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忠慶,陳惠平
1.福建省龍巖市中醫院,福建龍巖 364000;2.龍巖市第一醫院婦幼分院,福建龍巖 364000
在全麻手術中,蘇醒期躁動屬于并發癥的一種,在臨床較為常見[1]。 蘇醒期躁動主要指在全麻蘇醒過程中,患者呈現意識、行為分離狀態[2-3]。 具體表現包括興奮、定向障礙、躁動等[4]。 蘇醒期躁動發病機制相對復雜,目前臨床尚無具體闡述,多認為與年齡、術后疼痛、麻醉藥吸入殘余、低氧血癥等因素有關[5-6]。 針對全麻手術患兒,當前臨床主要應用七氟烷進行麻醉處理[7]。 七氟烷具有血氣分配系數低的特點, 誘導迅速、 患兒清醒較快,應用優勢明顯[8]。 但是七氟烷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 清醒期躁動屬于最為常見的缺陷, 發病率占據50%~80%[9]。 為降低七氟烷術后躁動,臨床多應用相關鎮痛鎮靜藥物,常見藥物包括地塞米松、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等[10-12]。 通過應用地佐辛注射液鎮靜鎮痛,可有效控制行七氟烷麻醉患兒術后躁動, 提升患兒麻醉效果。該文方便選取該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60 例全麻手術患兒為研究對象,探究在小兒七氟烷麻醉術中應用小劑量鎮靜鎮痛藥對術后躁動起到的預防作用,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0 例全麻手術患兒,采用雙盲法進行分組,每組30 例。 觀察組男21 例,女9 例;年齡2~8 歲,平均(5.24±1.25)歲。 對照組男20 例,女10例;年齡2~7 歲,平均(4.95±1.05)歲。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麻醉風險評估,患兒處于Ⅰ~Ⅱ級范圍內[13];②患兒家屬同意參與研究,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研究符合倫理委員會批準要求。 排除標準:①一般資料缺失者;②家屬拒絕參與研究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14];④先天性心臟病者;⑤對該文使用麻醉藥物過敏者;⑥中途退出者。
在術前, 為所有患兒靜脈推注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43355,規格10 mL:100 mg),劑量為2.0 mg/kg,當患兒處于入睡狀態后,提供七氟烷(8%)面罩,予以誘導處理。 保持氧氣流量在5 L/min。
麻醉維持: 兩組患兒均吸入3%七氟烷 (國藥準字H20080680;規格:120 mL),保障患兒自主呼吸能力,氧氣流量控制在2 L/min。手術前,兩組均靜脈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國藥準字H51020513;規格0.5 mL),劑量為0.10~0.20 mg/kg。 對照組:靜脈注射小劑量舒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42022076;規格:2 mL:0.1 mg),劑量為0.5~1.0 μg/kg。 觀察組:靜脈注射小劑量地佐辛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80329;規格:1 mL:5 mg),劑量為0.15~0.20 mg/kg,兩組患者注射速度均保持在5~7 mL/(kg·h),手術完成后,應立即停止吸入七氟烷,觀察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在確保指標平穩的情況下,將患者面罩取下。
①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患兒蘇醒期間各項臨床指標,包括心率、動脈壓及呼吸頻率。②蘇醒期躁動情況[15]:應用國際通用蘇醒期躁動評分標準(PAED)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能與親近的人進行目光接觸、舉止具有目的性、對外界環境戒備、情緒不安、很難被安慰等,每項評分范圍為1~4 分,滿分20 分,評分越低,說明患者蘇醒期躁動情況越輕。③疼痛情況[16]:在拔管5 min 后評估患兒疼痛情況,評估使用疼痛評分標準(m-CHEOPS)評分,共包括5 個方面,即哭鬧、面部表情、語言、軀體、腿部等。 每項評分范圍1~50 分,滿分50 分,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疼痛情況越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蘇醒期間,觀察組心率為(82.42±8.54)次/min、平均動脈壓為(78.40±3.10)mmHg、 呼吸頻率為(16.85±2.95)次/min,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蘇醒期間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蘇醒期間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呼吸頻率(次/min)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82.42±8.54 92.63±6.42 7.925 0.001 78.40±3.10 97.65±7.52 8.511 0.001 16.85±2.95 19.62±3.05 5.921 0.001
