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綺琳
【教材內容簡介】
北師大版《乘法分配律》一課的內容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算律》中的第6課《乘法分配律》,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是對規律的探索與驗證,第二課時是乘法分配律的簡算教學,本文介紹的是第一課時。教材包含三個部分:情境創設、概念呈現以及解釋規律。第一部分:情境創設,出示了裝修師傅貼廚房瓷磚的情境圖,已經鋪好的瓷磚可以分為兩種角度觀察。這部分包括兩個問題:1.貼了多少塊瓷磚?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呈現了四個不同的綜合算式,分成兩組算式。2.觀察上面兩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第二部分:概念呈現,提出問題:用a、b、c代表三個數,你能寫出上面發現的規律嗎?出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數字和字母表示。第三部分:解釋規律,要求學生結合4×9+6×9這個算式說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出示了點子圖與乘法的意義兩種方法解釋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全課設計說明】
通過教材分析,北師大版《乘法分配律》一課有如下特點:1.以瓷磚(方格)引入,有利于學生在圖形直觀中建構規律模型;2.新課引入、探究規律、解釋規律一共提出四個問題,積累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經驗,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規律;3.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解釋規律的正確性,降低學習乘法分配律的難度,更好地理解規律。
基于以上思考,本課教學設計將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結合情境方格圖,借助圖形表征(面積模型),由易到難,建構規律模型;2.補充概念呈現的文字描述,幫助學生梳理規律在腦海中的記憶與提取;3.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凸顯乘法意義表征,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解釋規律的正確性,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意義。
【教學目標】
1.通過“鋪瓷磚”情境,經歷探索、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嘗試用文字表述乘法分配律,會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培養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2.通過觀察、對比、分析、猜想、驗證等活動,積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
3.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借助生活例子、乘法意義與圖形直觀建立規律模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探索發現乘法分配律,借助乘法意義與圖形直觀建立規律模型。
【教學難點】
歸納乘法分配律并理解其意義,拓展規律。
【教學準備】
課件、情境圖掛件、練習紙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探規律
1.上課開始,教師出示下面問題:
淘氣家在裝修,工人師傅已經鋪好了一部分,(教師在黑板上貼情境主題圖)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要求學生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如果已經用一種方法解決了問題,再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3.全班交流。
要求學生匯報:(1)列出的算式與結果;(2)算式中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預設方法1:白藍兩色的瓷磚一起算,(3+5)×10=80(塊)。先求出白色與藍色瓷磚有3+5行,每行10塊,所以是(3+5)×10=80(塊)。
預設方法2:先分別求出每種顏色的瓷磚,再相加,3×10+5×10=80(塊)。白色瓷磚為3×10塊,藍色瓷磚為5×10塊,然后把它們加起來就是總數。
預設方法3:兩面墻的瓷磚一起計算,(4+6)×8=80(塊)。先求出一行瓷磚有4+6塊,有8行,所以是(4+6)×8=80(塊)。
預設方法4:先分別求出每一面墻的瓷磚,再相加,4×8+6×8=80(塊)。左面墻為4×8塊,前面墻為6×8塊,然后把它們加起來就是總數。
4.讓學生觀察這四個算式,提出討論的問題:哪兩個算式聯系緊密?理由是什么?是否可以用等號連接?
預設:(3+5)×10=80與3×10+5×10=80聯系緊密,都有3、5、10這三個數。(4+6)×8=80與4×8+6×8=80聯系緊密,都有4、6、8這三個數。
5.為什么(3+5)×10=3×10+5×10,(4+6)×8=4×8+6×8?
預設理由1:因為左右兩邊計算出來的結果都等于80,所以相等。
預設理由2:教師引導學生從乘法的意義去理解:
(1)因為左邊是3+5個10的和,也就是8個10的和,右邊是3個10的和與5個10的和相加,也就是8個10的和,所以(3+5)×10=3×10+5×10。
(2)因為左邊是4+6個8的和,也就是10個8的和,右邊是4個8的和與6個8的和相加,也就是10個8的和,所以(4+6)×8=4×8+6×8。
【設計意圖:北師大版“鋪瓷磚”是數形結合的生活場景圖,學生結合瓷磚方格說式子的意義,數形結合幫助學生觀察發現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學生通過找有聯系的兩個算式,感受等值變形的特點,初步發現規律。教學時借助乘法意義,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
二、想象列舉,概括規律
如果工人師傅繼續鋪瓷磚,類似這樣的等式還有嗎?你能列舉出來嗎?
1.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練習一》。

