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睿 杜麗坤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維生素D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脂溶性維生素之一,屬于類固醇類衍生物,是唯一可以在人體自身合成的維生素,日光曝露是人類天然預備的最有效的維生素D來源,被稱作“陽光維生素”[1]。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調節鈣、磷代謝,繼而維持各年齡段人群的骨骼健康,被列為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防治的基礎藥物以及重要營養素。維生素D不足以及缺乏的現狀在我國各地多項研究結果中顯現出來,尤其是緯度偏高及日照相對偏少的城市。25 (OH) D是維生素D在人體血液循環中的基本存在方式,當下被認為是衡量個體維生素狀態金指標。本項調研將維生素D與成年人骨骼健康2014版應用指南中所規范的維生素D缺乏診斷標準[2]作為標準,統計分析了529名成年女性的維生素D水平,據此評估該市成年女性的維生素D缺乏程度,并探討維生素D與年齡、季節的關聯,為該人群的OP防治提供基礎。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測維生素D水平的529名成年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9~28歲135人,29~38歲277人,39~48歲54人,49~58歲42人,59~68歲21人。按照黑龍江省氣候進行季節的劃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采集受試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應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25( OH) D濃度。
1.2.1調查方法:從門診系統調取采集時間、性別、年齡、居住地等基本信息,并追蹤獲得維生素D檢查結果。
1.2.2血清25 (OH) D 濃度:采集529名成年女性清晨空腹靜脈血并分離血清,應用酶聯免疫定量法測定25 (OH) D 水平。以血清 25 (OH) D 濃度( 2. 5 nmol/L= 1 ng /mL)判定維生素D的營養狀況,血清25 (OH) D<30 nmol /L認定為維生素 D缺乏;血清 25 (OH) D 在30~49. 9 nmol /L認定為維生素D不足;血清 25 (OH) D≥50 nmol /L認定為維生素D充足[2]。

統計各年齡段血清25 (OH) D數據(表1)。529例成年女性25 (OH) D平均水平為(19.98±8.58)ng /mL,其中19~28歲組為(18.14±8.02)ng /mL,29~38歲組為(20.44±8.26)ng /mL,39~48歲組為(20.04±10.14)ng /mL,49~58歲組為(20.94±8.55)ng /mL,59-68歲組為(23.64±10.34)ng /mL。不同年齡組相比較(完全隨機方差分析one way ANO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881,P<0.05),見表2、表3。19~28歲人群維生素D水平充足的占比最低(表4)。29~58歲人群維生素D水平較穩定,其余年齡段維生素D水平波動較大(圖1)。25(OH)D水平與季節的相關性,經非參數Kruskal-Wallis檢驗,不同季節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α=0.05),見圖2。

表1 各年齡段血清維生素D水平Table 1 Serum vitamin D levels in all ages(ng

表2 方差分析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表3 各年齡組兩兩比較結果Table 3 Comparison of all age groups

