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圣高,袁海丹,周峰儀
(江蘇省啟東市中醫院 針灸康復科,江蘇 啟東 2262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疾病的常見類型,是由于頸椎椎體或附件病理改變,致使頸椎動脈受壓,血流供應不足而產生的系列頸椎癥狀,該疾病可引起眩暈、視物模糊、耳鳴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口服西藥、牽引、理療等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基本療法[2],大部分患者經上述治療可獲得較理想的療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90例,探討中醫針刺聯合復位手法的療效及對患者頸椎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90例,納入標準: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年齡>18歲;入院前1個月未接受過其他治療;入院時意識清醒,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頸椎嚴重創傷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隨機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6例;年齡38~71歲,平均(48.09±4.61)歲;病程8個月~5年,平均(2.22±0.53)年;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評分(11.38±3.17)分。觀察組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35~69歲,平均(49.11±4.27)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17±0.48)年;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評分(10.64±3.21)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口服雙氯芬酸鈉[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9;0.1 g×24 s],餐后30 min溫水送服,0.1 g/次,1次/d;血脂較高者口服阿托伐他?。菲罩扑幙萍加邢薰?;國藥準字H20133127;10 mg×7 s×2板),10 mg/次,1次/d;用藥期間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用藥劑量。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頭針聯合小角度復位手法治療: (A)頭針穴位:冠矢點、暈聽區、伏象頸肩區。協助患者端坐于木椅上,全身放松。選擇0.25 mm×40 mm一次性毫針(鑫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對頭皮穴位及毫針常規消毒后,斜30°迅速進針,至骨膜止。提拉捻轉法得氣,留針20~30 min。去針,無菌棉簽輕按穴位,避免出血。 (B)小角度復位手法:①放松療法:患者自然坐于椅子上,全身放松;醫師站于患者背后,雙手沿患者頸部,由上至下,行分筋理筋手法,幫助患者放松頭頸部,反復操作4~5次,手法宜由輕至重,以患者可耐受為限。②小角度復位手法:根據患者頸椎關節情況實施手法,以右側C4頸椎關節突為例,指導患者端坐于椅子上,頭部朝下,下頜前伸,暴露后頸部;醫師一手托起患者下頜,一手按壓右側C4關節突,沿矢狀軸向右輕旋10°,維持姿勢不變,患者頭部向前牽引;護士在旁與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醫師一手輕抖患者頭部,一手左推C4關節突,待聽到“咯”聲,即完成復位手法。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①頸椎功能:治療前后使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定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頸痛量表(NPQ)對兩組患者的頸椎功能進行評估。NDI量表共10項,每項1~6分,分值范圍10~60分,分數與頸椎功能障礙程度呈正相關;NPQ量表共9項,每項1~5分,分值范圍9~45分,分數與頸痛程度呈正相關。②治療效果。根據患者全身癥狀及NDI評分、NPQ評分評估兩組的治療效果。優:癥狀改善顯著,NDI評分、NPQ評分下降率≥80%,日常生活不受影響;良:癥狀有所緩解,NDI評分、NPQ評分下降率在60%~79%,輕微影響日常生活;差: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癥狀加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頸椎功能治療前,兩組的NDI評分、NP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NDI評分、NPQ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NDI評分、NPQ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NDI評分、NPQ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NDI評分、NPQ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ND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48.91±5.13 12.27±3.07* 35.95±4.71 14.54±3.13*對照組 45 48.27±5.41 19.24±4.01* 36.09±4.83 21.58±3.37*t 0.576 9.258 0.139 10.268 NPQ評分P 0.566 0.000 0.890 0.000
2.2 治療效果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為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n(%)]
中醫將椎動脈型頸椎病歸為“眩暈” “痹癥”等范疇,認為經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腦失濡養為其主要病機[4-5]。本研究頭針治療時所選冠矢點屬督脈,伏象頸肩區為機體機械能集中場所,直接支配機體的運動神經,可總督全身陽經,調和全身氣血,起溫陽化氣、補陽定暈、益髓補虛作用。暈聽區相當于大腦皮質顳上回中部(聽覺中樞)在頭皮上的投影,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分支,針刺該區可改善眩暈和聽力障礙。復位手法為頸椎病治療的關鍵,可恢復頸椎關節解剖結構,解除頸椎椎動脈壓迫,穩定頸椎關節,但常規使用的復位手法旋轉角度過大,治療風險較高,且不適用于旋頸試驗呈陽性的患者。小角度復位手法于頸椎旋轉10°時實施復位治療,可提高治療安全性,且適用范圍較廣。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NDI評分、NPQ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頭針聯合小角度復位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如下:頭皮層與全身氣血運行相關,參與全身臟腑功能的調節。針刺頭部穴位,運用提拉捻轉手法得氣后,可使得氣感沿經絡傳輸至軀干、四肢,直達病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頭皮組織密度大,肌肉薄,無神經通過,安全性好,配合飛針手法,患者疼痛輕,耐受性好,可有效松解頸項肌肉,溝通人體經脈和督脈,暢通頸部氣血[6]。小角度復位手法以錯位頸椎關節突為著力點,可使手法外力作用有效發揮,手法輕巧,且易于控制,加之旋轉角度小,可減輕關節損傷[7],使手法節段被動集中,避免傳統手法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結構位移、神經損傷等不良情況。
綜上所述,頭針聯合小角度復位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