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波 滿文心 朱磊 楊逍 胡亞萍

摘? 要:目的? 探討神經根型頸椎病應用小針刀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第二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就診順序編號隨機分為藥物治療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小針刀治療組(采用小針刀配合手法治療),每組50例。比較兩組不同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及視覺模擬量表(VAS)、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分。結果? 治療后,小針刀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治療組,VAS評分和NDI評分均低于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小針刀治療,可以使患者的神經根壓迫癥狀得到明顯改善,VAS、NDI評分得以下降,療效確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小針刀;臨床療效;VAS;NDI
中圖分類號:R2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1-0033-03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種類型,主要由于單側或雙側神經根受壓或受刺激,引起相應神經根支配區域感覺障礙、運動障礙以及反射障礙,表現為單側、雙側頸肩部疼痛,手臂、手指麻木以及肢體活動乏力等癥狀[1]。臨床治療方式有多種,小針刀屬于我國傳統中醫外科治療方法,小針刀配合手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能進一步重塑頸椎解剖結構的平衡,有效促進患者頸椎功能的恢復[2]。本研究旨在探討小針刀結合手法與藥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第二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就診順序編號隨機分為藥物治療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小針刀治療組(采用小針刀配合手法治療),每組50例。藥物治療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5.13±4.53)歲。小針刀治療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5.53±4.7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存在麻木、疼痛等主要臨床癥狀,與神經根支配范圍相符;②椎間孔擠壓(Jackson)試驗或臂叢神經牽拉(Eaton)試驗呈陽性;③臨床檢査定位與影像學定位一致。
排除標準:①有出血傾向,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損害者;②合并頸椎腫瘤、結核、骨折、頸椎滑脫者;③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高齡等;④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疾病者[3]。
1.3? 方法
藥物治療組患者采取藥物治療方式,給予止痛藥物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生產企業: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04)口服治療,1次/d,100 mg/次,連續治療15 d。
小針刀治療組患者實施小針刀配合手法治療,采用漢章針刀(生產企業:江蘇華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1.0×50/0.8×50/0.6×50等),首先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同時暴露后頸部,操作醫師經觸診選擇進針位置,以患者觸診時感覺酸脹或疼痛處為進針點,操作醫師通過觸診得知此處存在硬結或條索狀反應物質,選取3~4個進針點后予以標記。將小針刀垂直刺入進針點,對耐受性差的患者加用2%鹽酸利多卡因200 mg局部麻醉(生產企業:河北九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372),接近或到達骨面后稍微向后1~2 mm處提取,再采用小針刀進行縱向3~4下剝離,橫向3~4下切割后出針。配合中醫手法:小針刀治療完成之后主動詢問患者,如無異常情況發生,則采用2點1面手法有效糾正偏歪棘突情況,對患者頸椎行徒手牽引2 min,然后按壓抬肩穴與水溝穴8 s,再由輕至重按摩風池穴2~6下,以常規推拿手法對頸部與患肢部位予以推拿放松。每7 d治療1次,連續治療15 d。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后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分。
①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四級:治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癥狀改善良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癥狀有所改善,在逐漸恢復)、無效(患者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采用VAS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取10 cm長標尺一個,標尺0 cm處為0分,表示無痛;10 cm處為10分,表示劇痛。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不影響睡眠;4~6分表示中度疼痛,輕度影響睡眠;7~10分表示重度疼痛,疼痛難忍,導致不能睡眠或從睡眠中痛醒。
③采用NDI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DI評分,主要從疼痛強度、生活情況、提物、閱讀、頭疼、集中注意力、工作、駕駛、睡眠和娛樂共10個方面評估患者頸部疼痛傷殘程度,每項5分,總分50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頸椎殘障程度越嚴重。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藥物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小針刀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NDI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 VAS 評分、NDI 評分均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藥物治療組患者的VAS評分、NDI評分均高于小針刀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電腦、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的普及以及人們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和加快,大家用于運動的時間越來越少,造成頸椎病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4]。臨床上對于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手術創傷較大,且術后容易引起頸椎畸形,因此很多患者有所顧忌。頸椎牽引等保守治療方式雖然安全性較高,但是短期內效果不太突出且容易復發。因此有學者開始嘗試用中醫學的方法治療頸椎病。
小針刀既能剝離和松解頸椎周圍肌肉粘連及瘢痕,又能切割頸部關節突韌帶、關節囊,從而解除患者神經根受壓迫狀態,達到緩解患者癥狀,延緩頸椎間盤退變的目的。采用小針刀治療,操作者須深諳人體解剖學知識,確保操作的精準,選穴精確,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進針要迅速,以減輕進針給患者帶來的痛楚,在進行深部剝離操作時手法宜輕,以防危害周圍鄰近組織,術后配合穴位按摩及推拿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術后出血粘連,達到較理想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小針刀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藥物治療的治療總有效率74.00%,且小針刀治療組的VAS評分和NDI評分也優于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為一種有效可行的治療方式。在王鵬等[5]的研究中,分別將86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行針刺治療,試驗組患者行小針刀治療,治療兩個療程后,試驗組患者的VAS、NDI、癥狀體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說明了小針刀的優勢。
綜上所述,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有效率高,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如杏,潘文謙,邱福山,等.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0,11(2):99-103
[2]屈亞云,李俊娟.臂叢阻滯結合小針刀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效果評估[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2):23-24.
[3]鐘永泉,楊玉敏,陳少東.小針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20,36(11):76-78.
[4]李繼杰,張君.按摩聯合小針刀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關節疼痛指數及頸椎功能影響[J].社區醫學雜志,2020,18(4):289-292.
[5]王鵬,霍麗.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7):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