圖1 年齡與維生素D水平比較Fig.1 Age and vitamin D levels

圖2 季節與維生素D水平比較Fig.2 Seasons and vitamin D level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可由皮膚光解陽光中的紫外線生成;同時也是存在于人體中的一種類固醇類激素,通過陽光照射可自身產生,即人體皮膚組織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化為膽骨化醇,再經由肝腎完成兩次羥化后合成1,25(OH)D3,再與特異性受體結合發揮作用[3];但無論是光解紫外線還是自身轉化產生,都與紫外線照射密不可分,因此被稱作“陽光維生素”。
3.2.1年齡:19~28歲是骨代謝活躍并決定峰值骨量的關鍵階段,大部分女性的孕產期和哺乳期也發生在這一階段;維生素D對于保障母體的鈣平衡、胚胎著床和抗炎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妊娠期高血壓、流產等也具有相關性[5],80 %以上的孕婦維生素D不足,尤其在寒冷的北方及日照較短的地區。孕期胎兒 80 %骨量來源于母體[6],母體營養狀態,會決定胎兒先天稟賦及骨量積累;孕期補充維生素D,可減少妊娠并發癥,并助于減少兒童佝僂病的發生。49~58歲維生素D水平普遍不足,此年齡段也是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好發階段;我國OP流行病學調查[7]顯示:50歲以上女性OP患病率達32.1 %,暫未患病但骨密度尚未達標的人群占比高達45.9 %;絕經后女性每天補充700~800 IU,能大幅度降低髖骨骨折和非椎骨骨折的發生[8];因老年人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含量減少、室外活動減少及日照時間縮短等原因,維生素D水平不足年輕人的30 %[9];此外,生理機能逐漸衰退,跌倒風險提升,大幅度增加骨折的發生率,故應注意該年齡段人群維生素D的檢測及補充。
3.2.2季節、日照: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于北緯45.8 °,緯度較高,日照角度較低,紫外線在穿過大氣層時折射增加;高層建筑密集化、生活節奏加快、大氣污染等,都削弱了紫外線的輻射強度,裴宇航等[10]利用氣象臺站統計1961年至2010年日照時數,發現近50年來年日照時數明顯變少。大量文獻表明,緯度較高城市,維生素D不足狀況普遍存在。大慶[11]位于北緯46.58 °,部分居民25 (OH) D平均水平為(16.89±11.92)nmol/L,普遍為維生素 D 缺乏。呼倫貝爾[12]位于北緯49.22 °,部分居民血清 25 (OH) D 濃度為( 18. 45±8. 67) μg /L,女性更低。長春[13]位于北緯 44 °,35~79 歲人群平均水平為( 18. 2±14. 9) nmol /L。沈陽位于北緯42 °,中老齡人群維生素D水平為14. 1 nmol /L[14]。維生素D水平與日照關系密切,成都[15]位于內陸盆地中心位置,常年多云霧,11月維生素D檢測結果為全年最低水平,僅8月、9月屬正常水平。賴善榕[16]等提出低日照暴露人群存在更嚴峻的維生素D缺乏狀況。盧佳希等[17]提出城市維生素D缺乏率高于農村,考慮可能是工作和生活方式不同,城市人群日照時間少而引起。
3.3.1骨質疏松癥:黑龍江居民OP高發病率及骨密度不達標人群高占比情況[18-19],考慮與北方居民高鹽飲食及地理位置等獨特因素相關。維生素D具有提升肌肉力量、強化骨骼質量、優化機體平衡能力、下調中老年人群跌倒風險的功能,主要是對腸、骨等約束調控,彰顯其抗OP的能力[20]。充足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多重作用于骨骼,譬如:能夠最大限度約束血甲狀旁腺素濃度、最高效率推進腸鈣吸收、最大程度預防跌倒、最優效力提升骨密度、推動骨骼礦化、維持肌力、提高平衡能力等[21]。成人維生素D 缺乏可引發軟骨病;大部分佝僂病患者的血清25(OH)D濃度均不超過 27.5 nmol/L;25 (OH) D濃度降低會加速髖部骨質丟失;近十年世界各國紛紛更新OP指南,肯定維生素D與鈣劑聯合應用防治骨質疏松的療效,并被作為防治基本策略。
3.3.2肥胖:肥胖癥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脂肪細胞體積和數目增多,體脂含量增高,局部脂肪堆積過多。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成人發病率上調趨勢十分明顯,嚴重威脅患者身體狀況,維生素D與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關,與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甘油三酯等的水平呈負相關[22],空腹血糖對維生素D有顯著的負向預測功能;維生素D水平下降與肥胖發生具有緊密的聯系[23]。研究[24]發現,維生素D能夠降低實驗大鼠的體重、Lee’s 指數等,且高劑量維生素D能夠對脂肪細胞起到優化結構、下調數量的功效,從而防治肥胖。嬰兒早期維生素 D 補充不足能夠導致BMI升高,并引起腸道菌群改變[25]。
3.3.3其他:維生素D可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對精神狀態及認知產生影響。甲亢患者維生素D水平與抑郁發生呈負相關[26],提高維生素D水平,甲亢癥狀及抑郁病情均可被顯著改善。維生素D可通過參與激素變化、炎癥反應、調節肌肉組織的增殖和分化、參與鈣磷代謝平衡、調控肌肉蛋白的形成和降解的分子通路等途徑,達到干預骨骼肌狀態的效果,在肌肉減少癥的治療中擁有不容小覷的實力[27]。維生素D缺乏可參與糖尿病的病程,并與其并發癥的進展密切相關,補充維生素D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促進胰島素分泌;下調低密度脂蛋白,約束血管壁泡沫細胞的形成,發揮血管保護作用;降低活性氧族的水平,減少視網膜血管的損傷,緩解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情況[28]等。此外,維生素D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原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29]、心血管疾病、過敏性疾病以及慢性腎臟病[30]等均具有相關性。
保證充沛的維生素D含量是保證骨骼健康的必然前提。可以在紫外線強度較高的上午八點到下午四點之間進行戶外活動,要注意不包括正午時間,以免灼傷眼睛及肌膚。因在緯度較高的地區不能保障有效的日照時長,采取外源性維生素D 的補充也是十分必要的。食物方面可選擇含脂肪的魚類如野生鮭魚、強化的牛奶、谷物等;藥物方面專家提出,每日補充500~600 mg鈣和200 IU 維生素D3 ,有利于我國成人預防OP;美國專家推薦:50歲以上成人每天須補充維生素D 800~1 000 IU,也尚有專家提出[31]可增至 1 000~2 000 IU/ d;中國居民維生素D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是2 000 IU / d。根據中國營養學會[4]推薦: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每日補充10 μg ( 400 IU)~50 μg ( 2 000 IU);65歲以上老年人每日 15 μg ( 600 IU)~50 μg ( 2 000 IU)。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緯度較高的哈爾濱市,以年齡、季節為分組依據,目的是為進一步推進哈市成年女性OP及肥胖等疾病的防治。數據顯示該地區該人群25 (OH) D平均水平為(19.98±8.58)ng /mL,存在大量未達標人群,需加強維生素D的補充。我國地域遼闊,縱跨多個緯度,為了更精準的提升臨床防治疾病的療效,應完成各緯度調研。49~58歲維生素D水平普遍下降,與高發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關聯性,有待日后完善臨床研究加以驗證;并應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及成年男性人群數據分析,以推進臨床對于骨質疏松癥等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