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文
(作者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研陳列室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90多年前,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井岡山道路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必由之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孕育的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血脈相傳的紅色基因,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井岡山又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寶庫。它不僅承載和記錄了井岡山革命歷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動,蘊含了井岡山革命英烈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超越時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構筑好這處“中國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家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充分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資源優勢,以構建和豐富革命舊址遺跡文化內涵為基本點,以拓寬展示渠道、傳遞黨的好聲音為著力點,以盤活文物資源、拓寬革命精神展示渠道為切入點,努力讓“深藏不露”的紅色資源“動起來”,讓塵封的故事“活起來”,讓莊重嚴肅的教育基地“熱起來”,從而持續推進全國愛國主義示范基地提質升級,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中走前列、作示范、創經驗,奮力譜寫文物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4月10日,乘坐湘贛邊紅色專列前往井岡山開展“重走井岡路,奮進新征程”黨性教育培訓的湖南省直統戰系統400余名黨員來了一次“大合唱”,這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將井岡山精神融入在列車上進行的移動式紅色教育培訓課堂的情景。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建館早,在文物征集當中起步早、積淀深,從而征集和整理了大量革命文物以及革命史料,并通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實踐,已形成了一個主題明確、觀點鮮明、內容豐富、史料翔實、脈絡清晰、形式生動的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基本陳列展覽。這個展覽,是一個全面、系統、準確向廣大觀眾介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的綜合性展覽。全部展覽以翔實的歷史資料,向人們介紹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井岡山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然而,井博人并沒有因此而滿足,他們多次組織專業人員分赴北京、上海、長沙,通過發放榮譽證書、進行媒體宣傳、贈送紀念品等方法,調動社會各界人士捐贈文物的積極性,并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對一些價值比較高的歷史文物進行搶救性收購。新館開館近15年來,共征集文物12000余件,填補了湘贛邊革命紀念館文物收藏的空白。
為了讓這些“深藏不露”的文物能夠煥發“光彩”,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將紅色文化宣傳從山上往山下延伸,甚至拓展至“海陸空”。例如,在“井岡山艦”上布設“井岡山精神展”,在井岡山機場增設“紅綠輝映井岡山”展示長廊,在南昌市地鐵2號線上和北京至井岡山動車上打造“百年黨史江西篇”主題專列“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展,這些均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偉大貢獻以及井岡山精神的豐富內涵,為來往市民和廣大游客,上演著一場又一場高質量“黨史講壇”,更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營造了濃厚節日氛圍。10月22日,吉安高鐵西站和井岡山機場至井岡山景區紅色旅游直通巴士專線正式開通,更是把“紅巴士”打造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流動線”,展現江西文明形象的“風景線”,架起服務百姓出行的“連心線”。
散落在井岡山的100余處革命遺址,是井岡山斗爭史的真實見證,每一處都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歸宿和初心原點,因而一直是井岡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工作的重中之重。
隨著井岡山紅色旅游日益升溫,來井岡山參觀學習的游客日益增多,為了讓廣大游客能夠更好地體驗井岡山斗爭的艱苦性以及使他們更好更快地進入歷史和進入“角色”,我們早在2016年就向井岡山管理局,甚至向江西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建議將井岡山戰場遺址——“黃洋界挑糧小道”納入統一的旅游規劃和劃入旅游精品線路,并且開始著手對此處的宣傳工作、編寫講解說明詞和導覽說明詞。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投入了較多的資金對該遺址修葺和整治。如今,“黃洋界挑糧小道”不僅成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江西省干部學院以及眾多紅色培訓部門的現場教學點,而且成為井岡山一大紅色培訓項目,成為廣大游客“尋找革命足跡,感受紅軍力量,緬懷革命先烈,弘揚井岡精神”的又一個重要的教育活動場所。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經常在節假日期間開展“黨史知識問答”活動(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解部供圖)
此外,為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挖掘出“引兵井岡”“毛澤東當排頭兵”“八角樓的燈光”等上百個膾炙人口的紅色故事,并收錄在《井岡山革命故事》一書中,不僅為來這里學習的全國廣大黨員干部提供故事素材,而且為廣大游客了解井岡山斗爭史、學習井岡山精神提供了極大便利;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支持井岡山境內建設多家鄉村博物館、村史館、民俗館,并從前年以來大力支持創建“大倉”“大井”“下莊”等紅色名村。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還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線上線下等渠道,用翔實的文字、感人的圖片、生動的視頻等形式進行展示,突出井岡山精神中的“堅定信念”“依靠群眾”“艱苦奮斗”和“敢于勝利”等核心內容,引導教育廣大觀眾重溫黨的光輝歷史,傳承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從而珍惜紅色基因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用紅色的激情和脈動,去擁抱時代、擁抱事業、擁抱人生,讓紅色傳承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為使紅色教育成果轉化,井岡山借助強勢媒體,讓紅色宣講更“接地氣”和“聚人氣”,從而在盤活文物資源的同時,“活化”了黨的歷史、讓莊重嚴肅的教育基地“熱起來”。
一方面,利用現代傳媒,緊扣“井岡山精神”這條主線,講好紅色基因背后的故事、傳播“井岡好聲音”。為此,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成立了一支由優秀講解員、研究人員組成的宣講團。宣講團以專題講座、情景歌舞、訪談、快板、故事講述等多種形式,不但在井岡山常年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專題培訓班、黨性鍛煉班、體驗式教學班等宣傳“井岡山精神”,普及井岡山斗爭歷史知識,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還采取“走出去”的辦法,送教育上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利用遠程網絡優勢,把“井岡山精神”送進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內外教育機構和學校的“視像中國”網絡課堂。在第七屆國際視像教育年會暨“視像中國”十周年紀念活動期間,作為推展和項目支持單位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獲得優秀推展單位,相關視頻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放。
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大型會展或展播活動,讓井岡山更出彩、更“聚人氣”。例如,7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遴選宣講骨干參加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的大型融媒體直播《理想照耀中國》活動,因表現出色,點擊量累計超千萬;10月27日在井岡山舉辦的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上,由講解骨干組成的演出小分隊,在博覽會多個演出活動中大放光彩;利用配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開展在華外國人士“建黨百年·紅色之旅”采訪,“學習強國”大篷車宣傳拍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在井岡山拍攝錄制的時機,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傾情講述黨的初心故事,并先后在央視《新聞聯播》、軍事頻道、《百家講壇》等欄目播出。
2020年7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成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紅色基因庫建設首批試點單位,及時對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轉換并進行專業化標注、關聯的同時,還采用高新VR、AR以及互動屏展示等技術手段強化了紅色資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為促進教育成果的轉化,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還主動融入紅色培訓工作。例如,根據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貢獻、井岡山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的脈絡,從杰出歷史人物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入手,把學員們帶入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崢嶸歲月中,使廣大學員對三灣改編、朱毛會師、黃洋界保衛戰等歷史事件的了解更加深入,印象更為深刻。從而在守望和打造中國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家園、賡續紅色血脈中作出了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