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達,盧順翔,蔡志文,李澤豐,杜逸凡
(1.深圳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廣東深圳 518000;2.武漢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廣東深圳 518000;3.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00;4.武漢理工大學市政工程系,湖北武漢 430070)
在近些年的城市化進程中,海綿城市一直作為城市雨洪管理的指導理念。海綿設施在應用過程中,被證實可有效緩解城市內部的洪澇問題和改善地表徑流的水質情況[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要求對海綿設施建設成效進行定量化的監測[2]。天然海綿體,即綠化帶、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池等,作為海綿城市的調蓄和滲濾主體并發揮重要作用[3-4]。目前,并沒有較好的監測方法對土壤基質的雨水調蓄能力進行評估。因此,基于深圳市典型天然海綿體,試圖建立一套光纖傳感監測系統,以實現對天然海綿體土壤基質的調蓄能力進行監測。
外界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光纖光柵所輸出的波長信號,這種影響包括了環境的應力變化和環境的溫度變化[5]。2種環境變化對光纖光柵的影響,最終都表現為光柵的柵距和折射率的改變,進而導致光柵的反射光譜和透射光譜發生改變。采用應變補償法對光纖光柵進行封裝,使其僅對環境的溫度變化敏感[6]。通過檢測光纖光柵反射譜或透射譜的變化,并以波長漂移信號的形式輸出,建立波長漂移量與環境溫度變化量的關系,可實現對環境溫度變化的監測。
天然海綿體對雨水具有滲蓄的功能。雨水在入滲到天然海綿體的過程中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滲潤、滲吸和滲透階段[7],即隨著土壤含水率變化,雨水的入滲速度也會發生改變。由于雨水的入滲,土壤環境的溫度會降低。根據這一現象,考慮在天然海綿體內的豎直方向上,布置光纖溫度傳感器。降雨時,隨著雨水的入滲,土壤含水率不斷上升,而在此過程中,傳感器不斷被低溫雨水浸潤沖刷,直到傳感器周圍土壤含水率達到近似飽和狀態,溫度趨于恒定。而上下布置的傳感器,兩者會在溫度變化上存在時間滯后的現象。光纖溫度傳感器產生的波長信號,隨著環境溫度的改變會發生波長漂移,且這一漂移量與環境溫度的變化呈線性關系[8]。因此,可通過波長漂移量變化的滯后性,反映出雨水在天然海綿體內的透水速度。
降雨時隨著雨水滲入天然海綿設施的土層中,光纖溫度傳感器將所監測到的光信號傳遞到光纖光柵解調儀上,經過解調儀解調后轉化為電信號,以波長漂移量的形式在計算機上展現,經數據處理后得到及時的海綿體內的雨水透水速度。
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光纖光柵解調儀、PC計算機、自制降雨模擬裝置、自制天然海綿體模擬裝置,試驗用雨水于深圳市羅湖區某居民點接取,以草坪草-土壤構建天然海綿體,其中,土壤為華南地區分布最為廣泛的紅壤土[9],草坪草品種為早熟禾。
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具體參數如下:中心波長為1 510~1 590 nm;分辨率為0.01 ℃;精度為±0.5 ℃;反射率>80%。光纖解調儀具體參數如下:通道數為8個;波長為1 529~1 569 nm;波長分辨率為1×10-12m;掃描頻率為100 Hz;動態值為40~60 dB。
試驗土壤的理化性質如下:pH值為5.0~5.5;鹽基飽和度為40%;有機質含量<20 g/kg;腐殖質中胡敏酸/富里酸(H/F)為0.3~0.4;密度為2.76 g/cm3;飽和質量含水率為28.5%。
早熟禾草坪草鋪裝特性參數如下:高度為(5.3±0.5)cm;根長為(9.5±1.0)cm;蓋度為86.2%±1.0%;密度為(21 000±500)株/m2。
采用北京東成人工降雨模擬器(GC-JY),通過程序設置,可模擬出試驗所需要的雨型和降雨強度。天然海綿體模擬裝置如圖1所示。天然海綿體模擬裝置上部設置徑流排出口,底部設置滲透水排出口。土層下墊設工程透水隔土布和細碎石,防止底部土壤流失。

