字頭”但不在省會的高校是否接下來也會搬遷至省會,還有人在人民網留言,稱希望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遷址省會以使高校和省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而高校是否需要搬遷、如何搬遷的問題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國家和省市的重大發展戰略、區域和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資源的結構布局調整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高校搬遷也不只是高校一味地往發達地區擠,有些高校反其道而行,往郊區或者縣城搬遷,同樣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實際上,高校搬遷涉及到高校與城市的發展,只有大學與城市合作共贏、相生相長,高校的搬遷才有意義。
高校向省會和大城市搬遷,看重的是其較為發達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搬往省會和大城市的高校無不依賴于此得到迅猛的發展。
據相關資料顯示,2000年之后山東省很多其他地區的高校搬遷到了山東省沿海較發達城市,比如東營的石油大學搬到青島黃島,濱州的濱州醫學院搬到了煙臺,萊陽農學院搬到了青島,曲阜師范大學和山東體育學院在日照建立分校,山東大學在威海和青島分別建立分校等等。
令這些高校搬遷的直接原因顯而易見,都是為了學校更好地發展。2002年,濱州醫學院遷往山東煙臺,借由煙臺市的相關資源,濱州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科研平臺等規模不斷壯大。在今年7月,還成立了山東半島(煙臺)腫瘤中心,為中醫藥產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07年,坐落于煙臺下屬縣級市的萊陽農學院正式更名為“青島農業大學”,搬遷至青島城陽區。得益于青島的地理優勢,在招生、就業、學校發展等方面踏上快車道,整體實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除了山東省,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內的高校也加入了搬遷之列。2006年,位于咸陽的陜西科技大學主體遷往西安,搬到西安后的十幾年,成為其發展歷史上最快的時期,在這當中,地域是不可替代的因素。
2019年,山西農業大學和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合署后單位名稱改為“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并分成了晉中、太原兩大校區,在合署改革一年之后,山西農業大學的注冊地變更為太原市,加入“省會大學”的隊伍。
在今年,山西師范大學也從臨汾市整體搬遷至太原市小店區武宿機場南太榆路339號,整合了原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太原市國營農牧場、原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土地,于2021年9月正式開學,在太原市開始新的發展。
同時,位于開封的河南大學鄭州龍子湖校區也正式開學,標志著河南大學正式成為了省會大學。坐落于天津的河北工業大學“去河北”也傳來新進展,石家莊市黨代表、市教育工委副書記、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趙立芬在石家莊第十一次黨代會中稱,促進河北工業大學研究生培訓基地盡快落戶石家莊。
這些高校搬遷至省會,是大學與城市合作共贏、相生相長的必然選擇。以河南大學為例,在今年2月,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在一次會議上說道,目前鄭州處在創新驅動發展帶動城市發展的階段,大學與城市之間的相互支撐作用越來越凸顯,河南大學鄭州校區要主動融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彌補鄭州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短板和弱項,并努力在服務鄭州城市建設中,借助“重回高等教育國家隊、重回省會辦學、重回百年名校輝煌”的歷史機遇,積極謀劃河南大學事業發展。
借由城市的發展規劃,高校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抓住機遇,謀求發展。同樣,河北工業大學與山西師范大學也是如此。著眼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格局,石家莊市與河北工業大學深入開展合作辦學,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而山西師范大學搬遷至省會,也是為了提高太原市的高等教育整體實力,留住人才,增強山西省的整體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從地方城市搬遷至省會后,地方城市也開啟了發展的新通道。比如,山西師范大學搬到太原市以后,臨汾市也將籌建一所新的大學,8月30日,臨汾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轉設新校區新增建設項目等事項的批復》,文件中指出,同意將使用主體變更為山西電子科技學院(籌)。同時據《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2021年新專業申報公示》顯示,申報的8個專業均為工學類專業,大部分為電子信息類和計算機類專業。這表明,未來這所大學將與臨汾市共同發展,臨汾市的高等教育資源也將繼續存續。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高校要一味往省會或者其他經濟實力較強的大城市搬遷。近年來,眾多“雙一流”高校紛紛在經濟發達地區開辦研究院、建立分校,以擴大學校影響力,獲取更多利益。深圳、蘇州、東莞都是極為熱門的重點城市。高校一味地想要在經濟發達地區辦學,也違背了教書育人的本意。
2021年7月28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從嚴控制高校異地辦學。不鼓勵、不支持高??缡¢_展異地辦學,特別是嚴控部委所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部地區跨省開展異地辦學,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對于現存的高校異地校區,本著平穩有序的原則逐步清理規范。
