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走在工業前沿的德國率先碰到了智能制造和設備生產線的關系問題。2013年,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了工業4.0概念,它后來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概念性表述,而工業4.0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根據設想,工業4.0旨在滿足一種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定制的生產模式——客戶主動參與到產品設計中,制造商再根據客戶的需求生產個性化產品。但是設想下面這個情境:
每個月收到上千種不同的需求、每周面對幾百個不同交付期的訂單,幾十道工序、幾百種物料,還有口味刁鉆的客戶要求緊急插單……工廠怎么應對?
為此,工廠可能要添置大量不同規格的設備,而這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更可能要進行大量的設備調試,而調試極易導致訂單交付延誤。
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德國人意識到工業4.0有一個問題,就是非常臃腫。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德國有一個機構叫做智能工廠聯盟,他們對工業4.0概念進行了更新,并提出了一個叫做“共享生產”的新模式。這種生產模式的核心在于,把訂單快速拆分到不同地點完成制造。這樣,個性化的訂單就能快速拆分到更接近客戶和更符合產品需求的工廠去制造,從而盡快完成訂單的交付。
這種協同制造的本質是產能共享,它的關鍵在于實現機器設備的互聯互通。這不是在設備上裝幾個傳感器就能完事兒的。它的難點在于,要對所有設備進行一種底層配置,一種在軟件定義層面的配置,包括建立機器的通訊框架和一致性語言。
在各種工業門類中,設備、生產線都出自很多家制造企業的手,它們的接入方式和參數各不相同。你想,就連一根最簡單的手機數據線都有不同的接口,到今天還不能相互兼容,更不用說那些大大小小的工業設備了。但德國的機床制造商協會在實現這種機器互聯上已經取得了突破,它為德國的機床制定出了一種官方語言,還設計出了一套通用的USB數據接口。有了這套通用接口,所有的德國機床只要相互插上數據線就能連接并快捷地配置使用。
與此同時,這家協會還邀請全世界所有的制造商和公司加入這個連接網絡,中國的機床工具工業協會也被邀請加入。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所有的生產設備真的都在德國人設計的軟件定義配置下實現了互聯互通,構成了一個數字生態系統,那就意味著,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德國將是分發入場券的那一個。
所以,對制造業標準制定權的爭奪是一場關乎未來制造領域由誰來主導的競爭。
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制造業產值占到全球的近三成。德國在共享生產上的探索提醒我們反思,在一個機器通用、語言互通、高度模塊化的未來生產系統中,我們的制造業有沒有嘗試掌握一種主動定義底層邏輯的能力。
這種能力對未來制造領域的重要性,就好比是不同國家坐在一起開會時,用哪國語言來交流,交易商品時用哪國貨幣來進行支付和結算。這場關于制造業標準定義權的競爭,今天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