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偉
漳州正興醫院神經外科,福建漳州 3630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 也是高血壓較為嚴重的并發癥,高血壓患者因長期血壓較高,小動脈管壁易發生病變,導致血管破裂出血,局部病灶缺血或壞死[1-2]。 多數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存在頭痛、惡心、瞳孔改變、意識障礙、呼吸障礙等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將嚴重損傷患者多個系統功能, 并發腦水腫、 顱內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4]。 面對高血壓發病率的逐漸上升,提高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治療、護理水平勢在必行。該研究從高血壓腦出血治療角度出發,對2018 年1月—2019 年12 月該院收治的72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與分析臨床療效,意在探尋安全、高效、經濟治療方案,提高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水平,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72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5];患者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發病至就診時間≤10 h;通過漳州正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批準。 排除標準:凝血機制障礙患者;血管畸形患者;肝腎功能障礙患者;中途轉院患者。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36例,男22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60.45±4.36)歲;基底節區出血15 例,腦葉出血21 例;輕度昏迷14 例,中度昏迷16 例,重度昏迷6 例。觀察組36 例,男24 例,女12例;平均年齡(60.49±4.12)歲;基底節區出血18 例,腦葉出血18 例;輕度昏迷16 例,中度昏迷15 例,重度昏迷5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 即入室后行全麻,于患者顳部顴弓位置鉆孔、穿刺、抽積血,降顱內壓[6]。根據患者病灶位置確定切口位置,清除血腫。 如非小腦出血,則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延長切口,擴大骨窗(3~4 cm),將硬腦膜、皮質切開,清除血腫;小腦出血則根據患者出血情況,行枕下中線切口或旁正中線切口,擴大骨窗后切開硬腦膜、皮質,清除血腫。 值得注意的是:血腫清除過程中,需準確控制吸引力,降低手術操作對周圍組織影響,做好止血、引流管留置工作[7]。
觀察組用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治療, 即結合顱腦CT 檢查結果,確定患者血腫情況(包括位置、范圍、形狀等),將穿刺點定位于血腫最大層面中心點;常規消毒與鋪巾后,行局部麻醉[8];在穿刺點切開約3 cm 切口,用顱骨鉆鉆孔,切開硬腦膜、皮質;利用導絲將引流管導入血腫腔;取出導絲后,將30%~40%的血腫緩慢抽出;并在引流管、引流器等協同作用下,完成血腫80%清除[9];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引流管拔管時機,通常在置管3~5 d 后。
觀察與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血腫清除時間、術中出血量、 腦脊液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用神經缺損程度評量表(NIHSS)[10]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量表(MBI)[11]評價治療前與治療后3 個月兩組患者功能改善情況, 前者分數與功能水平呈反比例關系,后者分數與功能水平呈正比例關系;統計感染(顱內、肺部)、腦水腫、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率;統計臨床治療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根據病癥改善情況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臨床療效判定[12]:顯效:癥狀體征消失,NIHSS 評分減少≥45%;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NIHSS 評分減少18%~45%;無效:病情無變化,或加重,或死亡。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對照組(n=36)觀察組(n=36)t 值P 值組別121.05±10.62 50.36±6.71 33.763<0.001手術時間(min)8.99±2.27 5.07±1.73 8.241<0.001血腫清除時間(d)311.44±20.65 2.32±0.89 89.734<0.001術中出血量(mL)14.87±2.63 9.25±2.73 8.895<0.001 19.25±3.65 11.08±2.68 10.825<0.001腦脊液恢復時間(d)住院時間(d)
治療前, 兩組神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得到明顯改善, 且觀察組NIHSS 評分更低,MBI 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MBI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MBI 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n=36)觀察組(n=36)t 值P 值組別18.22±3.65 18.19±3.42 0.036 0.971 14.54±3.05 11.01±2.81 5.107<0.001 32.45±4.82 32.51±4.29 0.046 0.963 50.65±5.58 71.69±8.64 12.274<0.001 NIHS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MB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n(%)]
高血壓腦出血是中老年群體高發病,是由腦動脈、腦靜脈或腦內毛細血管破裂引起的腦血管疾病, 具有起病急、進展快、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征[13-15]。 既往有研究指出,高血壓腦出血占腦血管病的20%~25%,1周內病死率為20%~30%,1 個月病死率為35%~50%,絕大多數存活患者伴有嚴重功能障礙[16]。因此,面對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的逐漸上升,有必要探尋行之有效臨床治療方案,降低高血壓腦出血致殘率、致死率,改善預后。
目前,關于高血壓腦出血病情較輕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救治, 病情較重患者則必須行外科手術治療[17]。隨著外科手術治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療法具備了多樣性特征。 該次研究提到的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是臨床常見的兩種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方法。
該研究中, 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治療患者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同時血腫清除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分別為 (5.07±1.73)、(9.25±2.73)、(11.08±2.68)d,與 李 邦 安 等[18]研 究 結 果(5.16±1.52)、(9.12±2.14)、(11.43±3.21)d 高度一致性。 說明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具備耗時短、創傷小、流血量少、術后恢復速度快等優勢,同時較開顱血腫清除術而言,血腫清除效果更好[19]。
文獻資料表示, 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無需建立較大造瘺口就可以對出血部位較深、 出血量較大患者進行治療,能夠在保證血腫徹底清除的同時,減少對神經細胞的損傷,利于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臨床治療安全水平更高[20]。 該研究在比較兩組NIHSS 評分、MBI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后,確定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較小, 該術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合分析兩種術式臨床療效, 結果顯示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的總有效率達到91.67%, 較開顱血腫清除術86.11%略高, 說明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的科學應用能夠更好挽救患者生命, 保障患者健康。 究其原因: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能夠在CT 引導下準確掌握患者血腫狀況,提高定位精準度、時效性,降低手術操作對病灶周圍組織的損壞; 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創傷小,便于術后傷口愈合,利于術后感染預防;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行局部麻醉,麻醉風險更小,可提高手術治療安全水平, 同時該手術可在短時間內清除多數血腫,降低血腫及清除對腦組織的不利影響[1,4,21]。
綜上所述, 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均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但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臨床治療綜合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