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國
摘要:“洋為中用”一直是中國比較教育學發展的核心思想,在對外國教育事實、思想和經驗的借鑒中我國的比較教育學家們逐漸找到了正確的思想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比較教育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同時也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論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新一代的比較教育研究者已經具有了使用馬克思哲學作為指導,從歷史唯物辯證主義的角度思考教育,把教育實踐作為研究導向,利用矛盾的方法分析教育問題的自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的,其對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事物發展客觀規律與人主觀能動性等關系的認識是新時期比較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型教育現代化的國家[1],在借鑒外國教育經驗的過程中迫切需要理論層面的指導。經過一代比較教育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國比較教育學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2]。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深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也隨之進步,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被廣泛地應用到社會科學地各個門類。其實踐的唯物主義觀點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有價值的視角[3]。比較教育學是一門研究當代教育發展變革的學科,尤其重視各國教育實踐,通過對他國教育實踐的分析、比較為我國的教育發展添磚加瓦。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誕生后給社會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其對比較教育學的研究有以下的要求:
1、堅持客觀的觀點是進行比較教育研究的首要立場[4]。這里的客觀有兩個含義:一是把教育現象看作是客觀的,依托于客觀社會存在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將教育現象看作是社會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社會物質存在基礎上的一個社會子系統。比較教育研究的教育現象首先是客觀的,不是任人擺布的主觀意識現象[6];其次教育現象是存在于別國的客觀社會生活現象之中的,只有把握其客觀性才能發現教育同其他社會系統的聯系。二是研究者應該秉持客觀的觀點去觀察、研究教育現象。辯證唯物主義要求研究者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認識真實的世界,一切的研究應該基于世界各國客觀的教育事實,通過客觀的描述、分析獲得固有的規律性認識。研究者可以從事實資料的收集、資料的分析、結論的論證三個方面來保證研究的客觀性[5]。辯證唯物主義流派認為主觀和客觀統一是獲得真實教育規律的首要條件,而堅持客觀的觀點則是進行研究的基礎。
2、比較教育研究應該堅持整體的、聯系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者肯定世界的聯系性,他們認為物質之間存在客觀的實質的聯系,教育作為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與政治、經濟等其他社會現象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同時它們又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在進行比較教育研究時,應該從整體的、聯系的觀點出發,去考察、分析教育同其他社會現象間的穩定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7]。整體的觀點要求研究者在考察、分析教育現象時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整體社會作為理解教育現象的基礎。同時把教育現象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在進行教育改革時應從整體的角度去評價教育改革的舉措,以達到整體最優化目的。從聯系的觀點出發,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在比較教育研究中,應該在理解一國教育同其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之間聯系的基礎上去分析、比較各國教育發展的規律。
3、比較教育研究應該堅持發展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的不斷發展、變化是永恒不變的,是量變與質變得統一。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而且這種變化不是簡單的線性的變化,而是在量變與質變交替中,螺旋上升的過程。在比較教育研究中不僅應注重對現狀的橫向比較,縱向的比較也應當放到顯要位置;要通過對教育現象質性和量化的考察基礎上發展其理論和實踐。
4、比較教育研究應該堅持實踐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在進行比較教育研究時要堅持理論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他們提倡通過親身實踐來考察教育,重視一手資料的收集,所得結論也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以驗證其正確性。比較教育研究不是簡單地將外國經驗不加改造地用于本國的教育改革,而是在吸收其合理內核的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實際,在實踐中對理論或經驗加以改造,形成本土化的實踐。
5、比較教育研究應該堅持歷史和邏輯的統一。辯證唯物者認為形成一國教育現狀的原因深植于一國的歷史文化之中,教育除了受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制約外也尤其自身的傳承性。想要深入理解教育現狀,首先也是必要的就是走入其歷史,在歷史的邏輯中去尋找教育發展的規律。
二、社會科學方法的應用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推廣已在比較教育學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形成了一些較為明顯得特質。
1、哲學上的自覺應用
