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緘
汕頭市第四人民醫院防治科,廣東汕頭 515021
近年來,雙相情感障礙屬于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疾病,該疾病已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1]。 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抑郁、躁狂及混合發作,該疾病具有反復率高、病程遷延、治療難度大、致殘率高等特征[2]。 一旦患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就會下降, 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目前,有研究指出,社區綜合干預將有助于對該疾病患者的院外康復[3]。 社區綜合干預已不僅限于患者的精神癥狀本身,還從疾病的健康教育、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方面進行康復干預措施,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為患者的康復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4]。 該院將2018 年12月—2019 年12 月診治的80 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患者進行社區綜合干預,進一步探討該干預措施在患者康復中的作用。 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診治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字均分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0 例。 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0~59 歲,平均(33.65±1.71)歲;病程2~6 年,平均(3.96±1.53)年。 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1~58歲,平均(32.93±1.64)歲;病程2~7 年,平均(4.12±1.65)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均對該研究知情并同意,且均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ICD10)診斷標準;②患者的年齡均為16~60 歲;③同意并參加嚴重精神障礙社區管理治療服務。
排除標準:①伴有對該研究有影響的腦器質性、軀體疾病等疾病者;②具有藥物及酒精依賴性患者;③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④無任何文化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管理下開展疾病的干預措施。 統計并分析干預前后患者相關疾病情況。
對照組給予維持藥物治療及常規知識宣教: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衛部門通過指導患者進行維持藥物治療,還通過PPT、網絡視頻、宣傳手冊等方式定期開展專題講座, 促進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及用藥的依從性,使患者能夠正確意識到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及疾病的發病過程、臨床表現、日常防治等相關知識。 1 次/月,1 h/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措施上再給予社區綜合干預:①由社區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量表進行測評。 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干預方案。 ②社區醫護人員指導家屬對患者關于疊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等日常生活技能進行訓練,促進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并進一步融入到家庭生活中。 ③社區醫護人員通過設計告別、會面、家庭溝通、接打電話等生活情境,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社區康復活動中,提升社交技能。 ④社區醫護人員通過分享相關康復經驗, 開展家屬聯誼會及解答患者心中的疑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間相互溝通,達到心理治療目的。 ⑤社區醫護人員多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指導家屬對患者的支持及護理。
①對比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SDSS 評分:依據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5](SDSS)對患者的社會功能進行評定,該量表共含有子女者父母職能、已婚者婚姻職能、工作等10 條項目,每項內容0~2 分,滿分20 分。 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分≥2 分即判定存在功能缺陷,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功能缺陷程度越嚴重。
②對比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對疾病知識知曉率:依據社區自制的關于疾病家庭護理教育、 心理治療必要性、功能鍛煉必要性、服藥注意事項、預防復發、疾病癥狀、病因與誘因的知識調查問卷,對患者疾病進行問答調查,試卷回收率100%。 Cronbach’sα=0.794。
③對比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GQOLI-74 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6](GQOLI-74)評估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問卷共含有74 個條目,包括心理健康、軀體健康、物質生活、社會功能4 個維度,每個條目得分為1~5 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越好。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半年末及1 年末,兩組患者的SDSS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半年末及1 年末SD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S 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S 評分對比[(±s),分]
注:a 為同干預前比較,P<0.05;b 為干預半年末比較,P<0.05
組別干預前干預半年末 干預1 年末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9.11±1.41 9.09±1.27 0.067 0.947(6.31±1.15)a(8.42±0.86)a 9.293<0.001(5.37±0.76)ab(7.74±0.92)ab 12.561<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對疾病家庭護理措施、 心理治療必要性、功能鍛煉必要性、服藥注意事項、預防復發、疾病癥狀、病因與誘因疾病知識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對疾病知曉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對疾病知識知曉率對比[n(%)]

續表2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GQOLI-7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半年末及1 年末,兩組患者的SQOLI-74 評分均提高,觀察組患者干預半年末時心理健康、軀體健康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1 年末時除軀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其他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QOLI-74 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QOLI-74 評分對比[(±s),分]
組別物質生活干預前 干預半年末 干預1 年末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半年末 干預1 年末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30.93±2.76 30.76±3.35 0.248 0.805(35.17±3.68)a 32.18±3.71 3.619 0.001(43.17±5.41)ab(37.23±6.15)ab 4.587<0.001 55.49±5.75 55.28±6.13 0.158 0.875(61.41±6.47)a(58.54±5.82)a 2.086 0.040(69.23±7.15)ab(61.42±6.87)ab 4.982<0.001
雙相情感障礙是指為該疾病患者存在情感認知障礙,是一種精神科常見疾病。 鑒于精神科疾病患者在治療康復上大多采取封閉式管理, 特別是對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以躁狂、抑郁情緒為主,患者的疾病發作與環境因素呈較強的正相關性[7-8]。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大部分并發其他軀體疾病及精神障礙,經治療后,部分患者還存在殘留癥狀。 由于患者長時間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大部分時間會產生抑郁心理,還可能形成自殺、自殘的現象,且特別容易受到社會歧視,使患者形成對疾病保密、自我封閉、消極對待生活的態度,因此在疾病康復上僅通過藥物維持及患者自身努力,效果不理想[9-10]。通過日常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患者的社區綜合能力進行改善主要體現在通過制訂合理的干預措施, 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率及社會功能, 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1]。 該研究主要對患者采取指導維持藥物治療,專題宣教知識講座, 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社交技能訓練,心理治療,家庭護理教育等社區綜合干預,降低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知曉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續表3

續表3
經社區綜合干預取得理想康復效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通過給予患者維持藥物治療及疾病知識宣教,使患者對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12]。 ②患者通過家務活動訓練,能促進其生活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患者的日常自我照顧, 減輕家屬負擔,利于患者的積極情感體驗,從而降低其社會功能缺陷[13]。 ③通過日常情境角色扮演訓練,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表達及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 學會控制情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端正患者的自我行為[14]。 ④通過對患者的心理治療及家庭隨訪, 為患者提供一定的心理及社會支持, 有助于其不良情緒的疏導, 幫助控制不良情緒,減少抑郁、躁狂的發作率,重拾回歸社會的信心與勇氣[15]。
該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經干預半年及1 年后,兩組患者的SDSS 評分均明顯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SD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齊俊茹[16]研究同樣表明社區綜合干預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SDSS 評分低于常規干預,兩研究結論相一致,進一步說明社區綜合干預能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 另外該研究數據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對疾病家庭護理教育、心理治療必要性、功能鍛煉必要性、服藥注意事項、預防復發、疾病癥狀、病因與誘因知識知曉率分別為70.00%、60.00%、65.00%、72.50% 、67.50% 、82.50% 、60.00% 均 高 于 對 照 組 的47.50% 、35.00% 、32.50% 、50.00% 、45.00% 、60.00% 、37.50%(P<0.05);朱文波[17]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對疾病家庭護理措施、心理治療必要性、功能鍛煉必要性、服藥注意事項、預防復發、疾病癥狀、病因與誘因知識知曉率分別為68.00%、47.00%、63.00%、67.00%、61.00%、78.00%、54.00%均高于對照組的49.50%、25.74%、33.66%、50.50%、45.54%、62.38%、30.69%;兩者結果均證實, 社區綜合干預可提高患者疾病的知曉率。 最后,該研究指出,經干預后兩組患者的GQOLI-74評分均提高,觀察組患者干預1 年末時,心理健康、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均高于對照組(P<0.05);鄧良華等[18]關于社區綜合干預后GQOLI-74 評分結果相符,兩研究均表明社區綜合干預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社區綜合干預可明顯降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知曉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意義重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