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寬
紫砂壺藝術擁有許多經典款式,反映了不同時期及不同工藝大師的審美特征,奠定了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基本藝術規(guī)范,對后來制壺工匠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眾多的經典款式中,石瓢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在“曼生十八式”中,石瓢獨特性的款式造型和人文氣息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隨后衍生出許多類型,是石瓢款式“人氣”的有力證明。圖1“寬瓢壺”就是由石瓢款式衍生而來,作者注重對“寬”的美感的構建,由此表達了寬心是福的樸素哲理,充滿生活氣息,讓人們在親近作品之時感受紫砂壺藝術的精湛工藝與獨特氣質。

圖1 寬瓢壺
紫砂壺藝術非常注重氛圍感,從泥料到造型到裝飾要具有氣質的統(tǒng)一性,并具有層層遞進的效果,讓人們能迅速進入壺藝世界中,形成完整的藝術體驗。泥料對于紫砂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能最先吸引人們的注意。“寬瓢壺”的泥料首先讓人能體會到強烈的吉祥韻味,感受到其中的熱度。
“寬瓢壺”所用的泥料為稍顯明亮的紅棕色,顏色純度較高,擺脫了單一紅色調的俗氣,棕色調中帶出低調、沉穩(wěn)的氣息。在質感上,此壺泥料體現(xiàn)了紫砂壺制作對泥料的一般要求,壺表面光滑無暇,溫潤如玉,僅從視覺上便能感覺到十分絲滑。所用泥料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那些分散在壺表面的金色小顆粒,它是泥料砂質經燒制后呈現(xiàn)出的獨特效果,將作品點綴地更加華麗和精美。
紅色在中國文化中有獨特的意義,能夠讓人們體會到溫暖的情誼,在彰顯紫砂泥與制泥工藝特征的同時也揭示了中國的色彩文化。
石瓢款式的基本造型是金字塔形的圓潤壺身,十分襯手。制壺工匠們常在壺底鑲嵌釘足,或通過調整造型、增加裝飾等突出個人特征,比較著名的有“漢棠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等,足見工藝大師們對這一款式的喜愛。
此件“寬瓢壺”著重表現(xiàn)的就是“寬”,它的壺蓋設計也為此做出了很大改變,所以此壺的個性是非常鮮明的。為了突顯“寬”的特征并保留石瓢效果,創(chuàng)作將壺身打造地稍扁一些,整個壺身是邊緣的姿態(tài),從外部的輪廓看很是圓潤,有胖胖的可愛效果。壺的上部向上逐漸過渡形成頸部,頸部與壺身之間的結構轉折明顯,使作品扁而不塌,沒有憨笨之感,非常靈氣。
壺身上方的壺蓋直徑明顯大于壺頸部,與壺身基本相等,保證結構的整齊,并形成了虛實相生的效果,能夠從視覺上“拉高”壺身。壺蓋是薄薄的圓片,簡單卻足夠精致,頂面向中央聚攏并漸漸凸起,形成了一個小尖頂,十分獨特。至此可以發(fā)現(xiàn),此壺并沒有壺鈕。這絕非作者的疏漏,壺蓋頂端的小尖頂就充當了壺鈕的功能,既簡化了作品的結構,也展現(xiàn)了作者的匠心。
壺身兩側各鑲嵌了與壺身比例完美配合的直嘴與倒三角把手,這是石瓢款式特征的有力證明。在鑲嵌上,作者運用的是暗接法,壺嘴、把手與壺身的線面之間接續(xù)自然,如同一體制作而成,使作品的各個部分都是流暢的,是保證作品氣韻的基本功。
壺身設計的難點就在于“寬”,在紫砂壺創(chuàng)作中,越扁的壺制作起來就越困難,作者要用“泥拍子”通過不斷地拍打將壺身拍扁,每拍一下的力度都要控制好,一旦出錯就沒有回旋的余地,所以說紫砂壺是一種不允許“反悔”的藝術形式也不為過。壺身的扁圓姿態(tài)給人以一種隨和的感覺,讓人們覺得有一種親切感,而不是過于高雅而顯得清冷孤傲,真正體現(xiàn)了紫砂壺藝術雅俗共賞的優(yōu)秀品質。
中國人講究寬容與寬心,認為這樣才能快樂和幸福。此壺壺身就象征開闊的心胸,能夠容得下別人,不去計較瑣事。同時這種寬容又是有原則的,壺身的對稱平衡就說明了這一點,失去了原則,作品就會軟塌而有損美感,人亦少了些骨氣,不能真正體會寬心之樂。這小小的作品中包含著中國獨特的人生哲學,讓人們通過視覺與觸覺能夠有所感悟,體會“寬”的智慧與“瓢”的巧妙,便是理解了這“寬瓢壺”的藝術個性。
“寬心便是無聲樂”。“寬瓢壺”正是如此,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處處透露出隨和,又不乏精致巧思,反倒能讓受眾覺得新奇和獨特。本文作品從泥料與造型解析,說明其與石瓢款式的區(qū)別,揭示了“寬”的內涵。此壺讓人們體會到石瓢款式的經典與可愛,懂得紫砂壺經典款式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