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偉,張慧娟
(1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新生兒科,河南 鄭州 450052;2洛陽中心醫院 小兒科,河南 洛陽 471000)
近年來,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存活率較前有了顯著提高,但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作為低出生體重兒的常見嚴重并發癥,依然是造成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NRDS的發生機制在于低出生體重兒的肺部發育尚不成熟,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質而引起肺泡萎陷及肺順應性下降,臨床上首選機械通氣治療[2]。研究[3]表明,俯臥位通氣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中效果較好,但應用于低出生體重兒的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探討俯臥位機械通氣在低出生體重NRDS新生兒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兒科重癥監護病房(NICU)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70例低出生體重NRDS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出生體重在2.5 kg以下;②符合NRDS的相關診斷標準[4];③接受機械通氣治療,且治療時間>48 h。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或遺傳性疾病;②肝腎功能衰竭、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血氣胸、脊柱損傷的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女比例18∶17,胎齡(33.52±3.15)周,體重(2.18±0.69)kg,1 min Apgar評分(7.59±1.421)分,順產、剖宮產比例16∶19;對照組男女比例20∶15,胎齡(34.19±3.32)周,體重(2.21±0.74)kg,1 min Apgar評分(7.37±1.281)分,順產、剖宮產比例15∶20。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兩組患兒均行氣管插管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參數設置:呼吸頻率在16~40次/min,氧濃度在40%~100%,呼氣末正壓5~16 cmH2O,吸氣時間在0.7~1.2 s,潮氣量為8~10 mL/kg。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仰臥位機械通氣。觀察組患兒采取俯臥位機械通氣,方法:體位改變前1 h停止進食,選擇有經驗的主治醫師固定氣管插管并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患兒兩側各站1名專科護士,3人共同協助患兒翻身為俯臥位;翻身后使患兒的頭偏向一側,將氣管插管及管路、心電監護的導聯線予以妥善固定,避免管路打折和受壓;將軟枕放置于身體受壓部位,使患兒的腹部盡量懸空。
1.3 觀察指標兩組患兒于機械通氣治療前及治療24 h后抽取動脈血,測定酸堿度(pH)、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等血氣指標;比較兩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血氣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的動脈血pH、PaO2、PaC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h后,兩組的pH和PaO2均顯著升高,PaCO2水平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血氣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的血氣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pH PaO2(mmHg)PaCO2(mmHg)治療前 觀察組 35 7.18±0.12 60.91±3.45 50.29±6.24對照組 35 7.12±0.13 61.23±5.37 51.18±7.86 t值 0.413 1.121 0.911 P值 >0.05 >0.05 >0.05治療24h后 觀察組 35 7.46±0.15* 74.82±2.44* 39.12±3.04*對照組 35 7.31±0.19* 70.28±2.26* 42.27±4.96*t值 6.292 5.272 5.168 P值 <0.05 <0.05 <0.05
2.2 兩組的臨床指標比較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VAP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指標比較[±s,n(%)]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指標比較[±s,n(%)]
組別 n 機械通氣時間(d)住院時間(d) VAP發生率觀察組 35 6.68±2.08 9.63±2.94 2(5.71)對照組 35 8.19±2.64 11.28±3.07 7(20.00)t/χ2值 4.390 5.432 4.281 P值 <0.05 <0.05 <0.05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原因在于低體重兒的肺發育尚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缺乏造成肺泡的廣泛萎陷和肺順應性的顯著降低,是引起NICU早產兒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有調查[5]顯示,NRDS引起的死亡在早產兒死亡構成疾病中的比例高達50%~70%。此外,NRDS還可以引起支氣管肺發育障礙、肺部感染、肺動脈高壓、顱內出血等并發癥,并嚴重影響患兒的神經肌肉功能,可引起患兒肺功能的下降,對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及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了嚴重威脅,并能夠影響患兒日后的生活質量。除了補充外源性PS外,據相關研究[6],機械通氣是治療NRDS的最有效方法。
傳統的機械通氣體位為仰臥位,但是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仰臥位通氣存在諸多的不足,如功能殘氣量減少、分泌或滲出物引流困難等。俯臥位機械通氣則彌補了傳統仰臥位的不足,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時可采取俯臥位體位,有研究[7]表明該體位對改善低氧血癥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是既往俯臥位機械通氣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應用于低出生體重NRDS患兒的研究并不多見。本研究以低出生體重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為研究對象,觀察組患兒在機械通氣治療時采用俯臥位,與常規仰臥位的對照組患兒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24 h后,兩組患兒的pH和PaO2均顯著升高,PaCO2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VAP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俯臥位干預的患兒血氣指標改善和通氣效果改善更加顯著,并且有效減少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分析原因是,一方面,俯臥位改變了膈肌位置和運動方式,由于背部是人體大部分肺組織的分布部位,該部位的血流灌注占據優勢,俯臥位有利于肺部分泌物的引流和肺泡的擴張;另一方面,俯臥位減少了縱隔對肺組織的壓迫,降低了氣道平臺壓和氣道阻力,改善了氧合狀況[8-9]。俯臥位的實施不需要特殊的設備,且具有無創傷、簡便易行的特點,也可降低醫療費用。
綜上所述,俯臥位機械通氣治療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有利于改善患兒的血氣指標及氧合情況,縮短住院時間,降低VAP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