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英,麥小玲,莫玉菊,張 寧,鄧建芬
高州市人民醫院,廣東52520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多是由于心外膜的血管發生閉塞而導致冠狀動脈短時間內缺血、缺氧造成的急性心肌細胞壞死,行心電圖檢查常會發現多導聯ST段抬高[1-2]。對于STEMI病人臨床治療目標旨在通過行手術擴通閉塞血管,從而改善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的狀態[3]。STEMI發病速度較快且病情較為嚴重,故而病人及早進行救治極為重要,當前部分醫院采用常規救治體系對STEMI病人進行救治,該救治體系可在一定程度縮短病人從發病至進行手術擴通閉塞血管的時間[4-5]。但是,相關研究表明行常規救治體系進行救治時,由于環節較多、流程較為復雜,故而在救治中過程部分病人將因救治不及時而出現嚴重不適癥或并發癥[6-7]。近年來,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已逐步替代常規救治體系,被廣泛應用于救治STEMI病人。為進一步驗證兩種救治體系在臨床應用的差異,特進行了回顧性研究。
對2018年10月—2020年3月首診于鄉鎮衛生院而轉診來我院的190例急性STEMI病人進行了對照研究,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①診斷標準:參照2013年《AHA/ACC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療指南》。②入選標準:無心腦血管畸形者;心臟無手術史;預期生存期>30 d。③排除標準:有凝血功能障礙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腫瘤既往史或現病史病人;有心臟手術史的病人。
根據所實施救治體系的不同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常規救治體系)和試驗組(區域協同救治體系),每組95例。試驗組病人年齡(55.28±14.51)歲,體質指數(23.21±2.19)kg/m2。對照組病人年齡(55.03±14.49)歲,體質指數(23.01±2.24)kg/m2。兩組病人基本情況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基本情況 單位:例(%)
1.2.1 對照組
病人采用常規救治體系進行救治,即在病人發病時,首先在鄉鎮衛生院就診,待衛生院經相關檢查并確診后,將病情告知病人及家屬,在取得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并與我院取得聯系后,經“120”或自行轉診至上級醫院急診科,待我院急診科進行檢查和相關科室會診后,安排病人進入冠心病監護病房(CCU)或心內科病房,完成術前準備再送介入室擴通血管。
1.2.2 試驗組
病人采用區域協同救治體系進行就診,即在病人發病后,首診于鄉鎮衛生院,衛生院醫生10 min內完成心電圖,將病情告知病人及家屬,在取得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后,首診醫生將心電圖及病人相關信息通過互聯網技術(微信工作群)上傳給上級醫院,一鍵啟動上級醫院遠程會診、確診、指導治療、轉診相關事宜。做到病人在基層衛生院,就得到上級醫院醫生會診。轉診病人未到,信息已到,繞行急診科,相關人員做好準備實行無縫銜接。上級醫院在獲知病人病情后,立即組織相關專業進行會診,并在病人到達醫院前做好手術準備,待病人到達醫院后,直接安排病人進入介入室擴通血管。
1.3.1 基本資料
病人入院初采集病人基本情況(性別、年齡、體質指數等)以及是否有PCI史和合并慢性疾病情況,救治前后分別對病人的心功能指數進行評估,救治期間對救治過程中各時間指標進行記錄,救治后對病人的死亡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1.3.2 主要結局指標
包括總缺血時間(病人出現胸痛等癥狀到首次球囊擴張時間)、病人進入上級醫院至球囊擴張開通時間(D-B時間)、首次醫療接觸至球囊擴張時間(FMC-B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3.3 心功能指標
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N末端B型鈉尿肽(NT-proBNP)值。

救治前兩組病人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救治后,試驗組病人LVEF指標高于對照組病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病人NT-proBNP指標低于對照組病人(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救治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試驗組病人在救過程中的總缺血時間、D-B時間、FMC-B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病人(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救治過程主要結局指標比較

表4 兩組病人干預后死亡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STEMI作為臨床心內科急診的一種常見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劇烈的心前區疼痛[8-9]。該病病情兇險,輕則可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重則病人可因出現心臟破裂、栓塞等并發癥而致死[10]。該病發病突然且病情兇險,從病人發病起至到醫院擴通閉塞血管期間為病人的黃金救治時間,因此具備適宜的救治體系是十分重要的[11]。就目前救治體系而言,具體包括常規救治體系和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等,其中常規救治體系由于對醫院的醫療設備以及醫務人員的資歷要求相對較低,因而被廣泛使用[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救治前后心功能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于STEMI病人而言,無論采取何種救治體系,其心臟功能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究其原因,STEMI發病突然且病情變化迅速,若救治不及時,則會在很大可能上出現死亡,在應用了救治體系后,縮短了病人發病到就醫的時間,故而疾病對機體所造成的損傷也就相對較小[13-14]。同時,救治后比較,試驗組病人LVEF指標高于對照組病人,NT-proBNP指標低于對照組病人。分析原因,LVEF指在心室收縮時心室將血液射入動脈的能力,NT-proBNP由心室分泌釋放入血液,該指標可用于評估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故而LVEF和NT-proBNP均是描述心功能的重要指標[15-16],相比常規救治體系而言,試驗組病人在鄉鎮衛生院確診后,則會立即轉診至上級醫院,同時,也會尋求緊急救治方法,上級醫院在得知病人病情后也會第一時間組織專家進行會診并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當病人到達醫院時會立即安排病人行手術疏通閉塞血管,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的狀態[17-18],故而救治后心功能相對較好。
本研究還發現,試驗組病人在救過程中的總缺血時間、D-B時間、FMC-B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病人。分析原因,相比于常規救治體系而言,區域協同救治體系能更好地從空間以及時間上對STEMI病人展開救治[19-20]。試驗組病人一旦在鄉鎮衛生院確診且愿轉院救治時,病人則會立即被轉至上級醫院就診,在此過程中,鄉鎮衛生院則會立即與上級醫院取得聯系,并將病人病情以及檢查結果告知上級醫院,上級醫院在得知病情后會立即組織專家會診并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當病人到達醫院時則會立即安排病人進行手術,這與對照組相比,節省了病人到達醫院后醫生再次檢查和會診以及辦理入院手續等時間[21-22],故而病人從出現相關病癥到行手術擴通閉塞血管過程的相關救治指標時間相對較短,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病人的心肌再灌注時間,故而救治后病人住院時間也相對較短。
本研究還發現,試驗組病人干預后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病人。相比于常規救治體系而言,急性STEMI病人應用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對縮短首次醫療接觸至球囊擴張時間的效果更佳,救治成功的概率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