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靈竹
前不久回老家,跟幾個朋友聊天,一個朋友談到了他的孩子開學一個多月后在大學的一些情況。
他的孩子高考成績不太理想,讀了大專,其實高考前結合自身成績也已經有了大體的預判,選擇的專業是“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這一聽就是一個跟本科教育區別開來的專業,也與當下大力發展制造業的環境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聽到這個消息后,身邊人雖然對此有些惋惜,但幾乎沒人覺得讀大專就是跌入了絕境,而是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給予了一些建議和鼓勵。
其實,在我國經濟“脫虛向實”,更加注重創新和實干的當下,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需要既掌握豐富理論知識,又有嫻熟技藝的技工人才,國家這幾年也從“名”和“利”兩個層面發力改變技術工人的社會處境。
2019年,國務院通過了高職擴招計劃,2019年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2020年至2021年持續擴招至200萬人,再從2021年高考的數據來看,不少省份的專科錄取率已經超過了50%。
這就說明,每年畢業的專科生數量不會比本科生數量少,加上中專、技校等職業教育學校的畢業生,每年都有幾百萬的專科畢業生有就業需求。盡管如此,大面積復興的制造業企業卻還總抱怨招不到藍領。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已超過1900萬人,2025年這個數字將接近3000萬人,其中高級技工人才的缺口更大。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年輕人從事一線藍領工作的意愿低是造成藍領用工荒的主要原因。而工作環境較差、工資待遇低、社會地位低是勸退年輕人進入藍領大門的直接因素。
吳莉是一個土木工程專業的應屆專科生,當年高考分數并不理想,被調劑到了這個她認為不是很適合女生的專業。
她表示,學土木工程的學生畢業后大多去工地當施工員、技術員,條件艱苦。而待遇和工作環境都不錯的設計師、工程造價以及進入房地產企業做甲方,要求都很高,也難以競爭過本科畢業生。因此,畢業后她沒有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而是托親戚找了一個普通的辦公室文員的職位,工資雖不高但輕松穩定,她的母親也認為一個女孩子在車間或者工地做技術總歸不太體面,又苦又累,也難找對象。
據了解,吳莉班上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的學生并不多,尤其是女同學,要不專升本考到師范院校當老師,要不畢業后做起了美容美妝產品銷售的工作,有的就是跟她一樣做了文員。不少男生則通過報名網絡課程轉行到互聯網公司當程序員,整個班級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選擇進工地當技工。
而同校汽車維修專業的小李畢業后回鄉,在縣城的一家汽車維修店工作時就遭到了同事的質疑:“讀了大學還跟我們一樣在這打工,那你讀書有什么用呢?”剛出社會的小李經驗不足,技術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在老手同事面前百口莫辯。
這樣的質疑并不少見,比起當初中教師的表姐,在本科讀金融專業的妹妹,小李每次過年回家
我國技術工人在建國后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王進喜、王崇倫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全國勞動模范,是眾人學習的榜樣,技術工人也享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待遇,住房、醫療、勞保等方方面面都被國家包下來。
那時工廠里的高級技工,是企業的“牛人”,眾人眼中的能人,其社會地位之高,證實了那個時代的“勞動光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進行了深刻變革,廣大產業工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相比于光鮮亮麗、收入更高的互聯網、金融等職位,藍領工人經常跟“賣體力”相掛鉤,工資低且不體面,很少成為畢業生主動選擇去做的職業。由此就導致了我們的汽車制造、精密儀器加工、電子設備乃至手表、首飾等行業依舊和世界強國有較大差距。
在以精湛的制造技術出名的德國,機械制造、汽車、電子設備、化工制造是其經濟的四大支柱,技工需求量巨大,德國政府注重職業教育,高級技師更是企業爭搶的香餑餑,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就占了50%。
可以說德國制造業的輝煌成就,得益于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量投入以及對技工地位的充分肯定,從事藍領行業的工人,工資待遇并不比白領低。
而澳大利亞、美國、新加坡、日本等發達國家對基層技工的需求也比較大,工資待遇也比較高,再加上高等職業教育的普及,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很樂意進入制造業一線當工人。
需求決定了藍領的待遇和地位。在未來,中國社會對高級技工人才的需求必然使得藍領地位和待遇得到快速提升。
專科教育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目標,開設的專業比本科范圍廣,細分更精,而且很多專業都與國家實體制造業息息相關。比如數控設備應用和維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模型設計與制造等專業,與我國大力發展的制造業密不可分。
而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寶玉石鑒定和加工、污染修復和生態工程技術等資源環境類專業,也會越來越重要,因為對資源高效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研究正在成為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
