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艷,梁 東,馬躍洲,王 進,夏 惠,林立金,呂秀蘭*
(1.四川農業大學果蔬研究所,成都 611130;2.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成都 611130;3.成都市科學技術推廣中心,成都 610031)
葡萄是栽培最早、分布最廣的四大水果之一,不僅富含葡萄糖、有機酸、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還具有益氣血、補肝腎、生津、開胃、抗癌等功效[1],因此深受種植者和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四川省葡萄栽培面積迅速增加,截至2019年,葡萄面積已達3.55萬hm2,占全國葡萄面積的4.9%。葡萄產量約為40.7t,占總產量的2.9%。目前四川80%面積的葡萄為設施栽培和限產栽培,四川鮮食葡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西昌周邊地區,高山釀酒葡萄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以小金、得榮、丹巴等為代表的高原藏區以及攀西地區[2]。
四川屬于高溫高濕寡日照地區,除西昌、攀枝花等地外,大部分地區不是葡萄的適宜生態區。在葡萄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問題成為了制約葡萄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防治葡萄主要病蟲害時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理念為指導思想[3],盡量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少用化學防治的綜合防治策略,以有效提升四川葡萄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實現葡萄綠色生產,產業健康發展[4]。
通過調查發現,四川葡萄發生的病害以真菌性病害為主,主要病害為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霜霉病和炭疽病。蟲害主要有綠盲蝽、斜紋夜蛾、透翅蛾、煙薊馬、天牛、斑衣蠟蟬(具體見表1),此外還有鳥害,其中以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綠盲蝽、斜紋夜蛾和鳥害等發生危害最為普遍和嚴重,已嚴重影響葡萄的穩產高產。

表1 四川葡萄常見病蟲害種類
四川地區現有栽培模式為“天膜+地膜”雙膜覆蓋、僅天膜覆蓋、僅地膜覆蓋和露地栽培。為了探究不同栽培模式下病害的發生情況,分別選擇在葡萄花序分離期、封穗期和成熟期對主要病害進行調查(見表2),結果表明葡萄主要病害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和黑痘病在4種栽培模式下病級和病情指數除白粉病外變化趨勢均為:天膜+地膜<僅天膜<僅地膜<露地,覆膜后形成干燥環境有利白粉病發生。生產上應在花穗分離期和封穗期加大白粉病的預防,由于覆膜藥液和保果劑不被沖涮,用藥次數和生長調節劑用量顯著減少,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節本增效。

