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俊杰,韓雨倩
(1河南省方城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2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普外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多發性疾病,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修補治療。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經腹股溝疝修補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現已成為腹股溝疝的主要治療方法[1]。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術中將腹腔鏡置入腹腔內觀察疝囊及疝內容物情況,對于巨大的腹股溝疝處理效果更加顯著[2]。既往TAPP術中多采用疝螺旋釘固定補片,雖具有固定性好、操作簡單等優勢,但易損傷周圍重要的血管神經,且手術費用較高[3]。研究[4]表明,采用可吸收線縫合固定補片對血管神經損傷較小,固定效果好,且可減少醫療費用。鑒于此,本研究采用可吸收線縫合固定補片與疝螺旋釘固定補片治療腹股溝疝,比較分析二者在TAPP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TAPP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86例,依據術中選用固定補片的不同分為兩組各43例。A組男30例,女13例;年齡26~72歲,平均(49.83±3.71)歲;病程4~18個月,平均(11.58±2.74)個月;直疝12例,斜疝31例;左側疝25例,右側疝18例;Gilbert分型:Ⅰ型21例,Ⅱ型10例,Ⅲ型3例,Ⅳ型5例,Ⅴ型4例。B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5~73歲,平均(50.02±3.12)歲;病程3~19個月,平均(11.49±2.63)個月;直疝10例,斜疝33例;左側疝23例,右側疝20例;Gilbert分型:Ⅰ型23例,Ⅱ型8例,Ⅲ型4例,Ⅳ型6例,Ⅴ型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中腹股溝疝的相關診斷標準[5],患者存在消化不良、可復性腫塊、便秘、局部墜脹感等癥狀;站立時可見腹股溝區腫塊,不能回納或可回納,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符合相關標準。
1.3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首次發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歷資料缺乏;雙側腹股溝疝;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疾病。
1.4 治療方法入選患者均常規留置導尿管,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中保持頭低腳高位,建立氣腹。在腹腔鏡下于疝缺損上緣2 cm處將腹膜切開,自臍內側皺襞處至髂前上棘弧形區域逐漸將腹膜瓣上下緣進行游離,隨后進入腹膜前間隙,充分暴露恥骨肌孔。使用15 cm×15 cm補片,并根據恥骨肌孔情況將補片修剪為(12~15)cm×(8~12)cm大小,保證其可完全覆蓋恥骨肌孔,可展開鋪平。A組使用3-0可吸收縫合線將補片固定于恥骨結節、恥骨梳韌帶、腹直肌等區域,連續縫合后將腹膜關閉,操作時需注意不得留有間隙,手術結束。B組使用泰科公司生產的PROTACK 5 mm連發式一次性內鏡疝修補器將補片釘合固定于恥骨結節、恥骨梳韌帶、腹直肌等區域,使用3-0可吸收線連續縫合關閉腹膜,手術結束。
1.5 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②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估兩組術后12 h、24 h的疼痛情況,滿分10分,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③并發癥:術后隨訪6個月,統計兩組的尿潴留、陰囊氣腫、神經感覺異常、補片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A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住院費用低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A組 43 44.82±4.39 1.32±0.42 8456.72±231.06 B組 43 48.91±5.03 2.37±0.54 11358.94±260.35 t 4.017 10.065 54.672 P 0.000 0.000 0.000
2.2 VAS評分A組術后12 h、24 h的VAS評分均低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12h 術后24h A組 43 3.55±0.62 2.41±0.32 B組 43 4.63±0.78 3.59±0.46 t 7.108 13.809 P 0.000 0.000
2.3 并發癥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65%,低于B組的20.93%(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手術是目前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手段,常用的TAPP術式中多以Dion技術為基礎,術中需將腹膜切開,將腹膜間隙游離后置入補片,使得補片固定于原位,并覆蓋于全部恥骨肌孔區域[3,6]。補片固定方法主要包括螺旋釘固定、可吸收線縫合兩種,本研究中,A組采用可吸收線縫合固定補片,B組采用疝螺旋釘固定補片,結果顯示,相比于B組,A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住院費用較低,術后12 h、24 h的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較低,表明采用可吸收線縫合固定補片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如下:疝螺旋釘固定補片雖可有效治療腹股溝疝,但在治療期間易損傷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并可增加術后慢性神經痛的發生風險,另術中采用疝螺旋釘固定設備增加患者經濟負擔,治療費用上升[7]。可吸收線縫合在基層醫院應用更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與疝螺旋釘固定相比,使用可吸收線縫合補片對醫者技術要求較高,由于腹膜切開后組織結構不平整,補片無法做到完全平鋪,在縫合過程中補片存在張力,腹腔鏡下打結易出現松弛現象[8];此外,采用可吸收線縫合時補片不易移位,可形成三角固定,待可吸收線張力下降時,組織已長入網孔;加之縫合點避開了重要血管及神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術后數周縫合線將完全吸收,除補片之外無任何異物殘留[9],大大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可吸收線縫合固定補片較疝螺旋釘固定補片在腹股溝疝TAPP術中的應用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