辯證唯物主義學派的學者們在進行研究之前已經形成了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體系,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自覺地從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他們相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認識、改造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教育科學研究應該采用和堅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例如,在王承緒先生的《比較教育》一書中堅持客觀的原則,真實地向我們展現了各國教育的現狀與歷史;顧明遠先生的《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中自覺運用系統、聯系的觀點去分析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問題。
哲學或者世界觀是研究者在進行研究的基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觀已然成為新一代中國比較教育學者堅持和信奉的世界觀[8],而這一世界觀也提供給學者們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石。他們本著事實就是的態度去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也利用唯物辯證法去論證自己的結論,從教育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聯系中尋找規律,推動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
2、基于矛盾觀的分析方法
矛盾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中的核心觀點,事物的發展總是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教育的發展也是在解決、克服矛盾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唯物辯證主義比較教育學者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在認識教育同其他社會子系統的矛盾運行規律基礎上,分析教育同政治、經濟等社會子系統的聯系。在進行比較教育研究的實踐中,唯物辯證者們借助矛盾分析法對教育發展的背景、原因進行分析去驗證教育與其他社會子系統的聯系;也對教育系統內部的矛盾分析把握教育系統內部住諸因素間的聯系;通過對矛盾一般性與特殊性的把握去指導本國教育對各國教育實踐的借鑒、改革之間的沖突。
3、從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的角度看教育
事物的發展是在量變與質變交替中進行的,對各國教育的把握,辯證唯物者認為應從發展的角度出發。首先,在比較教育研究中要考察教育的量變。美國xMOOC的發展就首先經歷過一個量變的過程,通過對量變過程的考察對美國xMOOC產生本質的認識。[8]其次,考察教育現象的質變去把握事實發展的原因,對本國教育的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為了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科技創新型、文理融合型人才,韓國公布了2022年大學考試招生制度改革[9],凌磊通過考察改革的原因、措施對我國的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議。辯證唯物主義比較教育學者通過對教育發展的把握,考察教育活動中的規律,對本國教育發展提出合規律的建議,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者進行比較教育研究的初衷之一。
4、把實踐作為比較教育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
實踐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出發點,也是人類認識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辯證唯物主義者從別國教育實踐中認識、把握、分析教育現象,把握教育活動中的內在規律,在結合本國實際的基礎上,將對教育的規律性認識運用到本國的教育實踐中。他們把為中國教育實踐服務作為比較教育的學科任務[10],認為實踐是檢驗教育規律的唯一途徑,也是進行比較教育研究的歸宿。王東方和趙曉軍從我國本科教育“導生制”的實踐出發,以美國優秀實踐案例為基礎,通過政策文本分析和訪談,對美國導生制進行分析指導我國本科教育導生制的發展。[11]
21世紀已經過去了20年,中國的教育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已展示出重回巔峰的態勢。改革開放歷經40多年,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雙一流建設和高考制度的改革為中國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比較教育學搭建了展示的舞臺。經濟繁榮發展的背后是儲存并醞釀在教育中向高一發展階段攀升的躍進潛力,是數以萬計高質量勞動者的辛勤付出,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廣大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也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和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馮增俊.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1998.
[2]生兆欣. 比較教育方法論——中國學者倡導的觀點[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 64-68.
[3]王承緒. 從國外比較教育學科的發展現狀看我國比較教育學中的若干問題[J].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4): 75.
[4]王承緒,顧明遠. 比較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1-25.
[5]楊漢清. 比較教育學[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3-18.
[6]成有信. 比較教育教程[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5-16.
[7]王承緒,顧明遠. 比較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3.
[8]許濤. 試析聯通主義慕課的理論與實踐[J]. 比較教育研究, 2016, 38(10): 71-78.
[9]凌磊. 韓國2022年大學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評析[J]. 比較教育研究, 2019, 41(5): 36-41.
[10]王東芳,趙嘵軍. 一流本科教育的導師制——基于美國文理學院案例分析[J]. 比較教育研究, 2019, 41(9): 67-73.
[11]侯懷銀,李旭. 20世紀比較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本土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2): 53-60.
該文為河北省教育廳在讀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資助項目“以法律推動安全和支持性中小學建設:美國的經驗啟示”(HBU2021ss0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