表2 葡萄病害病級與病情指數
白粉病是由葡萄鉤絲殼菌引起的一種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通常在病組織內或芽鱗間越冬,也可以隨病體和殘體越冬,次年產生孢子,孢子一般是通過風力傳播,直接侵染為害[5]。調查發現白粉病的發病時間通常為5~9月,發病高峰期一般為6~7月。白粉病主要為害葡萄的葉、枝及果實等部位,幼嫩組織受害最為嚴重,發病后受害部位產生一層白粉狀物。葉片受害時早期產生白色粉斑或灰白色粉斑,后期白粉布滿全葉。幼果粒受害早期表面產生白色粉斑或黑棕色星芒線,幼嫩尖端及穗軸受害,表面多產生黑褐色霉斑、網紋或白粉。
葡萄灰霉病是四川省葡萄栽培中的第一大病害,俗稱“爛花穗”,也叫葡萄灰腐病。病菌多通過傷口、幼嫩組織、腐組織侵染,引起葡萄花蕾、果實和枝條的腐爛。在四川高溫、高濕、日照少的地區,通常在葡萄花期、幼果期、轉色期至成熟期往往容易發生灰霉病?;移咸焰呔且l灰霉病的病原菌,它通常在枯枝殘葉中越冬,分生孢子通過傷口、氣孔等部位入侵寄主,實現首次侵染?;颐共≈饕獮楹ㄐ?、幼果和果實,為害花序和果實時,受害部位表面產生淡褐色水浸狀損傷;為害漿果時果實表面產生褐色凹陷病斑,果實上長出灰色霉層、黑色菌核或灰色菌絲。
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單軸霉引起的一種低等真菌性病害,是嚴重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病菌通常以游動孢子的形式通過風雨傳播到葡萄葉片上,通過葉片氣孔侵入葡萄組織,從而產生孢子囊,孢子囊再借助風雨進行傳播。調查發現在露天栽培和避雨栽培條件下,高溫高濕的環境是引發霜霉病的重要因素。霜霉病主要為害葡萄所有的綠色幼嫩組織,如葉片、新梢、幼果等幼嫩組織,發病后的主要癥狀特點是在病部表面產生白色霜霉狀物,葉片發病后期會產生邊緣不明顯的黃綠色病斑。
炭疽病是由膠孢炭疽菌引起的一種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一年生枝蔓表皮組織及病僵果上越冬,次年產生大量病菌孢子,再借助風雨傳播,直接侵害或從皮孔、傷口侵染為害。多雨潮濕的生長環境導致葡萄炭疽病嚴重發生,果園通風不良,架式過低、枝蔓過密以及排水不良等因素都可引起炭疽病的發生。炭疽病主要為害葡萄果粒,著色或近成熟的果實受害嚴重,炭疽病產生時通常先在果實表面產生很小的褐色圓形斑點,然后逐漸擴大形成黑褐色圓形凹陷病斑,病斑表面產生呈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小黑點上溢出粉紅色黏液。
葡萄黑痘病又稱葡萄瘡痂病,為害部位產生“鳥眼”狀病斑,又被稱為“鳥眼病”。黑痘病是由葡萄痂囊腔菌引起的一種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果、病葉、病枝蔓等病殘體上越冬,次年病菌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直接侵染進行為害。葡萄黑痘病通常在春季及夏季初期較易發生,高溫高濕的環境中黑痘病較易產生,黑痘病主要為害綠色幼嫩部分,如果實、果梗、葉柄、葉片、新梢等。幼葉受害后葉片上初期產生紅褐色小斑點,外有黃色暈圈,擴大后病斑多為圓形,中部灰白色、稍凹陷,邊緣暗紫色至紫褐色。幼果感染病菌后果實表面產生深褐色“鳥眼”狀病斑,新梢、葉柄等感病后則形成褐色的圓形斑點。
綠盲蝽是為害葡萄的主要蟲害之一,通常為害葡萄的幼嫩葉片,有時也為害花蕾,通過刺吸幼嫩組織的汁液而對葡萄造成危害。為害初期通常是在剛展開的葉片上產生較多紅褐色小斑點,導致新梢緩慢生長;后期葉片上的小斑點隨著葉片的生長而逐漸增大,形狀為不規則狀,然后再逐漸擴大至穿孔,穿孔邊緣變成黃綠色至淡褐色。綠盲蝽為害嚴重時會導致葡萄新梢和葉片停止生長?;ɡ偈芎r初期表面形成淡褐色斑點,后期則導致整個花蕾變褐干枯。
斜紋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屬,主要為害葡萄的葉片、枝梢、花和果實,初齡幼蟲通常以群集危害,高齡后才分散為害。幼蟲咬食葡萄的葉片、花蕾及果實,初齡幼蟲嚙食葡萄葉片下表皮及葉肉,僅留上表皮,危害后葉片產生透明斑。斜紋夜蛾4齡以后則開始進入暴食,咬食葡萄葉片,只留下葡萄主脈。
鳥害已成為葡萄種植者十分頭疼的問題,葡萄成熟時的鮮香氣息對鳥類有強烈引誘作用,在果實轉色期到成熟期,鳥類(主要為麻雀)大量啄食葡萄果實,直接造成葡萄減產和降低葡萄的果實品質。同時鳥害后的葡萄汁液外流,極易招致腐生性病原菌的侵襲,造成進一步的經濟損失。
選栽抗病品種和砧木是減少病蟲害產生的有效手段,常用抗白粉病的葡萄砧木為:101-14MG、圣喬治、光榮、SO4、110R、1103P等,常用的抗霜霉病砧木是河岸2號、河岸3號、山河2號等[6]。確保葡萄基肥的質量和足夠的休眠時間,增施有機肥,適當增施鈣、鎂、鋅肥等微量元素肥料,補充磷肥,少施氮肥,控制鉀肥,提高葡萄的抗病能力。及時進行葡萄的夏季修剪,摘心打杈,增強園內通風透光,降低園內濕度,及時進行排水。適時進行果穗套袋,防止病菌侵染。合理清園,減少越冬菌源。做好苗木檢驗和消毒,調運苗木及插條時要嚴格檢驗,重病苗必須淘汰,輕病苗和可疑病苗進行消毒處理[7]。
針對葡萄常見病害,在坐果初期和硬核期分別研究了不同殺菌劑對白粉病、黑痘病、灰霉病、白腐病、霜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見表3。

表3 坐果期殺菌劑對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表4 果實硬核期殺菌劑對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葡萄生產上可根據不同病情發生的嚴重程度選擇藥劑,白粉病發生嚴重時選擇25%戊唑醇1250~1500倍液或12%腈菌唑1500~1750倍液,黑痘病發生嚴重時選擇10%苯醚甲環唑1000~1250倍液,灰霉病發生嚴重時選擇25%戊唑醇1250~1500倍液,白腐病發生嚴重時選擇80%代森錳鋅600~700倍液,霜霉病發生嚴重時選擇25%烯酰嗎啉800~1000倍液,炭疽病發生嚴重時選擇25%嘧菌酯1000~1500倍液,幾種藥劑交替使用。
化學防控藥劑應選用無機農藥和高效低毒化學農藥,藥劑防治以預防為主,發病后兼顧治療。根據多年調查和試驗總結出四川地區葡萄全生育期病蟲害綠色防治年歷(見表5),遵從“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在對葡萄物候期、氣候特征和病蟲害發生規律等進行觀察的基礎上,重點總結了葡萄栽培中常見的病蟲害種類及各個生育期防治措施和要點,推行關鍵節點用藥和全程綜合防控技術,為葡萄產業的綠色、安全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參考。

表5 葡萄全生育期病蟲害防治年歷
葡萄病蟲害防治期間,可采用微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微生物農藥主要利用真菌和細菌防治病蟲害,從而達到以菌治菌的效果[8]。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施微生物來源的16%多抗霉素可溶粒劑2500~3000倍液或植物來源的0.3%苦參堿水劑500~800倍液防治葡萄炭疽病;在發病初期噴施微生物來源的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200倍液,每隔10~15d噴霧1次[9]防治葡萄白粉病。在葡萄萌芽前噴施哈茨木霉菌加上乙基多殺菌素或蘇云金桿菌等生物藥劑預防灰霉病,花期通過噴施氨基寡糖素或S-誘抗素等免疫誘抗劑配施氟吡菌酰胺、嘧菌環胺等低毒低殘留藥劑防治灰霉病和霜霉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