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桃,楊金俠,洪夢園,索白莉,梁園園
1.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教科,安徽 合肥 230032
基層衛生機構承擔著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任務,作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和改善居民健康狀況至關重要[1]。新醫改以來,隨著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基層衛生機構工作負荷日漸加重,衛生人員的工作壓力也不斷增長[2]。當前,基層衛生機構在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還承擔著沉重的數據整理、填報工作,使基層衛生人員的負擔進一步加重,也制約了基層衛生事業的發展[3-4]。2019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全民健康信息化為基層減負工作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規范數據資源采集以減輕基層的負擔。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我國東、中、西部三省樣本地區基層衛生機構數據采集工作的現狀進行現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厘清當前基層衛生數據采集存在的問題,為提高基層衛生數據采集質量與效率,減輕基層衛生人員負擔提供相關的政策建議。
由于我國地區差異性較大,因此經過專家會商決定,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采用多階段立意抽樣確定樣本對象,以保證樣本代表性。第一階段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在東、中、西部各選擇1 個樣本省:東部為江蘇省,中部為安徽省,西部為陜西省;第二階段在抽取的3 個省中,各選取2 個市,共選取6 個地級市;第三階段在抽取的6 個市中,各抽取3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共計18家基層衛生機構作為樣本點,展開實地調研并收集相關資料。
1.定性訪談
對省、市衛健委基層處負責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負責人、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以及主要臨床科室如婦保、兒保科室醫生、公共衛生科人員等進行小組座談和個人深度訪談,了解目前基層衛生機構數據采集工作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等。
2.問卷調查
在文獻復習、專家咨詢的基礎上,課題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借用行政指令下發至各調查點,調查表內容主要包括基層衛生機構數據填報情況和信息系統使用情況。
對定性訪談和專家討論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對調查表數據采用Excel 2016進行數據錄入和描述性統計分析。
18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收集到1 029份日常填寫的報表。江蘇省6家機構日常填報的報表共計382份,安徽省6家機構共計322份,陜西省6家機構共計325 份。本次統計的報表皆為常規性工作報表,現場調研了解到,各機構每年所需填寫的臨時性報表約占全部表格的20%。報表類別方面,總體來看,基本公共衛生、婦幼類報表數量在三省樣本地區占比較大。其中,江蘇省基本公共衛生、疾控和婦幼類報表最多,占比分別為39.79%、16.23%和14.92%;安徽省婦幼、基本公共衛生和醫保類報表最多,占比分別為34.47%、16.77%和16.15%;陜西省基本公共衛生、婦幼和疾控類報表最多,占比分別為40.00%、22.77%和16.00%(表1)。
表1 三省樣本地區報表類別統計及占比
樣本地區填報的表格大部分都有報表備注或說明文件,但各省仍有20%左右的報表缺少相關的填報說明,其中江蘇省占比最高,達23.82%(表2)。
表2 三省樣本地區報表填報說明統計及占比
三省樣本地區日常所填報表均以月報為主,其次是年報和季報。相比江蘇(43.98%)、安徽(43.79%)兩地,陜西省所有報表中月報頻率所占比例最高,達61.54%(表3)。另外,現場訪談了解到,臨時性報表填報的時效性要求更高,甚至是朝發夕催。
表3 三省樣本地區數據報送頻率統計及占比
總體來看,三省樣本地區的數據以上傳電子版或系統網報為主,其次是紙質版報送。其中,安徽省樣本地區通過上傳電子版或系統網報方式報送數據的比例最高,達61.18%;紙質報送在江蘇省樣本地區和陜西省樣本地區所占比重較大,分別為40.05%和36.62%;另外,陜西省樣本地區26.15%的報表需要同時報送紙質版和上傳電子版/系統網報(表4)。
表4 三省樣本地區數據報送方式統計及占比
1.信息系統數量與級別
結果顯示,江蘇省6 家基層衛生機構日常使用的信息系統共計99個,平均每家機構日常使用16個信息系統;安徽省6 家基層衛生機構日常使用的信息系統共計122 個,平均每家機構日常使用20 個信息系統;陜西省6 家基層衛生機構日常使用的信息系統84 個,平均每家機構日常使用14 個信息系統。基層衛生機構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統主要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縣級和第三方系統,其中,安徽省樣本地區使用的國家級系統居多,占其使用的全部信息系統的47.54%;江蘇省和陜西省樣本地區使用最多的均是省級系統,分別占其使用的全部信息系統的37.37%和45.24%(表5)。
表5 三省樣本地區信息系統級別統計及占比
2.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情況
