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黛智
圖1 矮潘壺
明朝正德年間,紫砂壺誕生在著名的中國“陶都”宜興,再一次“刷新”了中國傳統陶瓷茗器的風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純手工制壺工藝水準。隨著紫砂壺藝術的發展,大量的經典款式也相繼誕生,使紫砂壺藝術的歷史豐厚起來,為紫砂壺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潘壺”是紫砂壺中的經典款式之一,具體分為“高潘”“中潘”與“矮潘”三種類型。此款紫砂壺是為人際交往而生的,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和親和力,體現了紫砂壺藝術對于情感的重視。本文對此件“矮潘”紫砂壺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它的藝術特色,在此基礎上揭示“潘壺”的藝術追求與工藝智慧。
“經典”二字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歷史感,這是一種經由時間沉淀下來的穩重感。此件“矮潘”就通過泥料彰顯了經典韻味,同時也體現出創作的審美風格,建立起作品基本的氣韻格調。
紫砂泥的本質可以說是一種泥土,許多制壺匠人也樂于追求樸素、自然的泥土氣息,此件作品便是如此。全壺泥料呈棕色,頗有泥土的韻味,中國人對泥土具有與生俱來的親近,所以作品在色彩上就能拉近與人們的距離。創作沒有過于強調泥料的光澤感,所以作品的表面是柔柔和和的霧面感,一方面充滿低調、溫和的氣息,另一方面也具有自然不假雕飾的淳樸之美。紫砂泥是帶有砂質顆粒的,在經過燒制后變成了細密、清晰的紋理,也使作品具有自然、真實的美感。
此壺泥料無論是從色彩還是質感上看都具有古樸莊重的感覺,古樸源于創作對于泥料自然性的尊重,莊重源于創作的個性化審美追求,以此種效果烘托出“矮潘”這一款式的經典性。
“高潘”“中潘”與“矮潘”三種類型是依據高度來劃分的,所以“矮潘”自然也就是最靈巧可愛的一種了。“矮潘”的造型也常常被人稱為“扁柿”之型,這一形態特征也使“矮潘”更具自然氣息。
此壺造型非常小巧,可輕松握于手掌之中,用于賞玩、伴讀都是非常合適的,具有文玩性質。壺身扁而圓潤,十分飽滿,筒身部分是極具張力的弧面,在運行之中遵循著軌跡,保持著規整,形成了外柔內剛的特征,凸顯出紫砂壺圓器的結構特征。從壺的頂面看,可見完美的圓形,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完美,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作品的造型都不會走樣,始終如一,令人怎樣看都覺得稱心如意。
壺身上方是一個圓帽一般的壺蓋,邊緣平整寬闊,將壺頸部包裹起來,與壺身之間形成了“虛”的空間,可減輕作品的重量感,使作品更加靈巧和輕盈。壺蓋凸起的弧度與壺身之間是有順承感的,保證了作品之中節奏的均衡。圓珠的子鑲嵌在壺蓋頂面中央,精致耐看。壺鈕、壺蓋與壺身之間的層次感是非常鮮明的,若將壺鈕看作是起點,可見線條自上而下有著均勻的節奏,為作品帶來節奏美,強化了作品的線性特征。
壺身一側鑲嵌略帶弧度的壺嘴,對面鑲嵌的圓環形把手小而精致,這兩部分均與壺身線條融合地極佳,體現了創作對于作品細節的重視。壺嘴與把手的大小、鑲嵌位置是有講究的,以此才能保證作品的使用效果。
此件作品就如同一只扁扁的柿子一般,可愛之中帶有成熟的韻味,象征幸福、完美。此壺的工藝難點一是在于“簡”,各個部分看似非常自然地鑲嵌起來,實際上創作要進行精準的測算,較小的壺鈕、壺嘴與把手制作起來也較有難度,這種“簡”的實現恰恰考驗了創作對于基本功的掌握和制壺經驗的積累;另一個難點在于壺身的制作,紫砂壺的壺身越扁,在制作時就會更加困難,此壺壺體偏小,創作在拍打壺身時要控制好力度,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
“潘壺”相傳是為人際交往而創作的一種款式,它沒有華麗的裝飾,所有的情誼都包含在作品的每一步創作之中,體現了紫砂壺創作對于情感內涵的重要性。此件“矮潘”屬于紫砂壺光器一類,它展現了紫砂壺藝術的雅致和工藝的細致,其古樸莊重所象征的也是情感的深厚,以一扁柿之型祝愿人們事事如意、圓滿幸福。
紫砂壺作品從來都不是只關注華麗的外表,是否有文化、情感的價值是評判一件紫砂壺作品的重要標準。此件“矮潘”紫砂壺反映了“潘壺”系列的一般特征與文化內涵,本文說明了此件作品的藝術特色,也揭示了紫砂壺藝術創作要重視細節與內在,才能令人們印象深刻,展現中國紫砂壺藝術的內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