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彬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層次教學法的有效應用,應該將學生的認知水平考慮在內,例如對乒乓球是否感興趣,個人的體質情況等,綜合考慮每位學生的認知優勢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當下,教師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考慮到大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短期內提高學生對乒乓球的興趣,著重體現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性和開放性特征,實現師生的高效互動。
層次教學法的有效應用,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調查,進行細致分析,而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制定合理的差異化教學方案,及時優化教學內容,對教師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所以,教師在實際應用的時候,提前做好調查工作,分析學生的內在需求,明確層次目標,進一步優化乒乓球教學內容。如若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應該及時和學生進行深度溝通,總結教學經驗,最終讓乒乓球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有明顯提升。
結合層次教學法的應用情況,將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科學分組,主動學習乒乓球的運用技能,這對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言,是一種創新,一定程度上優化高校教育模式下存在的不足,既能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又能方便教師快速掌握每位學生的基本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輔導。不僅如此,基于學生的層面看待問題,層次教學法的科學應用,則是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缺點,以此來發展他們的專業技能。
學生才是乒乓球教學的主體,需要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對應的教學方案、計劃,實現知識的積累和應用,讓學生掌握乒乓球技能的時候,也能發展學生的個人品格。為此,教師應該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實現知識的有效傳播;另一方面,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基于學生的認知差異,開始因材施教。隨著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代表著層次教學法的應用效果逐漸形成,基于主體性原則,著重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大學生在學習乒乓球的時候,教師通過適當激勵,往往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強烈的滿足感。分層教學法則是基于學生的心理、身體素質,以及對乒乓球的認知能力實行科學的層次劃分,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激勵,并根據對應的教學效果,采取不同的獎勵方式,確保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都能獲得更為深層次的發展。例如,對身體基礎好,但是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的學生而言,需要嚴格要求;對于身體素質差,但是心理素質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更多鼓勵,讓他們有學習的自信心,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達到激勵教學的目標。
層次教學法需要兼顧學生對乒乓球的掌握程度,實際應用情況等,而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需要提前進行測評,初步把握學生的認知情況,便于分組。同時,隨著課程活動的不斷推進,為優化整體的教學效果,應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化培養,基于全面發展的原則,著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專業能力和應用水平,將終身體育理念貫徹落實到實處,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
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乒乓球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需求,結合他們現有的身體情況實行靜態分層。只有全方位了解各個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才能合理分層,將學生分配在最合適的層次內,并隨著課程變化進行適當調整。例如在正手發球、接發球等單項技術教學中,首先是由教師進行統一講解,讓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帶著基礎能力一般的學生獨立練習,教師選擇在恰當時機加以輔導和提示。而對于完全沒有任何乒乓球基礎的學生,需要教師進行一對一教育,從基礎動作開始分析,確保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能夠掌握單項技術。這一階段的層次教學,不用直接在課上呈現出來,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隱性因素直接滲透到教學活動中。
基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教師對乒乓球的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化分析。首先,教師在乒乓球教學中將具體的知識點分為多個部分,如知識講解、能力訓練和專業鞏固,按照1:3:5的比例進行時間分配。例如在正手攻球訓練中,教師將重點知識放在站姿、手臂姿態等基礎知識的講解中,接著讓學生試著練習,教師在旁邊指導,并將學生在訓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給出一些合適的建議和指導。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訓練活動,每組成員盡量控制在6-8人,1-2人為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比較高的學生;3-4人為身體素質強,學習積極性高,但是專業技能薄弱的學生;1-2人則是對乒乓球完全不感興趣的學生?;谫Y源共享的原則,將不同程度的學生分配到對應的小組,確保學生在訓練中相互學習,及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在小組討論中解決問題,共同發展。
高校乒乓球層次教學法的實施,教師秉承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的知識點延伸到比較復雜的專業訓練,充分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的認知需求,劃分為不同等級,避免在學生群體中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為實現動態分層,則是根據學生的訓練情況,以及比賽名次來進行人員上的調整,將技術水平相近,在同一檔次中的學生分為一個層次,便于管理和訓練,開始區別練習,盡量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具體做法為,每個學期后的前兩次授課活動中,將學生隨機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中有6-8名學生,人數相等,接著開始進行多循環比賽,得出冠軍,依次排名。教師將這些小組中相同名次的學生安排在同個教學區域,或者是將技術水平相近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構建專業的訓練小組。隨后,每隔3-5次授課則能再次安排單循環比賽,前兩名升級,后兩名降級,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前兩次的小組比賽中,讓排名靠后的學生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此外,教師也可以采用第一名升級,最后一名降級的形式,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教學后期,在人員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實行升降機模式。通過多次的層次調整,能夠更為客觀、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專業水平,以及在全班的排名情況,便于教師在課上進行布置動態的訓練內容。
學生對乒乓球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如若是采用統一標準,會導致部分學生難以達到既定的教學要求。而層次法的有效應用,根據教學內容對目標進行分層,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制定比較高的學習目標,提升他們的運動素養和專業水平。而運動技能一般的學生,則是設置更為合適的訓練內容,在實踐訓練中獲得進一步提升和發展。例如在單項技術正手攻球訓練中,依照學生現階段的訓練情況,將步法訓練滲透其中,整個臺面向著左右喂球,增加訓練的難度性。這種綜合性的訓練模式,可以讓水平比較高的學生指點和糾正一些基礎不牢固的學生,體現層次教學法的優勢,也能彰顯乒乓球教學的趣味性特點。
此外,教師在層次教學法中滲透任務,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任務教學法的滲透,則是鼓勵體育基礎好的學生參與,強化整體的學習體驗效果,主要是一些基礎的訓練項目,難以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這部分學生往往更為喜歡難度系數高的任務。基于這種情況,教師要進一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
大學生的發展本身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論是層次目標的設定,或者是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教師要優化訓練過程,幫助學生找準自我定位,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內容進行綜合評價,如表1所示,合理安排對應的訓練內容,為各個板塊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中有一些比較復雜的知識點,還需要教師多安排訓練的時間,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準確掌握。再者,評價標準的制定,需要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后完成,著重強調評價的多樣化,在整個班級內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

表1
乒乓球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為我國挖掘更多專業且優秀的乒乓球人才,基于現階段教學形式單一的情況,學生無法感受到這項運動的樂趣。為此,教師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層次教學法,實現師生的有效溝通,又能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提高對乒乓球的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基于學生的動態情況進行科學分層,在差異中尋找共性特點,主動為學生分配合適的訓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