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華,李曉梅
(1.臺山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2.臺山市人民醫院功能科,廣東江門 529200)
近年來,飲食結構的多樣化,使得急性胰腺炎的發病率逐年提升,該種疾病由胰蛋白酶消化異常引起,隨著人們高脂肪飲食習慣的形成,高脂血癥成為了引發胰腺炎的危險因素,兩者會相互影響,導致惡性循環[1]。可見血脂控制不理想是脂源性胰腺炎控制不佳及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因此,治療急性胰腺炎的同時,還要嚴格控制患者血脂水平,以防疾病反復發作。臨床多采用貝特類藥物治療高血脂,其為氯貝丁酸衍生物,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TG)的生成,還能增加載脂蛋白,使得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得以增高[2]。但是,其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對慢性脂源性胰腺炎患者,雖然能降脂、抗炎,但是治療周期久,患者腹痛、腹脹、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較長,所以,臨床多給予聯合治療。生長抑素廣泛用于臨床,可抑制胰酶的生物活性,并起到良好的抑制炎性因子釋放的效果[3]。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82例脂源性胰腺炎患者進行研究,探討生長抑素聯合非諾貝特的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臺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脂源性胰腺炎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的方式分成兩組,并分別命名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7.45±5.23)歲;病情分類:輕度22例,中度19例。觀察組41例,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7.22±5.18)歲;病情分類:輕度24例,中度17例。兩組患者以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得到臺山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4]中的診斷要求,且經CT檢查顯示胰腺腫大,周圍滲出或壞死,符合胰腺炎的診斷標準;②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史。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導致的胰腺炎;②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其他膽道相關疾病;④近期服用影響研究效果的藥物。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措施,嚴格禁食禁水,減輕其胃腸壓力,加強腸外營養支持、吸氧及補液,以糾正患者電解質紊亂情況,維持機體酸堿平衡。同時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監測患者血糖水平,并及時給予降糖藥物治療。在以上基礎上,對照組治療方法如下:待患者腹痛減輕,腸道功能恢復后,于餐前30 min口服非諾貝特(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989,規格:0.2 g)治療,1次/d,0.2 g/次。觀察組治療方法:生長抑素聯合非諾貝特治療,非諾貝特的用法用量與對照組一致,同時泵注6 mg生長抑素(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015,規格:3.0 mg)治療,用微量泵24 h持續靜脈注射。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1周。
1.3 觀察指標 ①血清學相關指標:治療前及治療7 d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5 min,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試劑盒由貝克曼公司提供;采用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患者TG水平;采用速率法,對患者血清淀粉酶(AMY)及脂肪酶(LPS)水平進行檢測。②觀察并記錄患者腹痛緩解、胃腸道功能恢復、血淀粉酶恢復及住院時間等信息。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 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及TG結果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CRP及TG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以上指標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及TG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及TG結果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CRP:C反應蛋白;TG:三酰甘油。
組別 例數 CRP(mg/L) T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149.23±58.83 58.67±15.56* 12.18±3.08 3.45±1.18*對照組 41 148.65±58.78 74.45±18.34* 12.23±3.11 5.32±1.23*t值 0.045 4.201 0.073 7.025 P值 0.965 0.000 0.942 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MY及LPS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AMY及LPS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以上指標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MY及LPS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MY及LPS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AMY:血清淀粉酶;LPS:脂肪酶。
?
2.3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恢復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腹痛緩解時間更短、胃腸道功能恢復及血淀粉酶恢復時間更快,住院天數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恢復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恢復情況比較(±s)
?
脂源性胰腺炎的發生與三酰甘油增多有關,三酰甘油會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游離的脂肪酸在胰腺及其周圍大量沉積,進而影響胰腺組織的正常血流,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同時非脂肪細胞產生脂毒性作用,使得游離的脂肪酸沉積,進而引發血栓,不利于炎癥腺細胞的分泌,進而影響胰腺微循環,使得疾病反復發作[5]。因此,除消除炎癥反應外,還需要控制三酰甘油水平,以解決患者的血液高凝情況,減少疾病的復發。非諾貝特是臨床常用的降三酰甘油藥物,作為氯貝丁酸衍生物類藥物,其能增加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促進脂肪的β-氧化,抑制游離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使得患者血液中三酰甘油水平得以下降[6]。同時該種藥物還能激活過氧化物酶受體,減輕局部炎性反應,進而促進機體微循環[7]。生長抑素可抑制胰腺內分泌激素的釋放,是治療急性胰腺炎的核心藥物,還能抑制腸道胰酶及胃酸的分泌,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有效緩解患者腹痛及腹脹等癥狀,使其胃腸功能得以盡快恢復[8]。同時,生長抑素還能改善胰腺毛細血管血液循環,減少對胰腺的損傷,并促進胰腺組織的快速恢復,與非諾貝特聯合使用,可更好地調節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其胃腸功能,使得疾病從根本上得以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9]。
CRP可反應機體炎癥程度,也可反映胰腺損傷程度,進而幫助醫師判斷病情輕重。AMY是由胰腺分泌的淀粉酶,發生胰腺炎后,其水平會顯著增高,而LPS由胰腺腺泡合成,在胰腺組織廣泛存在,其在健康群體中的水平極低,胰腺發炎時,胰腺濾泡細胞受損,使得胰腺阻塞嚴重,進而導致LPS反流,血液中的LPS濃度得以提升。以上指標對于判斷胰腺炎的治療效果靈敏度較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CRP、TG、AMY及LPS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可見生長抑素聯合非諾貝特治療能改善患者胰腺指標,這與呂飛[10]的研究結果相符。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腹痛緩解、胃腸道功能恢復及血淀粉酶恢復時間更快,住院天數更短,表明聯合用藥可幫助患者降低三酰甘油水平,控制疾病發展進程,改善其預后。然而本次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雖樣本經過篩選,但其是否合理還有待商榷,且樣本數量有限,要得到更準確的研究結果,還需要擴大樣本數。
綜上所述,采用生長抑素聯合非諾貝特治療脂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血清學指標,促使其胃腸道功能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臨床使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