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建輝,鄺愛玲,廖秀芳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急診科,廣東東莞 523900
心搏驟停為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國外研究已經證實, 心搏驟停發生率與年齡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年齡越大,心搏驟停發生風險越高[2]。 心肺復蘇已經成為目前我國醫療衛生機構常用的救治手段,旨在恢復患者呼吸和循環功能,為重要臟器提供血供、抑制腦細胞的死亡[3]。 除標準胸外按壓心肺復蘇術外及早開放氣道以促進自主循環恢復具有重要意義[4]。 面罩通氣輔助呼吸后氣管插管雖然常用但并發癥發生率高,越發難以滿足院前心肺復蘇急救所需。 喉罩為介于面罩以及氣管插管之間的一種人工氣道, 操作難度大幅降低且對患者局部組織帶來的損傷更小[5]。 將喉罩應用于院前心肺復蘇急救中能使患者獲益最大化, 成為研究領域關注的重要內容,故該研究方便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接受院前心肺復蘇急救的100 例心搏驟停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喉罩的應用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方案已經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方便選取接受院前心肺復蘇急救的100 例心搏驟停患者,依據采用的呼吸支持技術分為喉罩組、 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各50 例。喉罩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8~80 歲,平均(58.54±4.36)歲;心搏驟停原因:心血管疾病33 例、腦血管疾病15 例、交通事故2 例;心搏驟停至接受心肺復蘇時間2.5~8 min,平均(4.85±1.05)min。 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36~78 歲,平均(58.69±4.51)歲;心搏驟停原因:心血管疾病31例、腦血管疾病16 例、交通事故3 例;心搏驟停至接受心肺復蘇時間2~8 min,平均(4.92±1.02)min。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符合心搏驟停診斷且心搏驟停至接受心肺復蘇時間<10 min;②無喉罩人工呼吸支持、面罩通氣輔助呼吸后氣管插管禁忌; ③患者家屬知曉研究方案內容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持續性植物狀態者;②既往或者是近期存在肋骨骨折病史者;③存在影響該研究的缺失項者。
兩組均接受標準胸外按壓心肺復蘇術, 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迅速配合調整患者體位改為心肺復蘇體位, 視情況由一名或者是多名急救人員執行心肺復蘇操作,左手的手掌置于患者的雙乳連線中點處,右手擱置左手上,雙手交疊之后迅速按壓患者的胸部,按壓頻率控制在100~120 次/min, 按壓深度以胸骨下限5 cm左右為宜。 視情況遵醫囑使用腎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藥物,電除顫儀等設備。 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采取面罩通氣輔助呼吸后氣管插管,調整患者頭部為“鼻吸位”,仔細清理口腔內分泌物,單手拇指呈“C”形將面罩罩住患者口鼻,其余手指幫助患者下頜角向斜上方提起,下頜角、耳垂連線與地面呈90°,另一只手擠壓呼吸囊提供呼吸支持,潮氣量8~10 mL/kg、氧流量10 L/min。病情穩定30 s 后實施氣管插管。 喉罩組采用喉罩人工呼吸支持,根據患者體質量選取適宜的喉罩(體質量<60 kg選用3 號喉罩,反之選擇4 號喉罩),利用潤滑劑潤滑喉罩,仰臥位下仔細清理口腔內分泌物,一只手妥善固定患者頭部并牽引其下頜, 張口達到最大程度后另一只手持喉罩沿著患者生理彎曲向硬腭方向緩慢送入,喉罩口方向朝向患者的下頜, 遇到明顯阻力且無法繼續向下時停止送入。 3 號喉罩罩囊充氣15~20 mL,4 號喉罩罩囊充氣25~30 mL, 置入牙墊后利用繃帶固定喉罩,與呼吸球囊連接后實施人工呼吸支持。
選取自主循環恢復率、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插管時間、氣道有效開放時間、瞳孔回縮時間、血流動力學指標、血氣指標為觀察指標。自主循環恢復:恢復竇性心律或者是室上性心率、平均動脈壓處于50~60 mmHg以上且維持時間≥20 min[6]。并發癥類型包括惡心、腹脹、反流/誤吸,發生率=(惡心例數+腹脹例數+反流/誤吸例數)/總例數×100.00%。 血流動力學指標由心率、平均動脈壓組成。 血氣指標由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組成。血流動力學指標、血氣指標均分別于復蘇之前、自主循環恢復2 h 時收集。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喉罩組自主循環恢復率為96.00%(48/50)、病死率4.00%(2/50) 與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84.00%(42/50)、16.00%(8/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46)。 喉罩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均小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喉罩組插管時間、氣道有效開放時間、瞳孔回縮時間均短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插管時間、氣道有效開放時間、瞳孔回縮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插管時間、氣道有效開放時間、瞳孔回縮時間比較(±s)
