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磊,林岑,張紫荷,包江波
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反映患者對疾病、治療、護理和醫療保健服務的個人主觀感受,如不適癥狀、不良體驗、不良情緒等,這些主觀感受往往無法由其他臨床醫護人員提供的信息所取代[1]。患者報告結局的價值在于以患者自我報告內容作為起點,融合患者聲音、醫務人員判斷、臨床檢查結果,更全面地了解并理解患者病情和疾病體驗[2-4]。目前,來自患者報告的健康結局信息已成為醫學大數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益受到研究者和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重視[5-6]。醫學本科生是未來的臨床醫務工作者,在其課程建設中體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正日益受到關注,開展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的調查研究將有助于完善醫學教育體制。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的認識現狀,為相關教學內容課程的開展提供參考。
1.1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就讀的二年級以上醫學本科生(八年制為五年級以下,醫學生第一年接受通識教育)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全日制在校學生;②來自臨床醫學、護理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其他專業(藥學、法醫等)4個專業大類;③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因各種原因休學學生。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自行編制,包括性別、年齡、就讀年級、專業、海外學習經歷、臨床見習經歷、實習經歷、是否接觸使用過患者報告結局。②對患者報告結局知識的了解和獲得需求問卷:由研究者自行編制,包括患者報告結局定義的判斷(是非題)、患者報告結局內容的判斷(是非題)、患者報告結局的了解程度(分為不了解、一些了解、大體了解和完全了解)、希望了解的途徑(多選題)、感興趣的患者報告結局內容(多選題)。調查前請5名專家(醫學院及護理學院熟悉該主題的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級講師1人)對調查問卷進行內容效度(CVI)評價,CVI為0.780。③對患者報告結局的態度問卷:采用劉歡[7]漢化并檢驗的患者結局評估態度問卷(Outcome Measures Questionnaire,OMQ),問卷共22個條目,分別為負性態度(15個條目)、一般態度(4個條目)和實踐障礙(3個條目)。該問卷采用6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計為1~6分,得分越高表示對患者報告結局評估態度越積極。問卷整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907,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擬合度較好。本研究5名專家評價效度CVI為0.750。對50名醫學本科生的預實驗結果顯示,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總體為0.910、負性態度0.924、一般態度0.890和實踐障礙0.906。④開放性問題“是否有關于患者報告結局的其他想法”。
1.2.2調查方法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和資料收集。由研究團隊中的醫學院學生會成員聯系各專業的班團干部,向班級微信聯系群發放問卷鏈接,說明研究目的、調查內容和填寫注意事項,請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象自愿參加,獨立填寫。問卷匿名填寫,同一IP地址只能提交1次,答卷時間不少于5 min,問卷鏈接1個月內有效。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共計回收有效問卷315份。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行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對開放性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和內容分析。
2.1醫學本科生的一般資料 共調查醫學本科生315人,男85人,女230人;年齡18~24(20.73±0.27)歲。二年級107人,三年級103人,四年級79人,五年級26人;臨床醫學專業93人,護理學專業127人,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專業52人,其他(藥學、法醫等)43人;有海外學習經歷33人;有臨床見習經歷110人,臨床實習經歷51人;曾接觸使用過患者報告結局68人。
2.2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知識的了解和獲得需求 能正確選擇患者報告結局的定義195人(61.90%)、包含內容190人(60.32%)。對患者報告結局概念完全了解、大體了解、一些了解和不了解者分別為120人(38.10%)、178人(56.51%)、12人(3.81%)和5人(1.59%);希望能了解患者報告結局的主要途徑,其中閱讀文獻(130人,41.27%)、學術會議(108人,34.29%)、師長/同學交流(105人,33.33%),95人(30.16%)沒有途徑。對患者報告結局感興趣的內容中,患者報告結局背景及發展176人(55.87%),患者報告結局測量工具使用225人(71.43%),患者報告結局測量結果的解釋與分析258人(81.90%),如何在臨床上應用患者報告結局進行決策判斷269人(85.40%)。
