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王延海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1消毒供應中心,2呼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以氣道慢性炎癥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具有發病率高、易反復、難以根治等特點[1]。由于多種炎性細胞參與哮喘的發生、發展,因此持續、系統化的管理是控制哮喘復發的關鍵。延續性護理是近年來興起的護理模式,是院內專業護理的延伸,主要在患者的家庭、社區開展,提高護理服務的系統性[2]。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平臺在各種疾病護理與院外指導中獲得廣泛應用,為延續性護理的實施提供便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信息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在哮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就診的哮喘患者9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19~53歲,平均年齡(43.93±6.48)歲;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9例,高中及中專15例,大專及以上17例。觀察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44.10±6.35)歲;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專14例,大專及以上15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中相關診斷標準[3],經臨床表現(喘息、胸悶、咳嗽)及胸部X線等檢查確診;有智能手機,能熟練使用微信;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嚴重疾病;無網絡通訊設備;精神、語言溝通障礙;中途退出研究。
1.3 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院外指導:患者出院后每2個月1次家庭訪視,指導飲食、用藥、運動等,每月1次門診復診,如有不適立即返院。觀察組給予基于信息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 (A)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由臨床經驗豐富的4名專科護士、1名護士長、1名主治醫生組成護理小組,護士長負責建立、管理微信群,專科護士負責在群內發布延續性護理內容,監督、指導患者完成護理計劃,主治醫生負責指導護理內容制定、解決患者問題。 (B)干預方式:患者出院前,專科護士詳細記錄患者的聯系方式、住址,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哮喘復發預防措施,邀請患者加入延續性護理微信群,微信群內容均由護士長審核后發布,包括:①哮喘護理知識:每周一、周五晚18:00-19:00,專科護士在群內發布哮喘相關護理知識,如飲食以清淡為主,少食蝦、貝類易引起過敏食物;及時增減衣物,堅持冷水洗臉,預防感冒;保持居住環境整潔,定時消毒通風,勿在家中放置鮮花,避免接觸過敏原;適當進行戶外散步、體育運動,學習腹式、胸式呼吸以及呼吸操;哮喘發作急救措施等,以圖文、視頻方式發送。②微信語音講座:每周六或周日晚18:00-19:00,護士長和主治醫生在群內發起語音講座,解答患者疑問,對于不能解答的問題,專科護士及時記錄,之后向呼吸科專家請教,將答案整理好統一在群內回復。③語音、視頻隨訪:每名專科護士分管固定的患者,每周進行一次微信語音或視頻隨訪,了解患者哮喘控制、服藥不良反應情況等,做好記錄,便于調整護理方案,每次10 min左右。④群內互動:鼓勵患者在群內交流護理經驗與心得,每日30 min互動時間。⑤門診預約:患者可通過微信預約門診復診時間,因故停診時在群內提前告知,避免不必要的往返奔波。兩組的干預時間均為6個月。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哮喘控制情況、肺功能、哮喘復發率及再住院率。①哮喘控制情況:采用哮喘控制測試表(ACT)[4]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氣促、哮喘癥狀等問題,評分范圍0~25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哮喘控制越好。②肺功能:采用肺功能儀(日本捷斯特,型號:HI-801)測定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量比值(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③統計兩組干預期間的哮喘復發率及再住院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哮喘控制情況干預前,兩組的AC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ACT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ACT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ACT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46 18.47±2.82 22.85±1.47 9.341 0.000對照組 46 18.63±2.56 20.67±2.43 3.920 0.000 t 0.285 5.206 P 0.776 0.000
2.2 肺功能干預前,兩組的FEV1%、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FEV1%、FEV1/FV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比較(±s,%)
組別 n FEV1%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6 69.87±12.44 80.46±8.32 63.28±5.60 70.89±5.03對照組 46 70.24±11.63 75.16±10.54 63.36±5.41 66.12±5.24 t 0.147 2.677 0.070 4.454 P 0.883 0.009 0.945 0.000 FEV1/FVC
2.3 哮喘復發率及再住院率干預期間,觀察組的哮喘復發率為8.70%(4/46),再住院率為4.35%(2/46);對照組的哮喘復發率為26.09%(12/46),再住院率為21.74%(10/46);觀察組的哮喘復發率和再住院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42、6.133,P=0.028、0.013)。
目前,臨床對于哮喘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且哮喘易反復發作,對患者身心健康影響極大。相關研究[5]表明,堅持長期規范的治療可有效控制哮喘癥狀。因此,對哮喘患者采取持續、規范化的院外指導對后期病情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但傳統延續性護理方式較為單一,且受時間、地點限制,難以滿足哮喘患者的院外護理需求。
微信是一種即時通訊應用程序,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平臺已成為人們獲取各類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在哮喘患者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ACT評分、FEV1%、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哮喘復發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基于信息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情況及肺功能,降低哮喘復發率及再住院率。分析原因在于:基于信息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克服了傳統護理干預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不足,患者可通過手機微信隨時獲取全面的哮喘護理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從而改善哮喘控制情況。護理人員通過微信指導患者適量散步,可增強肺組織彈性,促進肺泡擴張,提高肺活量,從而減少哮喘發作次數;呼吸訓練能夠改善膈肌功能及胸廓容積,糾正患者呼吸狀態,改善肺泡氣體交換能力,提高FEV1%,改善肺功能。以微信平臺作為護患交流載體,實現護患雙向溝通,有利于護理人員對哮喘患者的長期健康教育與管理,減少哮喘復發及再住院的發生。此外,患者可通過微信群互相交流經驗、監督護理計劃實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自我護理能力,進而有效控制病情。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情況及肺功能,降低哮喘復發率及再住院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