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健,王錦帆
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6
醫學人文素質是醫學人文知識內化且可以教化、培養、造就和提高而形成的執業必需的、特定的心理品質,通過醫學行為來體現[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新醫科建設呼喚醫、文學科交叉,都彰顯了新時期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為深入研究江蘇省醫學院校學生醫學人文素質及課程教學相關性,本文結合調查結果,總結優秀做法,提出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思考,為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改革提供依據和建議。
研究采取隨機抽樣調查,將江蘇省M1 大學醫學院、M2大學醫學院、M3大學醫學院、M4大學醫學院、N1 醫科大學、N2 中醫藥大學、N3 醫科大學等七所醫學院校臨床見習(大四)、臨床實習(大五)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計發放在線問卷908 份,回收有效問卷864 份,有效率95.2%。其中男生240 份(33.6%),女生574 份(66.4%);綜合型大學醫學院499 份(57.7%),獨立設置醫藥院校365 份(42.2%);見習階段507份(58.7%),實習階段357份(41.3%)。
問卷第一部分根據管園園等[3]對醫學生醫學人文能力評價標準的研制與分析,圍繞課程思政的要求,從醫學人文認知、社會人文實踐、醫療人文服務這三個維度自編問卷。醫學人文認知包括價值觀念(11個條目)、思維方式(4個條目)、知識結構(6個條目)三個方面;社會人文實踐包括道德法規(4 個條目)、人際適應(6個條目)、公益參與(3個條目)三個方面;醫療人文服務包括儀容舉止(3 個條目)、醫療溝通(9 個條目)、照護患者(6 個條目)、團隊合作(4個條目)四個方面。對選項進行賦值,符合=1、部分符合=2、不符合=3。為保證問卷質量,問題有正、反向問法,如是反向問題,則選擇符合得1 分、部分符合得2分、不符合得3分,對22道正向問題選項符合與不符合的賦值進行互換處理,以此用得分高低代表醫學人文素質差異。
問卷第二部分在醫學人文課程設置、考核方式、講授方法、醫學人文教師評價等方面分別設置問題進行調查。問卷經信度檢驗,醫學人文認知、社會人文實踐、醫療人文服務三個維度的Cronbach’sα值分別是0.671、0.802、0.899,均大于0.6,說明醫學人文素質各維度信度較好。問卷經效度檢驗,KMO 度量值為0.947,巴特利球形檢驗近視卡方值為19 323.365,P<0.01,問卷數據效度優良。
用EpiData3.1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22.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和方差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科生醫學人文素質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主要包括文化環境、家庭教育、中小學教育、本科教育、社會因素以及個人因素等。本文主要探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醫學人文課程教學對醫學人文素質的影響,對其進行相關性研究。
由表1可知,醫學人文素質總體得分為(148.80±12.97)分,醫學人文認知(54.43±3.61)分、社會人文實踐(33.47±3.88)分、醫療人文服務(60.90±5.48)分。分別以性別、年級、大學類型為分組變量,醫學人文素質得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三個維度得分及總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女生各項得分均高于男生(表2),這與曹青[4]的調查結果一致。而不同年級和大學類型間的各項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表1 7家院校學生醫學人文素質得分
表2 7家院校學生不同性別醫學人文素質情況(分,±s)
表2 7家院校學生不同性別醫學人文素質情況(分,±s)
**:P<0.01。
維度醫學人文認知社會人文實踐醫療人文服務總分男生53.78±3.99 32.61±4.13 59.88±6.17 146.27±12.55女生54.76±3.37 33.91±3.67 61.42±5.03 150.08±10.47 t值14.06**10.06**16.27**15.87**
各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人文課程按照頻次排前三的分別是醫學倫理學(97.11%)、醫學心理學(91.44%)、醫患溝通學(81.6%),開設最少的是醫學哲學(21.76%)。另外還有學生補充了醫學導論、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社區醫學、醫學研討課等課程,N2 中醫藥大學開設了中國古代哲學、中醫方法論、中國古代醫學史等課程。關于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方法,有93.87%的學生選擇了講授法,其次是討論法(71.64%)、教學講座(66.09%)、實踐教學法(63.54%),還有學生補充了分組匯報、情景模擬、辯論會、案例分析、禮儀風采展等方法。關于醫學人文課程考核方式,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兩種考核方式排在前兩位,分別有79.75%和69.56%,還有學生補充了課堂展示、主題匯報、分組實踐、主題論述、情景表演、個人演講等考核方式。對于醫學人文老師水平和能力的滿意度,有47.80%的學生滿意,39.35%比較滿意,1.27%不夠滿意,0.58%不滿意。
以醫學人文課程開設數量為組變量,醫學人文素質三個維度和總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開設不同數量醫學人文課程對醫學人文素質總分以及醫學人文認知、社會人文實踐、醫療人文服務有顯著影響(P均<0.01),隨著開設課程數量增加,各維度得分基本呈現升高趨勢(表3)。