與往大城市搬遷截然相反的,有一些高校選擇了往郊區、縣城搬。各地的大學城,在建設伊始都是偏僻荒涼的代名詞,但在各個高校在這里扎根之后,這里又往往會成為這個城市最為熱鬧的中心??梢赃@樣說,以搬遷來的高校為核心,這里“再建了一座城”。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交通大學因為徐匯校區面積太小,各種用房已經“不堪重負”,限制了學校的繼續發展,因此不得不選擇擴建校園,以繼續擴大人才培養規模,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徐匯校區周邊的土地花費太高,且二次拆遷難度較大,因此建立新校區是唯一的選擇。
而當時,國務院將上海閔行地區確立為上海的對外經濟技術開發區,彼時的閔行區,除了一些重工業廠,基本還處于荒蕪狀態。但上海市總體規劃上要在閔行建立一片“科學教育區”,市政府希望各高校可以在閔行建立分?;蛘甙徇w過去。于是,上海交通大學做出了在閔行征地建立新校區的決定。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閔行區已經褪去了荒蕪的外衣,醫療健康、生活服務、文體教育、公益互助等基礎設施的發展已趨于完善。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附近,已經有了置業廣場、碧江廣場、萬樂城滿天星生活廣場、吳涇寶龍廣場、紫葉廣場、龍湖閔行天街等多個大型商業綜合體。
同樣,北京的高校也有著外遷的趨勢。早在2016年,北京市教委就發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宣布“十三五”期間,北京將不再擴大教育辦學規模,在京高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不再校內擴建,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疏解。
今年2月25日,北京市發改委、市經信局等部門召開發布會,北京市將堅定不移疏解部分教育功能,完成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建設,并推動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規劃建設。
同時,北京市也將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建設科教融合新城,加快推進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和中央民族大學豐臺校區建設。
另外,自雄安新區亮相以來,多所北京高校也將遷往雄安新區。2019年7月,北京林業大學與保華資本集團、雄縣人民政府簽訂了含北京林業大學雄安校區建設工程在內的戰略合作協議;北京交通大學2021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到,學校將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利契機,積極主動在雄安新區謀劃新的辦學空間;北京科技大學召開的2021年情況通報會上也提到要重視雄安校區建設……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高校的遷入必將為其注入發展活力,助力其成為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和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還有一些高校選擇往縣城搬遷,直接從市區搬到了縣城。這些高校多是獨立學院等民辦高校,比如從杭州向紹興、桐廬、諸暨、海寧等地搬遷,從南京向鎮江、連云港、泰州、無錫、揚州等地搬遷。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100所獨立學院遷建了校址,其中47所獨立學院搬到了縣城(有的為縣級市,有的在學校選址后撤縣設區),在縣域辦學的獨立學院離中心城市的平均距離是69.6公里。
之所以往縣城搬遷,除了是由于高校在市區的生存壓力過大,國家要求獨立學院完成轉設等原因,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對于一些縣城來說,高校是求之不得的優質資源,他們紛紛開出優惠條件,不僅審批一路開綠燈,甚至還免費給地,補貼運行。
城市是高校的后盾,為高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高校是資源、知識和人才的聚集地,會反過來反哺城市,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引擎。
從各大高校的搬遷中不難看出,高校往大城市搬遷,對高校來講,是為了順應城市的發展規劃,依托其良好的區位優勢獲得更好的辦學資源,以此獲得更好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對遷入地來講,是為了獲得更加完備的高等教育資源,吸引更多人才,支持城市繼續發展。對遷出地來講,也能整合新的教育資源,發展適合本地特色的教育,為新時代的發展注入新的人才活力。
而高校從大城市往郊區、甚至是往縣城搬遷,對高校來講,是為了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遷入地來講,可以為其城市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支持城市發展。對遷出地來講,則是減輕了城市運行的壓力,促進了城市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各地高校和地方的歷史發展背景各不相同,因此高校搬遷的形式也不盡相同。無論是何種搬遷形式,高校與城市理應融合共生、合作共贏。
對此,我們看到了地方的嘔心瀝血和積極應對,高校發展被寫入各地級市“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支持本地高校建設。例如鎮江市“十四五”規劃表示支持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創建“雙一流”大學;新鄉市“十四五”規劃支持河南師范大學爭創“雙一流”建設;滁州市積極支持安徽科技學院申報醫學類專業;淄博市政府在淄博師專升格的過程中,派出專門的宣傳人員到北京做宣傳,宣傳當地高校的實力和特色,為淄博師專成功轉型創造了機會……
而在未來,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如何服務城市,城市如何留住高校,仍是需要城市與高校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