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問題教學法”在新課改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梳理有益經驗、闡明基本原則、探討實踐策略,提出若干觀點并進一步指出,為適應新課改中學道法教學,運用好“問題教學法”的關鍵在于“吃透教材原義,端正問題導向,科學歸納引導”。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新課改教學;中學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好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基礎在于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中學道法教學要貼近授課對象,進入學生頭腦,必須始終立起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在新版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品質,采取“問題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效率。
“問題教學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促進教學相長的有益教學方法。但是,隨著新課改中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推行與實施,采取“問題教學法”不能沿用老套路、老辦法,也應該結合新教材新特點,關注學生群體心理的新變化,緊跟新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發展。
一、“問題教學法”在中學道法教學實踐中的根本要求
所謂“問題教學法”,其出發點是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想心理變化狀況,基本步驟和程序是“設計問題,導引問題,師生互動,啟發思考,澄清問題,歸納總結”,根本要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落腳點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從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達到對所學知識的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的前提”,那就是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前,要了解或熟悉具體的教材內容,從而能夠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因此,所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問題教學法”實質上是從“學教材→找問題→解決問題”,到“回到教材→驗證問題→正確結論→認知升華”的這樣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
結合對中學道法教學的觀摩與實踐,運用“問題教學法”主要有三大益處。一是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教學法”以“啟發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貫穿教學全程的主線,不僅解決了道法教學中“主動和被動”關系,而且彰顯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導向,能有效激發學習欲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二是糾正思想偏差,樹立正確認知。學生被引導所思考的不同問題,是基于其認識背景、自身經歷或者思考過程的初步判斷,難免會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實施科學引導、合理闡釋、及時“糾偏”,有利于培塑學生正確的認知體系。三是提高課堂效率,促升教學質量。基于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恰恰能引導學生快速融入教學,更加投入、更高效率地發表見解、參與討論,在情感共鳴中逐漸產生對所學內容的自覺認同和深刻理解,從而推動教學質量提升。
二、新課改中學道法教學運用“問題教學法”基本原則
針對新課改中學道法教材的特點,運用“問題教學法”應樹立正確導向,全面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塑。為此,至少應把握好以下三條原則。
一是教學導向要緊貼教材篇目設置,突出教學內容和重點。培養問題意識,是激發學習動力的重要一環,必須結合新道法教材的重點內容和篇目來總體籌劃。新課改中學道法教材,以青春生命在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以及全球關系中的自我發展為線索,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國情方面的知識領域,凝練三年六冊教材共23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新教材在結構體例上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比如在七年級上學期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現傳統文化,比如一些中國古代名人名言、中國歷史上英雄人物以及他們的事跡等,對中學學生的成長起了一定的導向作用。這也體現了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堅定步伐和文化自信。因此,采取“問題教學法”要緊貼新版教材的編寫初衷,形成正確的教學導向。
二是問題設計要貼近學生思想實際,關注社會進步與發展。中學道法教學不單單是學習道德和法治本身,還要引領青少年形成認識事物、看待世界的正確方法,引導他們關注國家和社會進步與發展。比如,講授九年級道法第三單元《少年的擔當》這節課,可以設計“少年為什么要自強?少年強與國家強有什么關系?”等一些啟發性問題,并結合當前我國正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的實際問題來拓展思路。通過問題牽引、加深學生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對“青少年承載著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命運,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三是教學過程要利于學習方式轉變,提高單元學習系統性。舊教材以單篇教學和課時要求為基本單元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少,不利于對知識的掌握及自身能力的提升。但在新教材的《探究與分享》、《拓展空間》板塊中,通過一系列的開放式提問、討論和留白來“穿針引線”,使學生帶著問題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自主拓展閱讀量、查閱資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運用“問題教學法”要善于結合教學單元的設計初衷和教學目標,注重教學過程的承接性、系統性。這就要求教師形成“問題群”意識,促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任務群”,從而在主客體互動中提高單元學習整體水平。
三、新課改中學道法教學運用“問題教學法”實踐策略
“問題教學法”的運用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新課改教材已經吸取和克服了以往舊教材在單元教學中的弊端,更加注重鮮明的思想導向,也凸顯了素質能力的提升,適應了個性培養的要求。因此,在道法教學實踐中,采用“問題教學法”應注意把握以下策略。
一要吃透新版教材原義,樹立正確問題導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課更是近水樓臺。因此,樹立問題導向的底線是明確的,那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中學道法教學,教師首先要精通新版必修教材,采取“問題教學法”時必須注意問題的提出與凝練,要堅持尊重教材、正確引導、促進學生“德智雙增”。以《凝聚價值追求》這節課為例,在教材中的“探索和分享”中有“請將你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如成語、名言、人物典故等) 填入下圖”,可以提出諸如“你對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兩彈元勛勤勞勇敢的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等等問題,從而強化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的社會主義教育。
二要教會解決問題方法,聚焦學習能力提升。“問題教學法”的對象是學生,教師是引導問題從產生到被解決這個過程中的“導演”,使學生學會提問、對比、反思,最終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這是運用問題式教學的基本目的。其關鍵著眼點和落腳點,就是促使學生由對知識的理解轉為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在老師的“點撥”之中實現由掌握道法知識向實踐運用能力的逐步轉變。比如,對于新版道法教材中,以《參與民主生活》這節課為例,在講解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時很多學生對選舉、決策缺乏必要的認識,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這些內容。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到所在地區了解民主決策、民主選舉的過程,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如“在選舉和聽證中民主是如何體現的? 政府、企業和公民在選舉、決策等過程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從而增加學生民主認識,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的認知能力。
三要啟發心智探索創新,關注學生個性培養。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采取問題式啟發教學,是為了更好地融入學生,引起學生思考;是為了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因材施教;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與理解,從而更好地塑造個性、完善自我。需要強調的是,如何做到問題教學“環環相扣”“引人入勝”,這不但是教學技術、更是教學藝術的范疇。“問題教學法”要促進個性培養,還可以大膽創新,即探索實施“問題翻轉教學法”,即由不同特點的學生來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教師在引導學生的問題沖突和思想碰撞中,分析優劣利弊,凝聚共識。另外,運用好“問題教學法”,要遵循學生思維成長的規律,采取啟發式、交鋒式、反思式的思想交流,挖掘不同學生的個性創造力。比如,講解《夢想與現實》時,可以提出“你的夢想是什么?夢想的意義是什么?夢想與現實的關系是怎樣的?怎樣做能夠實現夢想?”不但能引發各自興趣點,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綜上所述,“問題教學法”并不是一種死板的教學模式,而是結合具體的教學材料、貼近具體的教學對象,兼顧科學性和靈活性而實施的一種動態發展的教學手段,總體上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方法。中學道法教師在新版教材的講授中靈活運用“問題教學法”,實現預期良好的授課效果,絕非一日之功。其運用之法的核心要義在于吃透教材、注重正確導向、把握問題原則、實施精準策略,實現中學道法教學目的性和規律性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2]李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
[3]陳孝恩.問題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62):121-123.
作者簡介:張天愛(1999.8-),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吉林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思政)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