選取講授法和實踐教學法兩種典型的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比較,以“兩者皆不選”“選講授法,不選實踐教學法”“選實踐教學法,不選講授法”“兩者皆選”為組變量,醫學人文素質三個維度和總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的教學方法對醫學人文素質總分以及醫學人文認知、社會人文實踐、醫療人文服務有顯著影響(P均<0.01)。“兩者皆選”的醫學人文素質三個維度和總分均高于“選講授法,不選實踐教學法”。從兩者皆不選到兩者皆選的社會人文實踐的平均得分呈現上升趨勢(表3)。
問卷中醫學人文課程考核方式設置了閉卷考試、考卷考試、課程論文、見習實習報告、技能考試等5種方式。以醫學人文課程考核方式豐富程度為組變量,醫學人文素質三個維度和總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考核方式豐富程度對醫學人文素質有顯著影響(P<0.01),對醫學人文認知有顯著影響(P<0.01),對社會人文實踐無顯著影響(P=0.114),對醫療人文服務有顯著影響(P<0.05)。醫學人文課程考核方式選擇由少到多,醫學人文素質總得分平均分呈現一個總體上升的趨勢(表3)。
選擇閉卷考試和技能考試這兩種典型的考核方式進行比較,以“兩者皆不選”“選閉卷考試,未選技能考試”“選技能考試,未選閉卷考試”“兩者皆選”為組變量,醫學人文素質三個維度和總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考核方式對醫學人文素質總分以及醫學人文認知、社會人文實踐、醫療人文服務均有顯著影響(P均<0.05)。“兩者皆選”比其他三個選項的醫學人文素質總分高(表3)。
以學生對于醫學人文老師滿意度為組變量,醫學人文素質三個維度和總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對于醫學人文老師滿意度對醫學人文素質總分以及醫學人文認知、社會人文實踐、醫療人文服務均有顯著影響(P均<0.01)。從滿意到不夠滿意的三個維度得分與總得分均呈現下降趨勢(表3)。
表3 醫學人文課程與醫學人文素質的關系 (分,x±s)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醫學人文素質、醫學人文教育的研究較多,研究的角度和內容也在不斷深入和豐富,但是還未對兩者之間的關系有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本文不僅調查分析了江蘇省七所醫學院校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現狀和醫學人文課程教學現狀,還進一步探究了醫學人文課程教學中各影響因素與醫學人文素質的關系。
醫學人文素質滿分是168分,7家醫學院校實際得分為(148.80±12.97)分。醫學人文素質的三個維度得分和總分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女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得分均高于男生,這可能跟女生的生理和性格相關,女生更早成熟、懂事和文靜,比較傾向于在學習上花更多的時間[4]。不同年級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大四見習生與大五實習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差異不大,其一,可能與高年級醫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相對成熟和穩定有關;其二,醫學人文課程主要集中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前三年基礎學習階段,臨床學習階段的醫學人文課程相對缺失;其三,當前醫學人文課程教學效果不好,對于本科生醫學人文素質提升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兩種類型醫學院校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綜合性大學醫學院與獨立設置醫藥院校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差異不大,這可能與綜合性大學醫學院沒能充分利用所在大學的綜合性優勢有關,醫學院相對獨立于其他學院。從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面有:醫學人文認知維度,如尊重生命、以人為本,患者利益首位的價值觀念,具備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生誓言的掌握;社會人文實踐維度,如熟知醫學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行為能夠表示反對,樂于助人,妥善處理個人情感問題,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具備鉆研和創新精神;醫療人文服務維度,如能夠解釋治療與病情變化,恰當告知患方危重病情,能夠告知家屬患者死亡消息,移情與技巧結合等。
核心課程開設不全、學科融合不夠。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衛生法學、醫學史、醫學社會學、醫學哲學7 門課程作為醫學人文核心課程,開設不全,前4 門開設普及度較高,后3 門開設不足50%。劉虹等[5]調查結果表明,醫學人文課程建設缺乏一定的規劃,醫學人文教學沒有很好地融入醫學生培養的整個規劃中。M2 中醫藥大學發揮自身優勢開設了三門富有中醫特色的人文課程,具有代表性,表明醫學人文課程在逐漸豐富,但是醫學與人文、社會、哲學、行為等的交叉融合與整合還不夠,涉及法律、歷史、人類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等多元化課程開設不足。