圖1 天然海綿體模擬裝置Fig.1 Simulation Devices of Natural Sponges
2.3.1 透水速度監測試驗
試驗用土樣先進行烘干處理,在烘箱中以105~110 ℃條件下烘干6 h左右。進行透水速度試驗時,在早熟禾草坪草下5 cm布置第一個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在其下面豎直方向上每隔10 cm布置一個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順次布置3個,共布置4個。布置完畢后,通過降雨裝置模擬降雨,記錄經光纖解調儀解調后的波長數據。含水率的測定采用烘干法。
2.3.2 透水速度與含水率關系試驗
自然條件下,紅壤土中質量含水率一般在10%~30%[10],因此,試驗用土壤的含水率條件參考此范圍。將烘干的紅壤土樣,按質量含水率為10%、13%、16%、19%、22%、25%、27%,加入蒸餾水混勻后放入容器,以保鮮膜封口并置于恒溫恒濕箱中,保存24 h左右。將備好的土樣以15 cm深度均勻填入玻璃器皿,表面鋪以早熟禾草坪草,并分別在玻璃器皿底部上5 cm以及草坪草根系下5 cm,安裝好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通過雨水模擬裝置進行降雨模擬,記錄2個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的響應時間差,從而計算出對應含水率下,早熟禾-土壤系統天然海綿體的透水速度。
模擬降雨時,記錄上下2個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的波長數據,通過Matlab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并建立波長變化滯后模型,模型計算如式(1)~式(3),可以計算海綿體內的雨水透水速度。
λan=λbn
(1)
Δtn=tan-tbn
(2)
(3)
其中:λan、λbn——光纖波長,nm;
tan、tbn——λan、λbn對應時刻,min;
u——透水速率,cm/min;
Δtn——某一波長下滯后時間,min;
ha、hb——兩光柵埋深深度,cm。
在不同重現期下,本研究進行了透水速度的監測試驗。根據深圳市氣象局發布的《深圳市暴雨強度公式及查算圖表》(2015版)[11],計算得到多種重現期下,不同降雨歷時的平均暴雨強度,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重現期及降雨歷時下的暴雨強度Tab.1 Rainstorm Intensity under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and Rainfall Durations
綜合表1中暴雨強度數據,選取0.5、1.0、1.5、2.0、2.5 mm/min的平均時降雨強度進行試驗,試驗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降雨強度下土層滲透速率變化Fig.2 Changes of Soil Layer Permeability Velocity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ies
觀察不同降雨強度下,該系統的3個土層的透水速度曲線變化過程,發現該系統的下層土層的透水速度受上層土層狀態所影響。上層土壤需要完成滲潤階段后,雨水才能繼續下滲,但滲潤階段完成后,土層含水率增加,雨水通過上層透水速度減緩。因此,海綿體的整體透水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上層土層的透水速度。在降雨暴雨強度較低[圖2(a)~圖2(b)]的條件下,系統下層土層的透水速度明顯低于上層土層的透水速度。在此過程中上層土壤含水率并未達至飽和,土層在雨水下滲過程中,將一部分雨水滯留,以增加本層土壤的含水率。在圖2(d)~圖2(e)條件下,暴雨強度逐步增大至2.5 mm/min,上層土壤含水率達到飽和所需時間變短,當上層土壤含水率達至飽和后,上層土壤所吸收的雨水,皆通過重力作用下滲到下層土壤,此時雨水的透水速度基本趨于穩定。隨著暴雨強度的繼續增加,上層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更為迅速,而透水速度的下降趨勢與含水率上升趨勢成反比。這說明天然海綿體土壤的含水率,會影響天然海綿體的透水速度。由圖2可知,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監測系統在不同降雨強度下,皆能靈敏并及時地反映出早熟禾-土壤海綿體系統在不同縱深下土層的透水速度變化情況。同時,早熟禾-土壤海綿體的含水率變化與透水速度變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透水速度變化對含水率的變化特點,具有良好的反饋性。
水分滲入天然海綿體是水分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綜合作用下的物理過程,入滲過程分為3個階段:滲潤階段、滲吸階段和滲透階段[7]。由圖2(e)可知,土層1中當雨水入滲處于滲潤階段時(t=2~4 min),早熟禾-土壤海綿體系統內的含水率較低,透水速度快且下降趨勢明顯,而含水率在此階段迅速上升。在暴雨來臨之際,滲潤階段可有效延遲徑流的產生,緩解雨水管網壓力。隨著降雨的繼續,入滲過程進入到滲吸階段(t=4~15 min),透水速度繼續減小,含水率進一步升高。推測是因為海綿體內含水率上升,植物根系土壤的間隙在浸潤作用下縮小,且泥土浸潤后對滲流的黏性作用增強,導致雨水在早熟禾-土壤海綿體中的下滲阻力增加,透水速度下降。在滲透階段(t>15 min),透水速度下降緩慢,海綿體的含水率增加也趨于平緩,且兩者皆開始趨于臨界值。
在3.1節透水速度的監測試驗過程中,驗證了含水率與透水速度存在著較強的相關關系,在不同含水率情況下,早熟禾-土壤海綿體的下滲表現不同,其能容納的最大飽和含水量也不相同。為了準確監測各類天然海綿體可收納雨水有效容量的變化規律,本文進行了不同含水率下海綿體的透水速度試驗,通過多次試驗,將所得到的含水率和透水速度關系,采用多種數學模型進行擬合,選取了擬合性較好的3種(表2)。其中,以ExpAssoc模型擬合效果最佳,擬合模型如圖3所示。

