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當代紫砂壺創作日益多元,創新出了眾多壺型,在保持經典特色的基礎上,增加了時代氣息,無論是對于滿足人民的審美需求來說,還是對紫砂壺藝術自身的發展來說,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圖1“蟾箬壺”將竹箬與蟾蜍的造型相結合,竹箬充滿自然的清新氣息,體現了中國獨特的竹文化;蟾蜍則使作品更加生動,體現了紫砂壺雕刻工藝的特點,含有美好的寓意。這兩種造型相結合使作品既有高雅的氣質,又飽含民間情感,進一步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心靈,將美好的寓意弘揚廣大,全面展現紫砂壺藝術的優秀品質。
圖1 蟾箬壺
“竹箬”,也稱“箬竹”,是竹子的品種之一,身型極高,有著大大的葉片,十分大氣。創作參考了竹箬葉子與竹竿的姿態,進行了靈活的組合,使之符合紫砂壺的使用需要,也表現出了創意特征。
在泥料上,作者選擇的泥料非常古典,說其古典是因為在紫砂壺作品中,這種泥料色彩與質感都是較為常見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紫砂壺的美學特征。作品的表面是棕紅色的,飽和度與明度恰到好處,均勻醇厚而不艷俗,呈現出大氣、華麗的氣質。泥料細膩非常,光滑干凈,帶給人完美的視覺與觸覺體驗,柔和的光澤為作品增添了些溫潤,更符合竹箬謙謙君子的氣質。
“蟾箬壺”的壺身造型具有鮮明的創意特征,整體上看,壺身的對稱感非常強烈,上下兩個空間分明,形如一只圓圓的籃子,靈巧可愛。以壺身中央為分界線,下半部壺身的造型像一只大圓碗,上部寬大,底部小巧,筒身橫向運行流暢,縱向變化利落,上下比例配合完美,對于穩定壺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壺身的上半部分即為下半部分的“倒影”,其造型與下半部壺身完全一致,只不過顛倒了一下,這樣設計凸顯了作品的結構,頂面與底面的小巧也使作品更加活潑和靈動了。在壺底部,創作還增加了一個底座,進一步穩定壺身,使作品的姿態更加端莊。
簡約的圓形壺蓋置于壺身頂部,絲毫不見沉悶,與壺頸部的結合又相當緊密。壺身一側上部鑲嵌了經典的一彎流,弧度線條恰好與壺身完美承接,與壺身構成合適的角度,保證作品的實用性能。高高的提梁鑲嵌在壺身兩側,一側恰好靠近壺嘴,使作品的各部分結構更加緊密。提梁的起點恰好在壺身中央,這不僅是出于美感的需要,也有創作對使用效果的考量,這樣鑲嵌就能使人們在倒茶時非常舒服和省力。提梁底寬上窄,為一梯形,與壺身上部造型形成了內外呼應。提梁是扁條狀的,創作每隔一段距離就在提梁外側裝飾上立體的枝節設計,這就將提梁變為了竹竿,頂部圓潤的轉角象征著竹的謙遜與柔和。在壺嘴與壺腹線條上,創作也運用了竹節裝飾,共同配合完成了竹箬造型的表現。
“蟾箬壺”的第二個創意特征是壺鈕的設計,創作雕刻了一只小蟾蜍鑲嵌在壺蓋中央作為壺鈕,既表達了主題,也是傳達作品寓意的重要部分。
蟾蜍壺鈕十分小巧,它的身型圓潤,非常可愛,頭部朝向壺嘴一側,嘴巴前突,頭部微微仰起,一雙大大的眼睛很是吸引人,栩栩如生。最為精妙的還是蟾蜍背部的花紋,在這樣小的面積上雕刻出如此細密的紋路,不僅是考驗作者的雕刻能力,也是對其耐心和職業精神的考量。作者所追求的不僅是形似,更要做到神似,使蟾蜍鮮活起來,更好地傳達美好的寓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小小的蟾蜍有著大大的學問,古人將之稱為“月精”,當作是神物,認為其可鎮邪物,長富貴,是吉祥之物。結合蟾蜍造型的目的就在于它的文化寓意,借此表達了對人們的美好祝福,也是對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弘揚。竹象征的是君子風范,同時也具有祝福的含義,與蟾蜍的寓意存在共同點,且兩者都來自自然,結合起來不顯突兀,以創意的設計表達了美好的寓意,彰顯了作品的創新價值。
“蟾箬壺”富于自然情趣,作者從創新和吉祥文化的角度來設計作品,注重外在與內在以及各元素之間的配合,包含了真摯深厚的情感。紫砂壺的創新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才能彰顯紫砂壺藝術的獨特價值,體現紫砂壺藝術對于傳統工藝發展與文化傳承發揮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