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委,董志輝,李華麗,呂春婷,王紅艷
(洛陽市中心醫院1影像科,2急診科,3周山院區護理部,河南 洛陽 471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一種腦組織血供障礙,早期治療對AIS患者預后改善意義重大,而早期診斷是保證患者得到早期治療的有效前提。目前,臨床對于AIS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包括多層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等[1]。近年來,隨著MRI技術的不斷發展,彌散加權成像(DWI)、灌注加權成像(PWI)等多種成像序列逐漸被應用于臨床檢查中,對AIS的臨床診斷有著重要作用,但截止至今臨床鮮有MR-DWI、MSCT對AIS診斷價值差異的相關報道。鑒于此,本研究選取110例AI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MR-DWI、MSCT對AIS的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AI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分別為68例、42例;年齡49~81歲,平均年齡(68.24±9.33)歲。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病,自發病到入院治療均未超過6 h,意識較為清醒或僅伴輕微嗜睡,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1.2.1 MR-DWI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Signa Excite 1.5T MRI診斷儀進行檢查,使用八通道線圈,在團注0.1 mmlo/kg磁顯葡胺對比劑后進行T1WI、T2WI、DWI及T1增強等序列掃描,參數設置如下:①T1WI:厚度為6 mm,間隔為1.5 mm,TE為24 ms,TR為2 480 ms,矩陣為320×256,FOV為24 cm,激勵次數為2,共掃描108 s。②T2WI:厚度為6 mm,間隔為1.5 mm,TE為122 ms,TR為4 300 ms,矩陣為448×448,FOV為24 cm,激勵次數1.5,共掃描95 s。③DWI:厚度為6 mm,間隔為1.5 mm,TE為minimum,TR為6 200 ms,矩陣為192×192,FOV為24 cm,激勵次數為2,共掃描50 s。④T1增強:厚度為6 mm,間隔為1.5 mm,TE為24 ms,TR為2 600 ms,矩陣為320×256,FOV為24 cm,激勵次數為2,共掃描115 s。閱片由2名經驗豐富的MRI影像學醫師完成,最后將數據傳輸至工作站,通過GE后處理軟件得到平均表觀擴散系數(ADC)。
1.2.2 MSCT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Optima CT670 64排128層螺旋CT診斷儀進行常規頭顱CT、基底節層面掃描以及CT灌注成像檢查,增強檢查前使用高壓注射器以5 mL/s速度經患者肘靜脈團注40 mL的優維顯造影劑,掃描范圍為4 cm,速度為1 r/s,管電壓為80 kV,管電流為300 mA,層厚為5 mm,矩陣為512×512,掃描時間為50 s。采集患者的CT灌注成像數據并傳輸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處理,將流入動脈、流出動脈分別選為大腦前動脈、上矢狀竇,選取感興趣區獲取腦血容量(CBV)、腦血流量(CBF)及達峰時間(TTP)等參數。
1.3 觀察指標①檢出率:比較MR-DWI、MSCT兩種檢查方法對AIS的檢出率。②不同區域成像特征:對比缺血病灶區、組織正常區的MR-DWI、MSCT成像特征,包括平均ADC值、CBV、CBF及TTP。③不同治療效果者成像特征:根據患者的生存情況將其分成死亡組(n=14)、生存組(n=96),比較兩組的MR-DWI、MSCT成像特征,包括平均ADC值、CBV、CBF及TTP。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出率MR-DWI的檢出率高于MS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的檢出率比較[n=110,n(%)]
2.2 不同區域成像特征缺血病灶區的平均ADC值、CBV及CBF均低于組織正常區,而TTP長于組織正常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區域的MR-DWI、MSCT成像特征比較(n=110,±s)

表2 不同區域的MR-DWI、MSCT成像特征比較(n=110,±s)
區域 平均ADC值(×10-10m2/s)CBV(mL)CBF(mL)TTP(s)缺血病灶區 5.92±1.33 1.31±0.40 15.80±5.95 12.66±3.15組織正常區 13.86±3.70 3.12±0.93 43.12±9.57 8.03±2.10 t 21.180 18.751 25.427 12.827 P<0.05 <0.05 <0.05 <0.05
2.3 不同治療效果者的成像特征死亡組的平均ADC值、CBV及CBF均低于生存組,而TTP長于生存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治療效果者的MR-DWI、MSCT成像特征比較(±s)

表3 不同治療效果者的MR-DWI、MSCT成像特征比較(±s)
組別 n 平均ADC值(×10-10m2/s)CBV(mL)CBF(mL)TTP(s)死亡組 14 5.16±1.40 1.20±0.43 13.15±5.27 14.03±3.77生存組 96 14.55±4.15 3.19±1.15 46.88±10.32 7.47±1.98 t 22.486 17.000 30.529 16.157 P<0.05 <0.05 <0.05 <0.05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腦卒中類型,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以及病死率高的特點,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脅極大,盡早診治對患者的預后改善意義重大[2]。有報道[3]指出,MR-DWI檢查結果可診斷AIS患者病情并評估治療效果。同時,臨床研究[4]表明,MSCT可有效獲取AIS患者腦部血流的影像學圖像,然后利用后處理軟件可獲取CBV、CBF及TTP等有效參數,對于AIS的臨床診斷有著重要作用。另外,臨床研究[5]表明,AIS患者發病后采用綠色通道模式縮短救治時間、盡早進行溶栓治療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但目前臨床上鮮有關于MR-DWI、MSCT評估AIS患者溶栓療效的對比報道。
本研究選取110例AIS患者作為對象,結果顯示,缺血病灶區的平均ADC值、CBV及CBF均低于組織正常區,而TTP長于組織正常區,提示MR-DWI與MSCT檢查可準確評估AIS患者的病灶形成狀態。分析原因如下:在患者腦部缺血性病灶形成后,其血液灌注量明顯下降,造成機體內水分子擴散速度下降,進而導致MR-DWI檢查結果顯示缺血病灶區ADC值顯著降低。MSCT檢查結果顯示CBV下降是由于患者腦部缺血性病灶形成后,其血管容積也隨之縮小,導致CBV下降;CBF下降則是由于患者發病后其單位時間內腦部血流量顯著下降,進而導致CBF下降;而造影劑濃度升高到峰值的速度下降,導致TTP顯著延長[6]。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死亡組的平均ADC值、CBV及CBF均低于生存組,而TTP長于生存組,提示對MR-DWI與MSCT檢查對AIS患者治療效果的評估有重要意義。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MR-DWI組的檢出率為100.00%,高于MSCT組的92.73%(P<0.05)。此結果與盧慶林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指出,與CT、常規MRI檢查相比,MR-DWI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檢出率顯著更高。
綜上所述,MR-DWI與MSCT均可準確評估AIS患者的病灶形成狀態與療效,但相比之下前者的檢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