觀察組能與親近的人進行目光接觸評分為(1.12±0.15)分,舉止具有目的性評分為(0.72±0.21)分,對外界環境戒備評分為(1.60±0.23)分,情緒不安評分為(1.01±0.20)分,很難被安慰評分為(1.21±0.51)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蘇醒期PAED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兒蘇醒期PAED 評分對比[(±s),分]
組別能與親近的人進行目光接觸舉止具有目的性對外界環境戒備 情緒不安 很難被安慰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1.12±0.15 2.68±0.36 7.628 0.001 0.72±0.21 1.36±0.28 7.928 0.001 1.60±0.23 2.69±0.39 7.848 0.001 1.01±0.20 3.85±0.18 7.986 0.001 1.21±0.51 3.86±0.67 7.615 0.001
觀察組哭鬧評分為(3.20±0.21)分,面部表情評分為(2.05±0.21)分,語言評分為(2.15±0.38)分,軀干評分為(2.01±0.14)分,腿部評分為(3.01±0.15)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m-CHEOPS 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兒m-CHEOP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哭鬧面部表情語言軀干 腿部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3.20±0.21 5.26±0.28 8.515 0.001 2.05±0.21 4.58±0.39 7.925 0.001 2.15±0.38 4.95±0.40 8.815 0.001 2.01±0.14 4.28±0.26 7.926 0.001 3.01±0.15 4.69±0.21 6.615 0.001
近年來,七氟烷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廣泛化。 七氟烷屬于吸入麻醉藥,呈無色透明狀,具有水果氣味,將其應用在全麻患兒中, 不會對患兒呼吸道產生嚴重刺激,并且該藥物血氣分配系數相對較低,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停藥后,患兒恢復迅速,安全性較高。 但是相關研究表明,即使在手術結束前30 min 停止吸入七氟烷,更換為丙泊酚,仍難以避免術后躁動發生[17]。
近年來,相關研究均已證實了右美托咪定、氯胺酮等藥物在預防、控制七氟烷蘇醒期躁動方面的作用,但是阿片類鎮痛藥物仍被臨床視為蘇醒期躁動控制最有效藥物[18]。 在相關阿片類藥物中,舒芬太尼應用十分常見, 屬于阿片受體激動藥, 可有效降低術后躁動發生率,效果顯著。 有研究認為,在抑制術后躁動方面,舒芬太尼不僅具有鎮痛作用,還具有良好的鎮靜作用。 但是應用舒芬太尼將會加劇呼吸抑制, 存在一定的應用風險。 而地佐辛屬于新型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除具有良好地鎮痛鎮靜效果外,該藥物呼吸抑制作用較小,不會造成過度鎮靜,“封頂效應”顯著[19-21]。 通過將其應用在全麻患者中,可有效降低蘇醒期躁動,提升患者麻醉質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關研究以80 例行全麻手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兒均實行全麻處理,吸入七氟烷,A 組接受地塞米松、舒芬太尼注射液鎮靜鎮痛,B 組接受地佐辛注射液鎮靜鎮痛,對比兩組術后躁動情況,結果表明A 組能與親近的人進行目光接觸評分為(1.02±0.11)分,舉止具有目的性評分為(0.59±0.02)分,對外界環境戒備評分為(1.52±0.11)分,情緒不安評分為(1.00±0.01)分,很難被安慰評分為(1.11±0.36)分,均低于B 組(P<0.05)[22]。 在該研究中,觀察組能與親近的人進行目光接觸評分為(1.12±0.15)分,舉止具有目的性評分為(0.72±0.21)分,對外界環境戒備評分為(1.60±0.23)分,情緒不安評分為(1.01±0.20)分,很難被安慰評分為(1.21±0.51)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針對接受七氟烷麻醉術患兒,借助地佐辛,患兒術后躁動情況顯著減少,麻醉效果明顯[23-24]。 在該文研究中,觀察組心率為(82.42±8.54)次/min、平均動脈壓為(78.40±3.10)mmHg、呼吸頻率為(16.85±2.95)次/min,均優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哭鬧評分為(3.20±0.21)分,面部表情評分為(2.05±0.21)分,語言評分為(2.15±0.38)分,軀干評分為(2.01±0.14)分,腿部評分(3.01±0.15)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在麻醉期過后,患兒多面臨劇烈痛感,而借助地佐辛,鎮痛效果明顯,可有效避免患兒產生手術應激情況,促進患兒心率、呼吸功能改善,降低患兒麻醉不良反應,從而改善患兒機體功能,減低呼吸抑制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