組別插管時間(s)氣道有效開放時間(s)瞳孔回縮時間(min)喉罩組(n=48)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n=42)t 值P 值16.85±2.35 48.50±5.33 37.233<0.001 8.90±1.35 12.02±1.08 11.989<0.001 5.88±1.42 8.20±1.35 7.912<0.001
復蘇前兩組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數值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自主循環恢復2 h 后均較同組復蘇前升高且喉罩組各指標數值高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復蘇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復蘇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復蘇前比較,*P<0.001
組別心率(次/min)復蘇前 自主循環恢復2 h平均動脈壓(mmHg)復蘇前 自主循環恢復2 h喉罩組(n=48)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n=42)t 值P 值11.50±1.50 11.52±1.00 0.733 0.232(65.00±2.00)*(58.50±2.50)*13.691<0.001 13.12±2.08 13.21±2.05 0.206 0.418(72.34±2.56)*(65.47±2.43)*13.004<0.001
復蘇前兩組患者血壓分壓、 二氧化碳分壓數值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自主循環恢復2 h 時血壓分壓均較該組復蘇前升高, 二氧化碳分壓均較同組復蘇前下降且喉罩組血氧分壓高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二氧化碳分壓低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復蘇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mmHg]

表4 兩組患者復蘇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mmHg]
注:與同組復蘇前比較,*P<0.001
組別血氧分壓復蘇前 自主循環恢復2 h二氧化碳分壓復蘇前 自主循環恢復2 h喉罩組(n=48)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n=42)t 值P 值32.77±2.33 32.64±2.49 0.256 0.399(73.21±2.59)*(65.89±2.62)*13.304<0.001 69.20±2.44 69.67±2.51 0.900 0.185(32.37±2.38)*(38.10±2.45)*11.239<0.001
心肺復蘇在心搏驟停救治工作中有重要地位,旨在避免患者重要臟器組織發生不可逆的損害[7]。 面罩通氣在以往院前心肺復蘇急救中十分常用, 但輔助通氣效果受到患者臉型、 急救人員操作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使面罩貼合不嚴密而發生漏氣、氣體竄入胃內等情形,甚者誘發低氧血癥而進一步加大患者的死亡風險[8]。氣管插管為急危重癥患者緊急開放氣道的常用手段,但置管效果受到外界多種因素的影響, 特別是急救人員無法一次成功插管下往往需要反復操作才能完成人工氣道的建立,由此使局部組織受到的損害較為嚴重,甚至釀成“困難氣道”而貽誤最佳急救時機,削弱急救效果[9]。 喉罩誕生之初用于困難氣道的處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一步而逐步拓展至臨床醫學與重癥醫學的困難氣道的處理[10]。 在實際應用中喉罩具有操作簡便、對喉頭刺激小等特點,患者耐受性得到了顯著提升[11]。
周世輝等[12]在其研究中證實,使用喉罩人工氣道支持的觀察組病死率為3.33%、插管所需時間(16.86±5.92)s、氣道有效開放時間(8.85±2.52)s、瞳孔回縮時間(6.40±2.37)min,均優于采取面罩通氣輔助呼吸后氣管插管的對 照 組 的26.67% 、 (62.70±12.40)s、 (11.90±2.74)s、(9.44±2.65)min,由此指出喉罩人工呼吸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自主呼吸以及自主循環恢復效果,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該研究中喉罩組插管時間(16.85±2.35)s、氣道有效開放時間(8.90±1.35)s、瞳孔回縮時間(5.88±1.42)min,均短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的(48.50±5.33)s、(12.02±1.08)s、(8.20±1.35)min, 病死率為4.00%,小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的16.00%,自主循環恢復2 h 后血氣指標優于面罩聯合氣管插管組,所得結果與已有研究相吻合。 但與之不同的是,該研究還從血流動力學指標、自主循環恢復率、并發癥發生率探討了喉罩的應用效果, 結果提示其所具有的優勢較面罩聯合氣管插管更為明顯。 由此該研究指出,在院前心肺復蘇急救中喉罩取得的效果更佳, 患者預后能得到進一步改善,未來推廣使用前景廣闊。 總結原因在于心肺復蘇急救中喉罩的應用更為便捷和迅速, 氣道開放效果更佳,并且整個過程中無需使用喉鏡,使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人員稍加培訓后即可以掌握, 給推廣使用奠定了堅實基礎[13-14]。 但需要注意的是,喉罩在本質上屬于聲門上通氣技術,本身無法完全控制氣道,故在使用過程中并不能徹底杜絕反流誤吸的發生, 且存在潛在的胃擴張或者是漏氣風險, 喉罩推擠會厭部時容易誘發氣道梗阻, 少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構音障礙, 所以需要做好此方面的解釋工作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醫患/護患糾紛[15-17]。除此之外喉罩在應用時會對患者喉頭部形成一定刺激, 使患者口腔內匯集大量的分泌物而影響通氣效果, 故需要結合阿托品類藥物以抑制口腔分泌物的釋放[18-19]。
綜上所述,在院前心肺復蘇急救中喉罩應用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