表2 透水速度與含水率關系擬合模型Tab.2 Fitting Mode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Velocity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Soil

圖3 透水速度-含水率ExpAssoc關系模型Fig.3 ExpAssoc Relationship Model of Permeability Velocity-Moisture Content of Soil
將光纖系統測得的實時透水速率,代入上述模型,得到相對應的當前土壤質量含水率,通過式(4)可推算出當前土壤可承受的水量。

(4)
其中:F飽——監測區域內土壤的飽和含水量,m3;
F——監測區域內土壤可承受的水量,m3;
Mn——監測土層n內土壤質量含水率;
Vn——監測土層n土壤體積,m3;
ρ——土壤密度,kg/m3;
ρ水——水密度,1×103kg/m3。
為有效驗證所構建的模型系統在實際降雨情況下,其所表現出的監測性能,考慮在3種深圳市常見雨型條件下[12],對監測結果進行驗證,如圖4所示。降雨量與產流量作差得到實際徑流控制量,利用所建立模型計算得到監測徑流控制量,并計算各自的相應徑流控制率,結果如表3所示。

圖4 模擬降雨雨強分布情況Fig.4 Distribution of Simulated Rainfall Intensity
3場不同雨型條件下,可知降雨的時間分布因素,會對天然海綿體的雨水徑流控制率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光纖傳感監測系統在各雨型條件下,其監測誤差皆保持在較低值,表現出良好的監測性能。
光纖監測系統具有適用性廣泛、布點靈活的特點。由于光纖傳感器的材質柔軟,在面對環境復雜的天然海綿體設施時,也可以進行布設,同時光纖傳感器還具備可嵌入的特點,能有效避免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運行管理便捷高效,對于監測需求面積大的區域,可進行廣泛布點,集中收集和管理監測數據。
(1)在不同暴雨強度下,光纖傳感系統皆可以靈敏反映典型天然海綿體的透水速度變化,且透水速度與含水率存在明顯關系。
(2)通過不同函數的擬合,尋找到了匹配度較好的ExpAssoc函數反映透水速度和天然海綿體含水率的關系并建立數學模型。
(3)在模擬的實際降雨條件下,光纖傳感監測系統在監測精度和靈敏性方面展現出了優越性。

表3 模擬降雨信息及監測效果Tab.3 Simulated Rainfall Information and Monitoring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