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洋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普外科,福建廈門 361022
在環境污染與生活壓力不斷增加背景下, 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呈現增長趨勢。 肝癌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不僅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且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2]。 我國是世界范圍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最多的國家之一, 因而肝癌患者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經肝動脈化療栓塞對錯失手術實施時機的肝癌患者而言, 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的方式,但對于毗鄰心、肺、膈肌等重要臟器的膈下肝癌類型而言,其治療操作存在一定風險性,臨床治療效果不佳[3-4]。 因此,該研究方便抽選2019 年1 月—2021 年5月在該院進行治療的膈下肝癌患者58 例,針對膈下肝癌患者應用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射頻消融術臨床治療方式的效果進行分析, 探討其治療方式臨床應用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于該院方便選擇進行治療的膈下肝癌患者56 例,基于單盲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 參照組(n=28)中男15 例,女13 例;年齡51~84 歲,平均(60.15±4.18)歲;其中左膈下腫瘤患者20 例,右膈下腫瘤患者8 例; 腫瘤直徑2.6~7.0 cm, 平均 (4.42±1.31)cm;根據TNM 分期進行劃分,Ⅱ期5 例、Ⅲ-a 期10 例、Ⅲ-b 期8 例、Ⅲ-c 期5 例。 研究組(n=28)中男17 例,女11 例;年齡50~85 歲,平均(60.23±4.24)歲;其中左膈下腫瘤患者18 例,右膈下腫瘤患者10 例;腫瘤直徑2.6~6.9 cm,平均(4.39±1.29)cm;根據TNM 分期進行劃分,Ⅱ期6 例、Ⅲ-a 期11 例、Ⅲ-b 期7 例、Ⅲ-c 期4例。 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膈下肝癌, 其病灶均為膈下, 符合 《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 年版)》[5]中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患者自愿在入組前簽署知情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兩組患者均由同一治療團隊實施治療; 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排除標準:年齡>85 歲老年患者;預計生存期低于3 個月患者;合并其他類型癌癥患者;腫瘤出現遠端轉移情況患者;臟器功能出現嚴重功能障礙患者;對研究中涉及藥物存在禁忌證患者;未能全程參與研究患者。
參照組對患者施以經肝動脈化療栓塞: 常規消毒鋪巾,并對患者施以局部麻醉,借助經皮血管插入技術對患者進行右側股動脈穿刺操作,將5F Yashiro 導管與微導管引入到腹腔干、肝動脈及腸系膜動脈位置,將造影劑注入后進行動脈造影操作; 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 線機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展開攝影, 進而明確病灶部位與大小, 將同軸微導管超選擇進入病灶主要供血動脈位置, 借助常規灌注化療與栓塞方式對患者進行操作;藥物選擇雷替曲塞(國藥準字H20090325)劑量為2 mg×2,表柔比星(國藥準字H20000497),劑量為10 mg×2,栓塞碘化油劑量為表柔比星20 mg 聯合碘化油10 mL,將碘化油實施注入結束后,基于供血動脈直徑對明膠海綿顆粒予以選擇, 其栓塞腫瘤供血動脈直到血流完全停止。
研究組對患者施以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射頻消融術,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操作方式與參照組相同,其射頻消融術具體方法為:在操作前對患者靜脈滴注氟比洛芬酯(國藥準字H20041508),劑量為50 mg,之后對患者施以局麻,利用多普勒超聲明確穿刺位置,在CT 引導下借助射頻消融系統,對病灶位置進行消融治療。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 肝功能指標及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進行對比。 臨床治療效果借助《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 年版)》對其近期療效予以評估,分為完全緩解(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標正常,腫瘤消失且維持時間超過29 d)、部分緩解(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標有所下降,腫瘤縮小程度超過治療前的50%)、穩定(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標無明顯變化,但其腫瘤縮小程度超過治療前的24%,但<51%)、進展(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標呈上升趨勢,腫瘤增加幅度超過25%,或者發生新的病灶),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百分比+部分緩解百分比。 肝功能指標包括谷草轉氨酶與谷丙轉氨酶。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進行對比, 包含發熱、惡心嘔吐、轉氨酶持續升高及腹痛腹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研究組患者谷草轉氨酶與谷丙轉氨酶以及血清甲胎蛋白指標, 與參照組進行對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與血清甲胎蛋白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與血清甲胎蛋白指標對比(±s)
組別谷草轉氨酶(U/L)治療前 治療后谷丙轉氨酶(U/L)治療前 治療后血清甲胎蛋白指標(U/mL)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n=28)研究組(n=28)t 值P 值60.14±9.73 60.18±9.81 0.015 0.987 49.24±8.68 22.09±8.71 11.683<0.001 58.47±10.75 58.51±10.81 0.013 0.989 23.74±7.42 20.08±5.29 2.125 0.038 289.69±19.87 290.05±19.91 0.067 0.946 125.39±9.44 78.46±8.79 19.252<0.001
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肝癌也稱為原發性肝癌, 是我國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的類型。 臨床認為原發性肝癌的發生與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及黃曲霉素等化學物質與水土因素具有密切的關系, 基于病理組織類型可將其劃分為肝細胞性肝癌、膽管細胞型肝癌、混合型,其中肝細胞肝癌在肝癌總數中占有90%的比重[6-7];同時,原發性肝癌早期并無顯著的臨床癥狀,患者在就診時通常處于中晚期,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患者生存期造成不良影響[8-9]。膈下肝癌是指患者腫瘤位置處于膈下, 其病灶位置較為特殊,緊鄰膈肌、心臟、肺臟等重要器官,增加了肝癌臨床治療難度[10-11]。 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是一種介入治療技術,適用于非手術治療肝癌患者,其操作原理通過導管超選擇性插入病灶供血動脈, 聯合應用抗癌藥物和栓塞劑展開化療性栓塞,進而閉塞靶動脈,讓病灶在缺血狀態下壞死, 實現腫瘤細胞凋亡與阻礙腫瘤生長的效果[12-14]。 但是,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主要針對肝動脈,對于門靜脈血供治療存在局限性,因此臨床治療完全緩解率較低,臨床治療后存在易復發的風險性[15-16]。射頻消融術屬于一種局部治療方式, 可以在影像學引導下展開射頻消融操作,讓腫瘤內部產生高溫,致使腫瘤體內蛋白質變性,并出現凝固壞死情況,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具有熱效率高和升溫快的優勢,且治療時間較短,更具耐受性,能夠提升病灶完全壞死率[17-18]。血清甲胎蛋白是一種與腫瘤具有密切關系的胚胎特異α-球蛋白。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其水平的升高與肝癌病癥惡性程度及患者預后效果具有緊密關系[19]。 楊培金[20]研究顯示, 膈下肝癌患者采取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射頻消融治療方式, 其血清甲胎蛋白指標為 (78.46±8.79)U/mL,明顯低于單純治療組;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9.3%顯著高于參照組60.7%,說明聯合治療有助于提升患者完全緩解與部分緩解情況; 研究組患者谷草轉氨酶與谷丙轉氨酶以及血清甲胎蛋白指標分別為(32.09±8.71)U/L、(20.08±5.29)U/L、(78.46±8.79)U/mL,其數據優于參照組(P<0.05),說明聯合治療有助于優化患者肝功能指標, 且對降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有助于提升臨床治療安全性。該研究在血清甲胎蛋白指標方面的數據與楊培金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說明聯合治療更具臨床優勢。
綜上所述, 應用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射頻消融術對膈下肝癌患者施以治療, 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有助于對疾病進行緩解,值得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