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麗華,陳 瑜,周方平,黃婭琴,張 林
(1 粵北人民醫院關節骨病科 廣東 韶關 512000)
(2 粵北人民醫院日間手術病區 廣東 韶關 512000)
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方法,隨著人工關節材料的不斷改進,已獲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但術后存在疼痛明顯、疼痛時間長等問題,導致患者術后早期下地活動延長,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甚至加重病情,影響術后康復質量[1]。護理干預是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的重要輔助治療手段,有助于緩解疼痛、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增加膝關節活動度[2]。隨著骨科亞專科建設,關節外科走向專業化和精細化,要求膝關節置換術后4 ~6 h 患者即可在助行器輔助下完全負重行走,這給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證護理是一種科學護理模式,通過總結阻礙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因素,查找循證依據,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縮短促進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時間,提高膝關節功能恢復質量[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早期下地活動的循證護理實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3 月在我院治療的39 例膝關節置換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5 例,女24 例,年齡58 ~79 歲,平均年齡(68.5±7.2)歲;原發疾病中,創傷性關節炎11 例,骨關節炎16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2 例。以2019 年6 月—9 月在我院治療的41 例膝關節置換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6 例,女25 例,年齡60 ~80 歲,平均年齡(68.9±7.5)歲;原發疾病中,創傷性關節炎10 例,骨關節炎17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4 例。所有患者均行膝關節置換術,無手術禁忌,能夠耐受手術,年齡≤80 歲;排除精神或意識障礙、骨肉瘤、嚴重免疫性疾病、運動障礙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肢體功能訓練,不強求早期下床活動。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科室內護理工作經驗5 年以上骨干護士為組員,共同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必須接受相關詢證護理知識培訓及患者下地評估培訓,熟練掌握協助患者術后下地方法及流程,合格后上崗[4]。(2)確立循證問題。問卷調查醫生、護士、患者對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下地活動的認知,問題涉及到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調查者認為早期下地活動時間、阻礙患者早期下地活動因素等。總結問題包括醫護人員、環境、制度以及患者四個方面。確定循證問題為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流程、康復鍛煉內容[5]。(3)循證支持。①每天7:45 開始查房,制定康復護理方案,達到醫護信息共享,提升臨床服務水平。每天10:00 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宣教,監督和督促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確保患者完成每日功能鍛煉計劃。術后當天14:30 責任護士與護理組長一同落實患者手術當日下地活動情況,患者首次下地活動,護士全程陪同指導,保障患者安全[6]。②縮短術前禁食時間及術后禁飲、禁食時間。③術前即開展術后早期下地活動的健康宣教,掌握功能鍛煉、下地、助行器使用方法,提高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④圍術期實施標準化鎮痛方案,術前使用塞萊昔布、依托考昔;術中使用雞尾酒鎮痛法,羅哌卡因75 mg、氨甲環酸0.5 g、氟比洛芬酯50 mg、曲安奈德40 mg、0.9%氯化鈉溶液50 mL;術后使用氟比洛芬、曲馬多、酮咯酸丁三醇。通過完善圍術期鎮痛,提高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意愿,降低活動時疼痛感[7]。
記錄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24、48、72 h 的VAS 評分;觀察有無下肢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評估出院時HSS 評分,包括功能、肌力、疼痛、穩定性、活動度、屈膝畸形等;統計護理滿意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24、48、72 h 的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時間及術后VAS 評分比較( ± s)

表1 兩組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時間及術后VAS 評分比較( ± s)
組別 例數 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 4117.87±2.0112.10±1.46對照組 3937.93±2.6413.92±1.82 t 6.4723.124 P<0.05<0.05 VAS 評分/分術后24 h術后48 h術后72 h觀察組 413.92±0.533.21±0.602.79±0.54對照組 396.24±1.315.67±1.124.73±1.09 t 4.0133.9283.709 P<0.05<0.05<0.05組別 例數
護理后,觀察組下肢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護理后,觀察組出院時功能、肌力、疼痛、穩定性、活動度、屈膝畸形等HS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出院時HSS 評分比較( ± s,分)

表3 兩組出院時HSS 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功能肌力疼痛觀察組 4118.60±2.019.97±2.1429.68±1.95對照組 3916.23±1.848.02±2.0327.15±1.28 t 3.9733.6573.995 P<0.05<0.05<0.05組別 例數穩定性活動度屈膝畸形觀察組 419.46±1.5315.37±2.239.39±1.04對照組 397.09±1.4213.10±2.187.23±0.98 t 3.9893.9043.879 P<0.05<0.05<0.05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例)
膝關節置換術是骨科常見術式,對改善關節功能、糾正關節畸形等有重要意義。影響患者術后早去下地活動的因素較多,是臨床護理的重點和難點。臨床研究顯示,約80%的患者在膝關節置換術后因疼痛放棄康復訓練,導致下床活動時間延長,影響手術效果[8]。循證護理是一種科學護理模式,通過總結問題、查找循證依據、制定針對性護理策略,能夠促使護理人員積極參與到患者術后早期下地活動的護理中來,提高對病情的分析能力,提升護士專業內涵,同時積極滿足患者的需求,加強圍術期疼痛管理,縮短術前術后禁食時間,有助于減輕疼痛刺激,在較為舒適的軀體狀態下進行康復活動,縮短下地活動時間,提高康復效果。此外,循證護理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制定多功能鍛煉模式,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復,更快回歸生活。
綜上所述,膝關節置換患者應用循證護理效果確切,可能縮短下地活動時間,減輕術后疼痛,提高膝關節功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