2.3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態度 對患者報告結局評估態度總分為84.13±0.40,條目均分3.82±0.01。其中,負性態度得分58.71±0.35,一般態度13.77±0.10,實踐障礙11.65±0.09。醫學本科生患者報告結局態度得分最高和最低的3個條目,見表1。
2.4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態度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性別、年齡、專業、海外學習經歷、見習經驗、是否接觸使用過患者報告結局醫學生患者報告結局態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見表2。

表1 醫學本科生患者報告結局態度得分最高和最低的3個條目(n=315)

表2 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態度的單因素分析
2.5開放性問題回答 共有15人(4.76%)填寫了是否有關于患者報告結局的其他想法這一開放性問題。有8人(2.54%)從多個角度談到對患者報告結局臨床應用的建議,包括先進行試點應用、如何使患者報告結局工具融入臨床、臨床專業人員的態度、特殊人群(如兒童)如何進行自我報告、專業術語是否會影響患者報告結局結果、地區間文化差異等;3人(0.95%)表示問卷使其對患者報告結局產生興趣,希望能獲得更多的知識;2人(0.63%)表示患者報告結局與其所學專業(公共事業管理、法醫)無任何關系;另有2人(0.63%)表示患者報告結局在臨床應用不太可能,但沒有給出原因或解釋。
3.1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的了解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有一定知曉,這可能與患者的聲音在我國臨床實踐中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8-9],且本校醫學本科生課程安排中有較多的參與臨床科研創新項目、臨床志愿者活動等早期接觸臨床的活動機會有關。但本研究也顯示,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具體內容的理解不完全正確,提示需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幫助其獲得患者報告結局相關知識。在調查中,醫學本科生表達了了解患者報告結局知識的濃厚興趣,閱讀文獻、學術會議、師長/同學交流被認為是主要的希望能了解患者報告結局的途徑,但亦有30.16%認為沒有可以獲得相關知識的途徑。“如何在臨床上應用患者報告結局進行決策判斷”被認為是對患者報告結局感興趣的內容(85.40%)。在開放性問題中調查對象亦表達了對學習患者報告結局的興趣。研究者建議可初步嘗試開設患者報告結局相關導論性課程,通過聚焦“傾聽患者聲音”,初步介紹患者報告結局的產生背景、研究方法、臨床實踐和行業工具開發等內容,幫助醫學生從多個視角了解這一健康服務領域的關注熱點,開拓學生的思路和眼界,融合醫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學和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以“傾聽患者聲音”為切入點綜合提升其臨床評判性思維、醫學人文精神和科研創新潛力。可咨詢在患者報告結局、患者參與、患者聲音方面有一定建樹的醫學院和臨床專家的相關建議,并根據專家建議對課程方案進行修訂。
3.2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的態度現狀 患者報告結局對臨床實踐的作用已被廣泛認同[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的態度處于“稍微同意”和“稍微不同意”之間。其中,得分最低的3個條目顯示,醫學本科生對如何應用患者報告結局以及患者報告結局對臨床的價值的認識存在誤區(均值<3分,屬于“稍微不同意”范疇)。本研究發現,實習經歷和就讀年級是其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臨床實習經歷學生的態度得分低于無實習經歷的學生。同時,三、四年級學生得分低于二年級學生。這可能是由于患者報告結局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迫切地需要盡快在臨床實踐中落地[13],部分有臨床經歷的學生感受到了患者報告結局在臨床上應用所遇到的障礙。有研究者指出,患者報告結局與臨床實踐結合過程中,面臨諸多的潛在困難,包括已融入臨床實踐是否會增加工作量,導致工作時間不足,以及特殊患者的自我報告及繁重的評估內容會影響評估質量等[14-16],這會影響醫護人員的積極性。提示不僅需要向醫學本科生介紹患者報告結局相關理論知識,更需向其展示如何在臨床中正確應用患者報告結局,如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如何規范收集來自患者報告的數據(如癥狀、功能、生活質量等),并加以科學分析和應用,讓患者報告結局數據真正為醫學大數據服務。探索結合國外發展經驗的同時也應結合我國醫療環境特點以及不同患者特點,以推動臨床評估體系科學性與高效性相結合,使得醫患共同獲益。
本研究通過橫斷面調查分析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報告結局的認識現狀,結果顯示其對患者報告結局有一定認識,愿意學習相關知識,但也存在一些負性態度,可依據調研結果開設相關選修課程,為提升醫學本科生患者報告結局的認識水平,促進其進入臨床后對患者報告結局的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