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成都市興蓉環保發電有限公司二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本文以發電機勵磁系統優化控制為主題開展討論,首先簡要敘述發電機勵磁系統種類和功能,然后指出發電機勵磁系統存在問題,最后從PSS參數設計和優化、增加PLC控制優化連鎖控制邏輯、滑模變結構勵磁控制方式、螺旋變結構控制四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勵磁單元向發電機的轉子提供勵磁電流,調節器按照輸入信號、既定調節準則對勵磁單元輸出進行控制。勵磁系統調節器主要作用是提升并聯機組運行穩定性。特別是現階段電力系統迅速發展造成機組的穩定極限逐漸降低,但同時也推動勵磁技術發展進步。勵磁系統主要包括調節器、功率單元。勵磁單元指的是向發電機的轉子繞組提供直流勵磁電流部分。
發電機系統勵磁方式包括靜止勵磁、交流勵磁、諧波勵磁、直流勵磁等系統。直流勵磁發電機具備專用直流發電機,該發電機是直流勵磁設備,勵磁機通常和發電機保持同軸,發電機勵磁繞組借助固定電刷、滑環獲取直流電流。該勵磁方式有工作可靠、勵磁獨立、降低電耗等優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技術逐漸成熟,但是維護量大、調節速度比較慢,應用于10MW以上機組較少。交流勵磁多用于大容量的發電機。交流勵磁裝置安裝于發電機的大軸上,其輸出交流電流通過整流傳輸至轉子勵磁,期間發電機勵磁方式為其他勵磁方式,屬于靜止整流裝置,也被稱作他勵靜止勵磁。副勵磁裝置能夠是永磁機、具備自勵恒壓的發電機裝置。為提升調節速度,該勵磁方式一般應用100Hz~200Hz中頻發電機,副勵磁裝置用400Hz~500Hz中頻發電機。該發電機直流勵磁繞組與三相交流繞組均繞于定子槽中,轉子設計為齒、槽形式,沒有繞組,如同齒輪,沒有滑環、電刷等接觸部件,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工藝方便,但是運行時噪音比較大,諧波分量較大。
發電機處于運行狀態時,勵磁調節器主要作用是通過改變可控硅的導通角調節機端電壓,能夠借助間接、直接方式設置可控硅。應用中,反應速度極快,保護功能完善,抗干擾性能強,維護簡便,可靠性高。勵磁系統能夠通過手動方式或者自動方式調整勵磁功能,所以,操作較為簡便,可降低相關人員維護工作強度,具有智能化的特點。綜上,勵磁系統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按照發電機的負荷變化對勵磁電流進行調節,保證機端電壓始終處于給定值。第二,對并列運行系統中的各個發電機無功功率控制分配。第三,提升發電機運行時靜態與暫態的穩定性。第四,當發電機的內部存在故障問題時,執行滅磁,最大程度降低故障事故程度。第五,按照運行實際需求對發電機的最大/最小勵磁進行限制。
現階段,在工程中所應用勵磁系統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首先,PSS線性控制方式,相關理論完善、結構簡單,因此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PSS已經發展至PSS4B,能夠在低頻段對系統的功率振蕩加以有效抑制,發展中PSS所需整定參數隨之增加。在對PSS參數進行實際設定之前需獲取系統未補償特性,借助波形記錄儀、信號發生器實現,人工方式對未補償特征加以分析。PSS參數設定多通過工程師工作經驗通過逐次逼近方式設定,該方式過程繁瑣,并且無法確保系統控制達到最優狀態,降低系統的運行效率[1]。另外,PSS控制方式為線性控制,勵磁系統為典型非線性的系統。系統的工作點周圍呈現為線性化,當系統所受擾動比較小時,將保持線性化特性,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而存在較大擾動將造成實際狀態和工作點存在較大偏離,打破線性模型,控制器無法有效工作。
在開展PSS參數整定工作前應當確保調節器性能滿足相關要求,按照系統的振蕩模式挑選PSS模型,以免出現反調情況,倘若無法確定系統的振蕩模式,則可選用PSS2型,見圖1。第一,對部分的PSS參數進行整定,明確輸出信號、輸入信號,輸出限幅±0.05pu~±0.01pu,并對隔直環節、濾波環節的參數進行設定。第二,明確系統的未補償特性。可通過計算、實測方式獲取特性。相比于實測方式,計算方式可以獲取勵磁系統各工作狀態之后特性的變化范圍,由計算數據精確性決定。通過實測方式能夠減小數據不精確所產生的誤差,本文通過實測方式獲取特性,因為實測方式無法獲得附加力矩,并且方向和暫態電勢基本一致,因此,滯后角度設定為PSS信號和機端電壓交叉點相位差。當針對系統需精準整定補償參數,借助辨識思路獲取。第三,明確系統有補償頻率特性。在系統中加入PSS,PSS信號對機端電壓疊加點相位差為有補償特性,和Δω相位一致阻尼力矩能夠提升系統的阻尼,投影至Δδ軸數值為零。另外,需要對不同的輸入信號和Δω相位關系。對于有補償特性同樣可以借助實測、計算方式獲取,獲取頻率特性。第四,明確PSS的放大倍數。可通過估算方法、現場整定獲取。當PSS輸入信號是功率時,將1/3~1/5臨界增益作控制器增益。如果PSS輸入信號是轉速或者頻率,則將1/2~1/3臨界增益作控制器增益。第五,檢驗參數,開展階躍響應試驗,對PSS參數的整定情況加以分析,主要對發電機機端的電壓階躍、有功功率的振蕩情況進行檢驗,見圖2。