鐵道機車專業、民航通訊技術、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等專業,是專門培養具有軌道交通車輛專業知識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社會對這樣的人才供不應求。
其他還有一些涉及到食品安全、醫藥衛生、體育教育等大類專業,與人們的基本生活息息相關。
這些更加細分的專業,更注重實踐型人才的培養,與本科教育形成了差異化發展,目的是為社會輸出高級應用型人才,在這些領域深耕,都會有不可小覷的前景。
當下的中國制造業不缺流水線工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技術含量不高、機械性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中國真正缺乏的是懂技術的藍領。
比如機械專業,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比如一塊鈑金要承重35N,需要多厚,怎么做表面處理,力怎么計算,形狀設計出來后如何實現等都要考慮在內,用到很多物理知識,牽涉各種材料的特性。此外,還可能要熟練使用CAD、3DMAX、SOLIDWORKS等。
很多年輕人理解的機械專業僅僅是一個物品怎么在車間里制造出來的流程,以及車床、銑床、磨床等最簡單的部分,但制造前的設計環節、怎么保證機械能達到設計的需求等更為關鍵、更考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部分,卻被很多人忽略了,這恰恰才是機械專業中最有前景的部分。
很多人對這種專業性藍領的工作認識程度不高,停留在“臟亂差”層面,往往產生抵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年輕人對藍領這個領域的就業意向。
“我們公司有3到5年經驗的機械研發工程師薪資差不多在1.6萬~3萬,如果專科生能沉下心來學技術,畢業之后能找到偏向研發的崗位,再同步提升學歷,前景還是很不錯的。”深圳一家大型醫療機械供應商的項目管理人員說道。

彭明是2012年畢業的大專生,在大學學的就是電氣自動化專業,他說:“大專生在銷售行業還是很容易找到工作的,我身邊很多大專的同學,做銷售能堅持下去的現在收入基本都不錯。很多同學成績還可以,高考失誤滑檔來到了專科,這些同學專升本沒那么難,我們專業當時有七八個同學成功專升本,就業到了國企、供電局等單位,繼續做技術的同學一年收入也不錯,沒有特別差,做得特別好也難,會有一個很難突破的瓶頸。”
而彭明的選擇是沉下心來做一名技工,就業將近十年的他從實習的基層技工做起,到現在已經是一名高級電氣工程師。
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擴招,招生規模逐年增長,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已超過1000萬,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一波人才紅利。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持續加快,亟需大量高素質技術人才。但高校的連年擴招已使得我國高校教育和職業教育呈現出“一只腿長一只腿短”的失衡發展局面。
據了解,我國制造產業工人中高級技師占比不到10%,四成以上的技師、高級技師平均年齡超過46歲,青年高素質技術工人嚴重短缺,技術工人隊伍年齡斷檔、青黃不接。
制造業用工荒、技能人才短缺的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彰顯。一系列問題促使國家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國家一個重要的培養目標就是提高產業工人整體素質、技術、技能水平,并從“名”與“利”兩個層面發力改變藍領工人社會處境。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給職業教育非常明確的定位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從制度體系、國家標準、“雙元”育人、辦學格局、人才保障政策、督導評價、組織實施等不同方面勾勒出了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改革的“四梁八柱”,《方案》也明確提出要“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
今年1月,教育部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條件、要求、程序等作了具體規定,標志著經過多年探索,局部實踐的職業本科教育即將走向科學規范的全面實踐。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復33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
為了讓技術人才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人工智能技術等戰略型新興產業有效對接,高職學校也陸續開始增設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新能源材料與技術等相關專業。
很多專科院校也擴建了校區,提升校園的硬件設備和場地,并且通過開展高校合作、設置大學直通車等給專科生尋找更多的出路。
除此之外,近幾年藍領薪資也在快速提高。
中智調研的結果顯示,制造業2021年上半年業績好轉,企業人才需求迅速擴張,近四成的企業在下半年增加招聘量,從崗位需求上看,需求最大的是技術人員、一線操作人員。而智能制造的人才缺口很大,如架構師、機器人調試工程師等,數字化領域的技術人員跳槽漲薪40%,70%的企業在2021年為員工調薪。
這些雖然還遠遠不夠,但其關鍵在于,好的轉變已經發生。特別是在中國經濟“脫虛向實”,更加注重創新和實干的當下,這樣的轉變尤為重要。
希望在未來的社會里,能真正出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就業風尚,技能型人才和腦力勞動者都能得到同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