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 胡道田 吳瀚
(蕪湖華衍水務有限公司,安徽蕪湖 241000)
某水廠采用常規的平流沉淀池加V型濾池的水處理工藝,消毒劑和絮凝劑分別采用液氯和聚合氯化鋁。在水處理的資源再利用方面率先加入了污泥處理系統。即對污泥進行調制、濃縮、脫水、穩定、干化等無害化加工過程,不僅提高了原水的利用率,還滿足了環保的要求。
長江水該流段水質變化具有較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原水濁度在7~10月間較高,2015―2020年原水濁度最大值達到170NTU,其他月平均值在20NTU~50NTU左右;pH值常年在7.8~8.3;CODMn常年在2.2mg/L~3.0mg/L;溶解氧1~3月在6.0mg/L~6.3mg/L,其他月份在6.5mg/L~7.0mg/L;總磷常年在0.04mg/L~0.08mg/L;總氮常年在0.3mg/L~0.7mg/L;鐵常年在0.1mg/L~0.7mg/L;氨氮12~4月在0.6mg/L~ 0.9mg/L,其他月份在0.1mg/L~0.4mg/L。綜上所示,水廠總體原水水質達到或優于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II類標準。
經統計,該水廠自用水中,濾池反沖洗水量最大,為107.26萬m3/a,占46.10%;沉淀池排泥水量次之,為84.18萬m3/a,占36.18%;絮凝池排泥水量再次之,為39.63萬m3/a,占17.03%;三者占自用水量的99.31%,而其他用水僅為1.58萬m3/a,占0.69%。因此,在進行節水策略研究及示范研究時將其他用水均忽略不計。
現結合本水廠水質情況,在排泥管下方加裝在線污泥濃度測定儀,當開啟排泥閥排泥時,將污泥排出后,污泥濃度降至標準下,自動關閉排泥閥。根據實際情況,監測數據得出每天排泥閥開啟時間僅為之前的1/3。長期平穩運行時,可節約用水。
原來混凝池每天排泥需消耗水量為π0.2m×0.2m×1.5m/s×2min×48=1085.70m3,一年消耗用水量為39.63萬t。加裝在線污泥濃度測定儀后,每年可節約用水量26.42 萬 t。
2.2.1 沉淀池積泥規律
一般平流沉淀池前部為進水區,后部為出水區,下部為存泥區,中部為沉淀區。沉淀池底部積泥從沉淀池前端至末端呈逐步減少走勢,特別是沉淀池前端1/3部分的積泥量遠遠大于后端。為了排出進水端較多積泥,并且節約用水,我們需要改變目前刮泥機往返一次的運行模式。我們進行試驗來分析制定出具體的優化方案。
2.2.2 制定新方案
針對原運行方案中,吸泥機返回(從沉淀池出水端運行至進水端)過程時,靠近出水端排泥水較清澈,而運行至后半段(靠近進水端一側)排泥水仍較渾濁的現象,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實際情況,考慮沉淀池底部存泥區存泥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靠近進水端部分。由此制定出新方案如圖1:
圖1 吸泥機運行對比圖
第一天:吸泥機由沉淀池進水端出發,至中間一節點,再返回至進水端,最后由進水端運行至出水端停止。
第二天:吸泥機由沉淀池出水端出發,運行至進水端,再由進水端運行至中間一節點,最后返回進水端停止。
由交替運行,新方案周期仍是每日運行一次,行程進行了改善。
2.2.3 制定采樣試驗
制定吸泥機排泥水采樣實驗:在沉淀池各段設置吸泥機排泥水采樣點,使用1000mL量杯在指定采樣點進行的采樣,取回靜置2h(觀察發現2h后泥漿沉降變化很小),使排泥水自然沉降后,觀察試管中的泥位,算出其與原1000mL水位的百分比,定為泥位占比。
以沉淀池池底排泥閥(分布在排水槽兩側)為參考,設定采樣點。
一期沉淀池:沉淀池長97m,排泥閥共3個,(由進水端向出水端方向),分別在沉淀池16m、36m和90m處,則可設定8個采樣點,分別是:0m、16m、36m、50m、63m、77m、90m和97m處。
二期沉淀池:沉淀池長120m,排泥閥共3個,(由進水端向出水端方向)分別在沉淀池30m、60m和90m處,則可設定9個采樣點,分別是:0m、15m、30m、45m、60m、75m、90m、105m和120m處。