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結構不夠優化。醫學人文課程最主要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講授法,其次是討論法、教學講座和實踐教學,教學方式比較單一[6]。傳統的講授法無法滿足醫學人文教育需求,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課程內容,課堂主動參與不夠,應大大削減講授法在醫學人文教學方法中的比重,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增加體驗式、沉浸式、接觸式教學方法的使用。醫學人文課程的考核方式占比從高到低分別是閉卷考試、開卷考試、課程論文、見習報告和技能考試,這樣的考核方式結構不利于學生人文能力的轉化與提升,導致學生崗位勝任力不足。
學生對醫學人文師資隊伍滿意度不高。學生對醫學人文教師滿意度越低,醫學人文素質得分越低,且僅有47.8%的學生表示滿意。這可能與醫學院校醫學人文課程教師學科背景比較單一,缺少復合型師資相關。醫學專業教師人數少,人文學科教師缺乏臨床實踐經驗,或者臨床老師缺少人文學科背景,理論內容偏多,教學內容也比較單一,設計思路缺乏多學科的交叉,融入臨床實踐不夠,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其學習積極性[2]。
醫學人文課程的豐富程度影響醫學人文素質,隨著開設課程數量的增加,醫學人文素質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選擇不同教學方式的人文素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文中選擇分析的講授法和實踐教學法,“兩種方法都選”者醫學人文素質得分高于“選講授法,不選實踐教學法”,說明增加實踐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質,這與從兩者皆不選到兩者皆選的社會人文實踐的平均得分呈現上升趨勢也是相符的,且有91名學生在建議中提到增加實踐環節,說明學生希望通過實踐學習提升醫學人文素質。不同數量人文課程考核方式的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選擇考核方式越多,人文素質得分越高。不同考核方式的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于閉卷考試和技能考試兩種方式,“兩者皆選”比“選閉卷考試,未選技能考試”的醫學人文素質總分高,這也說明了技能考核這樣的實踐環節很重要。對醫學人文教師不同滿意度的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滿意度越低,醫學人文素質得分越低。那么如何提升學生對醫學人文課程的滿意度則顯得至關重要,只有讓學生喜歡上醫學人文課程,才能讓學生掌握課程內容,達到課程教學效果。
醫學人文與課程思政內在統一[7],相輔相成。深化醫學人文課程思政改革,把“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8],立德樹人,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狹義而言,結合醫學人文課程特點,挖掘課程內在的思政元素和資源,總結融合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與專業知識、能力培養融合起來,融入醫學人文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從傳授知識到引領價值的轉變。廣義而言,以提升醫學人文素質為目標,充分發揮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醫學人文教育應從醫學生入學延續到他的整個職業生涯,甚至前移到中學階段。醫學人文課程設置要做好系統規劃與論證,分別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特別是在臨床見習、臨床實習、畢業后等各個階段設置足夠學時的醫學人文課程,做到醫學與人文并重,避免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9]。醫學人文課程設置應包含主干課、必修課、選修課等多種形式,逐漸增加主干課程比重。加強醫學人文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發揮考核導向作用,考核方式要趨向醫學生人文能力轉化與提升。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教學占比,尤其要重視臨床教學階段帶教老師以身作則、以身示范的教學效果。考核方式應設置更多的實踐考核環節與內容,加強學生主體沉浸式、體驗式參與,注重轉化為崗位勝任力[2]。
教師的人文素養影響和決定著醫學教育的生存和發展[10]。醫學人文教師首先要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明確內容,領悟教學方法[11],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角度對醫學人文課程教學效果開展考核與評估,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學生對人文課程不感興趣,教師要反思如何提升課程吸引力,改變學生重視專業課程輕視人文課程的現狀,提高學生滿意度。醫學人文教師還須是復合型人才,一方面臨床專業教師要提升人文素養,另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教師也要加強臨床知識學習,熟悉臨床診療過程,兩個學科背景的教師要加強交流與合作。醫學人文教師還要加強師德師風教育[12]。臨床專業老師因為本身繁重的臨床與科研工作,對于教學的積極性并不高,所以要重視醫學人文師資培養,給予相關政策和經費支持,結合引進的方式拓寬師資渠道[5]。另外還可以通過醫學人文學科建設,設立醫學人文研究機構,推動復合型醫學人文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2]。
醫學人文教育對象應該多元化,不僅針對醫學生和醫生,還要面向大學教師、住院醫生、臨床醫生、從事衛生健康事業的社區行政管理人員等[2],除此還應對患方開展必要的醫學人文教育,例如掌握醫學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患者接受醫療的局限性,提高患者依從性,喚起對醫生職業的理解和尊重,從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建設良好的醫療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