圖1 PSS無補償特性測量框圖

圖2 PSS有補償特性測量框圖
傳統發電機運行中所使用勵磁系統,多為借助繼電器實現邏輯控制,繼電器連接點串并聯易造成發電機運行中發生故障,并且無法對故障問題加以有效檢測,因此,現階段多借助PLC控制。通過PLC技術加以邏輯控制,可對控制流程加以有效簡化,轉變轉速連鎖。以往發電機運行時,對信號加以測量時多借助繼電器將其轉變成節點信號,之后把其視作發電機運行、啟動監控條件在啟動中,若轉速未在規定時間達到預定速度,說明屬于異常啟動,系統將出現跳閘情況,避免發電機出現堵轉情況。運行時測速信號同樣屬于連鎖條件,信號消失后,說明運行處于異常狀態,發生連鎖跳閘,系統將保留原轉速并啟動連鎖,運行連鎖進行報警。其中,轉速僅為啟動投勵條件,借助一次電流能夠對發電機運行狀態加以實時監測,若信號、電流同時消失,則表明勵磁系統存在故障問題。
滑膜控制方式已經具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屬于典型非線性的控制方式,主要體現為控制信號切換項導致不連續性控制,現階段已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該方式借助切換項引導被控系統按照設定的滑膜軌道進行運動,因為滑模面的軌跡不會受系統的運行狀態而有所變化,因此具有較強的魯棒性。發動機運行時,當處于某穩定狀態,相似線性模型僅能夠在X狀態運行,同時和ex偏差比較小方能夠準確出現特性反應,當兩者存在較大偏差,線性模型便與目前系統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反映系統特點。電力系統實際運行中將出現不同程度不確定性,包括外界干擾,系統運行是參數變化造成未見模型相關特性,因此進行設計時,控制器設計主要目的為提升系統魯棒性,降低電力系統運行時不確定因素、外界干擾所產生的影響。就線性控制而言,為達到該目的,應當構建模型,將此作為基礎增添擾動補償,但對系統未見模相關特性分析存在一定難度,借助傳統理論對電力系統抗干擾性能不存在明顯特點,結合以上相關因素對控制理論進行分析,在對發電機勵磁系統控制器加以優化設計能夠提升系統運行穩定性。
借助狀態反饋形式設計控制器,無法有效對發電機端的電壓加以控制。系統受擾動運行改變時,電壓無法穩定,并存在比較大的穩態誤差,對用電設備、發電設備的安全運行產生影響。本文對PSS+AVR控制方式規律進行分析,將機端電壓、轉子的角速度、輸出功率作輸出反饋觀測量,換句話說為用輸出函數作為滑模面設計輸出反饋非線性勵磁控制器。借助新滑模函數,研究其控制規律,加以驗證。控制器輸出勵磁電壓的控制信號為Efd,系統受擾動運行出現狀態變化,應當確保發電機端的電壓處于期望值,并保持穩定,提升系統的穩定性。因為輸出功率和轉子的角速度存在關聯,所以按照設計目標,滑模面S取端電壓、有功功率、轉子的角速度的誤差之和,進行求導,最終得出控制規律[2]。
電動機處于運行狀態時,為限制抖動多在滑動面設置邊界層,滑動層通常處于邊界層內,借助連續控制方式能夠觀察邊界層值,并于邊界層外切換,借助該方式可降低一定范圍中抖振,但該方式將對被控量精確度產生影響。功率擾動指的是電力系統處于工作點附近存在小擾動,把工況設定成t=10s,機械功率增加1/10[3]。當輸入功率增加后,發電機輸出功率隨之增加,邊界層曲線將出現幾次震蕩然后趨向穩定,螺旋滑膜和終端滑膜的邊界線曲線的穩定時間比較短,能夠以較短時間達到新工作點。螺旋滑膜輸出功率的曲線上升速度較快,穩定時間也較快,角速度存在擾動情況后可以極短時間趨向穩定,并迅速達標幺值,把電網頻率設定成50Hz,終端滑膜和邊界層滑膜調節特性明顯。低端電壓、勵磁電壓因為控制信號可以提供足夠能量,促使其他量迅速趨向穩定,因此終端電壓出現較大波動,但依然能夠以較短時間趨向穩定。
因為電網系統本身存在較高的復雜性,線路運行中任一參數均存在不確定性,倘若過于依賴參數優化設計將對控制器產生影響,把擾動工況設定為其他系統不變,轉動慣量J增加至6,轉子繞組時間從1.01變為2,當t=10時,輸出功率增加1/10。
電力系統運行中,勵磁系統運行情況將對電力系統的整體穩定性產生影響。提升控制器性能可以確保發電機的機端電壓得以有效、合理控制,提升電力系統運行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確保電能供應質量。傳統控制器易受低頻震蕩影響,造成控制器魯棒性下降,因此需要強化系統穩定性,實現電力行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