按照吸泥機原運行方式,對兩期吸泥機往返都進行一次全程采樣測量,并繪制曲線如圖2~圖5所示。
圖2 一期:吸泥機由沉淀池進水端運行至出水端方向
圖3 一期:吸泥機由沉淀池出水端運行至進水端方向(返程)
圖4 二期:吸泥機由沉淀池進水端運行至出水端方向
圖5 二期:吸泥機由沉淀池出水端運行至進水端方向(返程)
根據沉淀池積泥規律以及以上采樣試驗可知,沉淀池靠近配水花墻一端,池底積泥較多較集中,接近沉淀池中間以及集水槽部分,池底積泥逐漸趨于平穩,積泥較少,而靠近沉淀池出水端幾米處,分析由于集(出)水槽位于此處,故此處水流由水平流變為向上流,造成了積泥排出量陡增,如吸泥機可行駛到位,則影響不大。
故在新方案中,根據以上試驗及近期跟蹤觀察,吸泥機節點可設置在一期靠近沉淀池進水端41m(約總長3/7處),二期靠近沉淀池進水端48m(約總長2/5處)。
2.2.4 新方案的實施
節點確定后,按照新方案運行了兩期吸泥機,并針對第一天中吸泥機最后由進水端運行至出水端停止整個過程,同樣進行了排泥水采樣試驗,記錄數據,檢查排泥效果,并繪制曲線如圖6~圖7所示。
圖6 一期: 泥位占比圖
圖7 二期:泥位占比圖
2.2.5 新方案效果呈現
采用新方案運行后,吸泥機在完成排泥過程中,各段排泥較徹底,基本解決了沉淀水進水端一側排泥水含固率高,中間含固率低的問題,減少了不必要的水量電量的浪費,對保證沉淀水出水水質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據資料與實際結合,估算一期兩臺吸泥機每小時排水量大約為600t,二期800t。根據新方案,每日,一期可少運行0.21h,二期可少運行0.35h,計算可得每日共可節省排水量約400t,全年可節省15萬t水量。查閱資料可知,7、8、9月份原水濁度將有所提高,且處在高峰供水期間,可適當延長節點距離,合理調整運行方案。
濾池的反沖洗過程是指用過濾后的清潔水對濾層進行清潔工作,以清洗掉濾層在運行周期內所截留的懸浮固體。該廠分一二兩期,一期V型濾池共12格,12格總過濾面積976.86m2,濾速V=7.3m/d。二期V型濾池共14格,14格總過濾面積976.86m2,濾速V=7.87m/d。濾料選用天然海砂均粒濾料過濾,砂粒徑do=0.95-1.35mm,濾層厚1.2m,支撐層0.05m,粒徑do=4-8mm,設計恒水過濾,過濾水頭1.25m,長柄濾頭配水。
2.3.1 濾池反沖洗方式
反沖洗設備包括:水沖設3臺反沖洗泵(兩用一備);氣沖設3臺鼓風機(兩用一備),通過變頻器進行調速。氣水反沖洗一般采用先氣、后氣水同時、最后水沖的三段式沖洗方式。
2.3.2 新方案效果呈現
采用新方案運行后,濾池在過濾過程中,既能保證出水水質,又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根據資料與實際結合,在現有的清洗濾池周期下,估算每個周期可節省水5L/m2s×976.86m2×2×3min=1758.35m3。已知該水廠清洗濾池周期為2d,故全年可節省水量約32.18萬t水。
2.4.1 綠化用水標準
綠化用水水質國標標準為:GB/T 25499-2010城市污水再生,綠化用水對市政綠地所需用的水量,國家規定的用水在每個地區都不一樣。其中,一般園區或是企業草坪每平方米每年可以按照0.3m3水計算。
2.4.2 優化方案
原先的綠化用水采用清水庫的水,現改為回用水池的水,依照綠化水質標準,根據數據統計,該水廠的綠化用水每年可節省水量約為72000m2×20%×0.3m3/m2=4320m3。
通過分析,如采取上述辦法,可有效的降低自用水量。經過計算,某水廠每年可節約水量26.42萬t+15萬t+32.18萬t+0.43萬t=74.03萬t。可直接節約水資源費0.08元/t×74.03萬t=5.92萬元,取水成本0.15元/t×74.03萬t=11.10萬元,合計共節約17.02萬元。
(1)絮凝池排泥通過加裝污泥濁度儀改變排泥時間,實現可控制的自動排泥,較以往大大節約了用水量。(2)結合該水廠情況,通過改變刮泥機往返一次的運行模式,采用更優化的方案,從而達到了實現節約排泥用水的目的。(3)在不改變濾池清洗周期的前提下,調整反沖洗模式和沖洗時間,可大大降低反沖洗用水量。(4)當回用水達到中水回用標準時,綠化用水可全部取自回用水池,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