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陶瓷茗器中的精品之作,它的“精”一方面在于工藝,另一方面則在于深厚的人文素養。紫砂壺與茶及茶文化之間的聯系不言而喻,紫砂壺不是“空虛”的藝術形式,從泥料選擇開始,紫砂壺創作的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中國基本的審美規范、文化標準與氣質性格等內容,人們才能在賞析、使用紫砂壺的過程中產生情感或精神的共鳴。
圖1“如影隨心壺”是一組紫砂對壺作品,由兩件紫砂壺共同組成,這兩件作品既有相似之處,呈現出互為倒影的特點,緊扣主題,又保持著各自的個性,體現出對壺作品的基本特征。
圖1 如影隨心壺
“如影隨心壺”中的一件作品是淡黃色的,由段泥制成。壺體色彩溫暖、明亮,氤氳著清新淡雅的氣息,那種溫和的黃色并不刺目,讓人放心地去端詳此壺,細細品味段泥之美與作品的造型特征。
泥料的質感無可挑剔,這是一件優秀的紫砂壺作品所必備的工藝品質,尤其是段泥燒制后的色彩比較淺,任何瑕疵在其中都會非常“礙眼”,所以制作必須一絲不茍。此壺表面光滑干凈,如詩人徐鉉筆下那“黃金色嫩乍成時”的梨子,充滿香甜的氣息。
“如影隨心壺”的造型設計極為簡約,為略扁的半圓形,直徑比較大,呈現出圓滿之美。筒身部分經過了由“放”至“收”的過程,形成了內斂的氣質,從任意一面看筒身,均可見兩側月牙般的弧度,圓巧玲瓏,頗為耐看,貼合人手掌的弧度。壺身底部是寬大平整的圓形,實現了對作品的平穩支撐。
壺身頂部稍平,與筒身部分的轉折凸出壺優美的頸肩線條。圓形壺蓋厚度適中,頂面帶有弧度,中央鑲嵌了扁方鈕樣式的捏手,十分精致。壺身一側鑲嵌短直嘴,下部帶有裝飾,盡顯工藝巧思。對側鑲嵌小巧的耳狀環形把手,精美的弧度足以令人愛不釋手。一件似美玉、似嬌梨的紫砂壺至此就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了。
另一件作品更有經典的韻味,在泥料上,此壺呈紫檀色,這可以說是紫砂壺的“正宗”色彩了。泥料顏色相當飽滿,充滿華麗、大氣的氣質,富有濃厚的中國古典韻味,是中國人內斂、寬厚性格的呈現。
在處理此壺泥料時,作者特別強化了光澤度,在壺體表面可見十分明亮耀眼的光澤,更接近玉的質感,體現出“紫玉金砂”的個性化特征,將泥料的色彩和細致感都襯托地更加突出。
此壺泥料還有一特殊之處,就是它的“不純粹”。與段泥的干凈純潔不同,此壺表面可見一些金色的斑點,這不是創作的瑕疵,而是紫砂泥中的“雞眼”在高溫作用下產生的奇妙效果,使作品更加華麗燦爛;與另一件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強烈的反差與“如影”的主題產生了疏離,反而能提起人們的興趣,“如影”未必是完全一樣,而是紫砂壺藝術兩種美感的表現。
在造型上,此壺也與另一件作品有細微的差別,表現為一個較扁的圓臺,頂面與底面的直徑相差不多,筒身部分僅有微微的弧度,更有端莊的氣質,中和了另一件作品的活潑。在這樣的造型中,此壺的線條感更強,可見清晰的棱線,頸部的結構感也隨之增強。
壺蓋圓且立體,更加飽滿,中央鑲嵌的壺鈕與另一件作品一模一樣,實現統一。壺嘴與把手的基本造型與另一件作品也完全一致。作者僅根據造型特征對兩部分進行調整,使作品更加平衡,使用效果也更好,一件散發著醇淳香氣的紫玉之壺就自信地展現出它的魅力了。
這兩件作品的主要區別在于泥料與壺身造型,在壺鈕、壺嘴與把手這些部分上保持著一致,形成了異中有同的藝術效果,提示了作品的人文氣質。中國自古以來強調君子要“和而不同”,“和”是待人的禮儀,“不同”則是做人的原則。這兩件作品從整體上來說,無論是泥料還是造型都有君子風范。作者秉承“求同存異”的理念設計出兩件作品,各有性格,讓人們“隨心”,領略“如影隨心壺”中獨特的中國人文氣質。
“如影”未必要失去性格,“隨心”也不意味著全無棱角,“如影隨心壺”中的兩件作品以十分簡練和精湛的藝術設計彰顯了中國人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