江蘇省樣本地區基層衛生機構信息系統之間的聯通性較好,能與其他系統實現互聯互通的系統達到82.83%;其余兩省信息系統之間互聯互通情況較差,尤其是安徽省樣本地區基層衛生機構,所使用的信息系統之間能實現互聯互通的比例不足10%(表6)。
表6 三省樣本地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情況統計及占比
調查發現,三省樣本地區總體數據采集任務較重,除去臨時性報表,平均每家基層衛生機構需填寫報表近60份,報表總量、內容繁多,加重了基層衛生人員的工作負擔,也耗費了基層有限的人力資源[5]。報表類型方面,基本公共衛生和婦幼類數據在基層數據采集中占比最高,除了基本公共衛生和婦幼保健工作內容繁多的客觀因素外,現場訪談了解到,還存在報表數據交叉、多頭填報、重復填報等問題。由于頂層設計不合理,管理層之間信息流動不通暢,各業務系統相互獨立,導致不同級別、不同層面的上級部門間信息封閉。實際工作中,某些上級部門需要的數據在其平行單位或部門的信息系統中已經可以獲得,但由于部門溝通不暢而無法獲取,只能自行設計數據收集表格要求基層單位重復填報。
主管部門設計的報表所包含的指標具有較高的專業性,且部分指標存在多個數據來源,若不附加相關說明,將會使基層衛生人員難以充分理解指標內涵和填報要求,導致數據填報的效率低下且易出錯。雖然三省樣本地區大部分的報表都附有說明文件,但仍有20%的報表缺乏填報說明。據基層機構人員反映,上級部門在收到下發的某些數據報表時,不經調整便直接轉發,未考慮是否適合基層單位填寫,使基層衛生人員在未充分理解指標含義與填報要求下,僅憑各自的模糊理解來填報,造成數據質量難以控制[6]。此外,基層衛生機構時常被動填寫上級部門下發的各種臨時性報表,該類報表時效性要求較高,其中某些報表設計不規范、指標解釋不清楚,甚至部分數據超出基層業務范圍,導致數據填報形式大于內容。
當前,各地均推進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來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而規范建設基層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對于提高數據采集的可靠性、及時性具有重大意義[7]。然而調查結果顯示,三省樣本地區傳統的紙質報送方式占比仍較大,由東至西占比分別達到40.05%、24.22%和36.62%。通過紙質填報采集數據造成基層衛生人員工作量增加,且報表層層上報、過程煩瑣,極大地降低了數據采集的效率。此外,陜西省有近三成的報表需要同時報送紙質版和電子版/系統網報,重復工作進一步加重了衛生人員的工作負擔,不利于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的服務效率。
調查發現,基層衛生機構使用的信息系統種類繁多,同類的業務數據被拆分到不同的數據系統中,系統之間獨立運行,導致上層開發的各式各樣的業務系統不僅未能方便日常業務開展,反而增加了基層衛生機構的數據采集負擔[8]。而機構內部并行系統過多,導致數據重復錄入,比如基本公共衛生數據需要分別錄入市級、省級系統,系統之間無法實現數據抓取和導入(出),使數據采集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增加。除此之外,數據分析和訪談結果均表明,基層衛生機構各類業務信息系統糅雜,由于分屬于不同開發商,模塊構造不同,彼此之間無法實現互聯互通。尤其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中西部地區,由于地方財政資金投入有限,信息系統建設缺少統一部署[9],各功能模塊信息系統缺乏有效整合,造成數據難以共享。
從國家層面出發整合各條線信息系統,建立數據通道,實現部門間信息的互通;出現多部門需要相同或相似數據時,秉承“口徑一致”和“一采多用”原則,由單一部門牽頭采集,多方共用;非衛生主管部門采集數據時,需報由衛生主管部門審核,其發放的數據報表也應當與衛生統計部門共同商討制定,以減少不必要的數據采集。針對報表內容存在重復、交叉等問題,數據采集部門需整合數據報表,精簡數據條目,進行歸并、刪減、統一口徑后,制定區域基層衛生機構數據集,通過配套的信息系統或簡化電子表格,實現數據高效采集,減輕基層數據采集負擔。
報表是采集數據的重要工具,數據的質量直接影響上級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決策質量。因此,上級機構下發的表格應切合基層工作實際,內容合理,需將填表說明、指標解釋、數據用途、報送部門等作為附件一并下發給填表機構;對于存在多個數據來源的指標,采取措施提高數據來源的一致性[10],便于基層單位進行數據填報。采集數據也應兼顧時效和實際,要給予基層單位充足的填報時限。根據實際,將按季度采集的數據改為每半年報送一次,并盡量減少臨時性報表數量。對于一些即時需要數據,相關報表應及早下發,并安排專人做好相關信息的準確告知與交接,以確保數據填報質量。
提高數據采集效率應減少或取消不必要的紙質報送,使用信息系統直報來提高數據采集質量和效率。對此,主管部門應當結合實際工作,完善關于信息平臺建設的政策。一方面開辟數據端口,將更多數據納入直報系統。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穩定、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來支持系統的日常維護和改造升級[11],并安排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建立數據采集交換平臺,從基層信息系統采集的數據經轉化后可直接傳送至各級信息直報系統及其他各類業務系統[12],以此來改變傳統數據報表層層轉發的低效數據采集模式。
針對基層信息系統繁雜且彼此之間連通性較差,導致基層衛生機構內部信息難以共享的現狀,應加強頂層設計和溝通,整合基層各條線業務系統。通過開放數據端口,打通信息系統之間的壁壘,實現居民健康信息檔案資源共享。同時,強化基層各平行業務系統之間、國家和地方信息平臺之間的信息連接,有效減少數據重復錄入的問題,使數據在信息系統之間規范流動。另外,對于經濟發達的地區可探索建立區域基層衛生機構數據庫,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各級部門依據權限自由調取,推動基層衛生數據資源共享利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