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玲,王玉榮,田勇
(河南中醫藥大學人民醫院/鄭州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河南 鄭州 450053)
2型糖尿病是內分泌科常見的疾病之一,遺傳、環境、年齡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該病發病風險升高。該病起病較為隱匿,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能出現大血管病變等并發癥[1]。因此,針對該病及時、準確診斷并制定合理治療方案尤為重要。研究[2]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過程中伴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與內臟脂肪面積增加,二者均可能增加大血管病變風險,進而影響治療結局與預后。本研究主要探討同型半胱氨酸、內臟脂肪面積與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觀察組,120例)與同期體檢的健康人員(對照組,120名)。觀察組男64例,女性56例,年齡37~69歲,平均(50.48±6.04)歲;對照組男69例,女51例,年齡41~64歲,平均(50.91±6.48)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同時,根據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發生大血管病變分為病變亞組(n=23)和未病變亞組(n=97)。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②年齡18~75歲。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②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③近3個月內有服用葉酸、B族維生素、甲鈷胺等影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藥物;④合并嚴重心肺疾病以及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感染等嚴重疾病;⑤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⑥孕期或哺乳期婦女;⑦依從性差,不配合者。
1.3 大血管病變判定標準①專科醫師判定既往明確診斷為冠心病,或典型心絞痛癥狀并經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冠脈CTA或冠脈造影證實;②既往明確診斷為腦梗死、腦出血,或經頭顱CT、頭顱核磁檢查確診;③有下肢缺血癥狀,經下肢血管彩超、下肢血管CTA或下肢血管造影證實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
1.4 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均進行同型半胱氨酸及內臟脂肪面積測定。①同型半胱氨酸:于晨間空腹狀態下取受檢對象肘靜脈血液3 mL,于3 000 r/min條件下進行15 min離心處理,取得血清樣本,并于2 h內完成檢驗。檢測儀器選用HITACHI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方法為循環酶法,試劑由鄭州科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具體檢驗操作嚴格按照相關說明書規范進行。②內臟脂肪面積:由內分泌專科醫師進行測定,儀器選用歐姆龍內臟脂肪測量裝置HDS-2000,采用生物阻抗法測量,檢查時處于空腹狀態,衣著寬松舒適,保證安靜狀態,按照儀器說明書嚴格進行操作。③比較兩組及兩個亞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內臟脂肪面積。
1.5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r<0表示負相關,r>0表示正相關;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比較觀察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比較(±s)

表1 兩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比較(±s)
組別 n 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內臟脂肪面積(cm2)觀察組 120 17.82±2.03 91.51±38.43對照組 120 10.45±1.67 65.52±8.37 t值 21.718 23.634 P值 0.000 0.000
2.2 兩亞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比較病變亞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均顯著高于未病變亞組(P<0.05)。見表2。
表2 兩亞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比較(±s)

表2 兩亞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比較(±s)
組別 n 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內臟脂肪面積(cm2)病變亞組 23 19.43±2.31 108.96±43.52未病變亞組 97 17.02±2.08 87.42±36.37 t值 3.667 2.456 P值 0.000 0.016
2.3 相關性分析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23例(19.17%)存在大血管病變;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內臟脂肪面積與大血管病變的發生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
2型糖尿病發病過程中受諸多因素影響極易發生大血管病變,進而增加臨床治療難度與風險程度,因此及時對此類患者進行準確診斷,并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尤為重要。目前臨床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鑒別多應用血清學指標,但單項血清學指標檢測結果難以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數據支持[4],因此可配合其他指標進行聯合檢測。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均高于對照組,且病變亞組高于未病變亞組(P<0.05),提示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變的發生均伴隨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與內臟脂肪面積增加。通常情況下,同型半胱氨酸在機體中呈低表達狀態,諸多原發疾病或機體炎性狀態下可通過一系列反應促進該指標分泌量增加。考慮到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異常引發維生素代謝紊亂,加之日常使用降血脂藥物維持,血清中維生素B12水平降低,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謝分解功能相應降低,表現出該指標水平升高[5]。同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還可能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造成細胞功能障礙,誘發大血管病變發生。研究[6]表明,肥胖屬于糖尿病發病的高風險因素,肥胖患者伴隨有內臟脂肪面積增加,主要表現為脂蛋白水平提高,此時機體內環境主要表現為高脂水平。另外,內臟脂肪面積的增加致使腹部脂肪細胞數量升高,大量游離的脂肪酸可從腹部脂肪處釋放進而影響肝臟代謝能力,最終以瘦素、脂聯素及抵抗素等形式對血管壁產生作用,增加大血管病變發生風險。本研究中兩項指標均與大血管病變風險呈正相關(r>0,P<0.05),表明同型半胱氨酸與內臟脂肪均參與了大血管病變過程。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腎臟微血管病變,腎小球濾過能力降低,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通過作用于血管內皮因子誘發大血管病變,形成惡性循環;內臟脂肪面積增加表明患者機體內脂蛋白水平增加,長時間脂蛋白的堆積對機體代謝能力有嚴重影響;此外,內臟脂肪面積增加還易導致患者血脂水平升高,最終損傷血管,進一步誘發大血管病變。
綜上所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內臟脂肪面積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生呈正相關,臨床上二者可作為大血管病變發生與否的評估指標,為后續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