2.全班交流。
挑選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匯報,要求學生匯報:(1)結合填空與所畫的圖,說說等式左邊與右邊表示的意義;(2)觀察三組等式發現的規律。
預設:(1)等式左邊先算加法再算乘法,等式右邊先算乘法再算加法;(2)等式左右兩邊都用到三個數;(3)等式左邊有括號,右邊沒有;(4)等式左邊只有兩步計算,右邊有三步計算。
3.教師適時幫助學生歸納、概括規律:可以怎樣概括等式左邊的特點?右邊呢?
教師小結: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就是乘法分配律。
4.教師利用板書上的等式解析分別相乘的意思,并用箭頭符號表示,完成板書。

5.同桌交流: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6.文字和字母表示這個規律,哪種更簡潔?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為什么左右兩邊會相等?
預設:(a+b)個c等于a個c加上b個c,所以(a+b)×c=a×c+b×c。
【設計意圖:在繼續鋪瓷磚中想象列舉類似的等式,豐富學生建模的過程,形成模型的表象。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強化乘法意義表征與面積模型建構,探索發現規律,積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能力。用語言描述模型的特征,能加深學生對模型結構的理解,對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非常重要。引導學生比較字母式與文字表達二者之間的優劣,讓學生體會字母模型的優越性。】
三、面積模型,拓展規律
1.用面積圖形表示(a+b)×c=a×c+b×c。
教師用課件演示,先求大長方形的長是(a+b),(a+b)×c是大長方形的面積,左邊長方形的面積等于a×c,右邊長方形面積等于b×c,左邊長方形面積加右邊長方形面積等于a×c+b×c,所以(a+b)×c=a×c+b×c。

2.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對兩個數的和的分配律,乘法對三個數的和有分配律嗎?乘法對四個數的和、五個數的和呢?
用面積圖形表示(a+b+c)×d=a×d+b×d+c×d

【設計意圖:從方格子模型自然演變到面積模型,充分利用面積模型的直觀對乘法分配律進行拓展,學生容易接受。拓展規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鞏固練習,應用規律
練習1:當“醫生”判斷正誤。
(1)30×(6+4)=30×6+4()。
(2)(26+5)×7=26×5+26×7()。
(3)63×63+37×63=(63+37)×63()。
練習2:結合圖與同伴說說等式3×6+4×3=(6+4)×3為什么成立。

練習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請用字母表示。
師: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釋一下乘法分配律的意思嗎?
【設計意圖:練習1辨識乘法分配律,進一步強化乘法分配律。練習2是北師大版教材的一道配套練習題,數形結合突出合并算必須要符合:只有相同的邊相拼,才可以“合并求”小正方形的總數。練習3是根據教材解釋規律部分改編而來的,在前面部分學生已經用面積模型和乘法意義解釋規律了,用故事情境表征的方式,幫助學生將乘法分配律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問題,提取乘法分配律在北師大版二、三年級教材的滲透內容。】
五、小結提升,提煉思想方法
1.回顧方法。
師:想一想,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運算律?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幫助理解它并驗證它的成立?
根據學生發言教師引導得到板書:方法:乘法意義、面積圖形、舉生活例子。數學思想:歸納、聯系、數形結合。
2.大膽猜想。
師:我們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對加法的分配,你覺得乘法對減法有分配律嗎?對于分配律你還有什么大膽的猜想嗎?你打算怎么驗證你的猜想呢?
預設:學生猜想除法對加法是否有分配律,乘法對兩個數的和再減一個數的差是否有分配。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學習幫助學生提煉數學學習思想方法,打通乘法分配律多元表征的融會貫通,猜想激發學生對運算律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