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應用作業療法治療腦卒中患者對其早期康復和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醫院康復醫學科在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性別、年齡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例均為3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康復療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作業療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和早期康復的狀況。結果? 治療后的觀察組患者SIAS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Fugl-Meyer運動評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比較,觀察組得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上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作業療法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有積極作用,可加快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緩解患者負面情緒。
【關鍵詞】? 腦卒中;作業療法;肢體運動功能;早期康復;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9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01-069-03
腦卒中,也可稱為中風,該疾病是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腦卒中屬于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腦部急性的循環障礙,從而使腦細胞和腦組織壞死的腦血管急性病變。疾病類型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多出現肢體不遂、語言喪失并伴隨癲癇、肺炎、腦水腫與顱內壓增高、壓瘡等各種并發癥。該病發病急驟,病情危急,常在發病后數分鐘到數小時內達到高峰[1-2]。患者和家屬多難以及時的進行應對,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的預后尤為重要,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積極、科學的干預治療可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神經功能障礙,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早日回歸社會。本研究以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為對象,探索作業療法對患者早期康復及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滿足下列條件:①患者經心電圖、及顱腦CT、MRI等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腦卒中;②癥狀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③患者知曉本次研究過程,并表示愿意積極配合,簽署同意書;④與面部神經麻痹(面癱)、腦腫瘤等疾病相鑒別;⑤患者具備認知能力;⑥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按照組間性別、年齡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44~71歲,平均51.52±1.58歲。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9例;患者年齡45~72歲,平均52.57±2.54歲。以上兩組個人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通過醫院倫理論證。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即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升患者治療信心和配合度,與患者建立交流,了解患者情緒變化,進行心理干預和引導。康復治療包括運動療法和物理療法,痙攣肌肉的牽伸訓練、關節被動活動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等,其中運動療法每次持續30分鐘,物理療法每次持續15分鐘。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作業療法,具體措施如下:
(1)視覺搜索訓練:將硬幣或積木放在桌面或平面上,訓練人員引導患者根據訓練要求逐一揀起,從易到難。
(2)感覺刺激訓練:訓練人員用手、毛巾、冰塊等從冷、熱、觸覺各個方面對患側肢體皮膚進行感覺刺激;在患者患側放置日常生活用具,引導患者用患肢或雙手交叉進行跨越中線的作業訓練,以增強患側本體的感官刺激。
(3)坐位平衡訓練:利用推滾筒對患者軀干前屈的控制能力進行訓練,當患者具備一定的軀干控制能力時,讓患者用健側手將物品從身側一側拿向另一側,不斷循環。
(4)上肢與手的模擬動作訓練:抓取桌子上的水杯或球狀物體向自己的嘴邊靠近后放回原位,動作的同時囑咐患者主動放松痙攣的肌肉,訓練人員在患者患側的上臂或前臂上施加阻力。程度由易至難,循序漸進。
(5)上肢控制能力的訓練:引導患者進行患側肩、肘、手關節的聯合運動,按照姿勢的正確性、速度、適應性與耐力的順序實施單關節運動,順序由近至遠,動作由簡到繁,訓練時間根據患者實際水平適當增加。
1.3? 觀察指標
(1)肢體功能評分:采用社會交往焦慮量表(SIAS)評分作為標準來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價,全表共10個項目,以0~5分或0~3分作為評價標準,最終得分越高越好。
(2)運動功能評分:兩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用Fugl-Meyer運動評分量表來進行評定,100分值,患者所得分數越高越好;
(3)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由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來進行評定,總分100分,共10項內容,Barthel指數得分60分以上的患者具備基本自理能力,得分60分以下的患者則無法進行自主生活。兩個量表均具有公信度。
(4)心理狀態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態比較由焦慮自測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來進行判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此時心理狀態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 ±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百分率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IAS各項指標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IAS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提升,但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優于對照組;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評分、ADL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Fugl-Meyer運動評分、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ugl-Meyer運動評分、ADL評分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得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AS、SDS自評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AS、SDS自評得分均明顯降低,但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又名中風,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急性腦部循環障礙。由于腦卒中患者多為老年人,又因其早期無典型性癥狀,患者多發病時已是危急癥狀,故此類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均處高位。多以肢體癱瘓、語言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為臨床表現,病情危重時可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由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肢體發生功能障礙,導致患者運動能力缺失等,嚴重威脅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腦卒中所導致的高致殘率和后續治療所需要的大筆費用均給患者帶來沉重的負擔。臨床對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干預和康復治療予以高度重視[3-4]。
作業療法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娛樂有關的作業活動和工藝過程。作業療法旨在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從各個層面消除患者的依賴性,圍繞患者自身的主動活動,使患者能夠達到獨立完成洗漱、洗衣服、位置轉移等日常功能活動。是腦卒中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奠定基礎的治療方式。作業治療指導患者有目的和有選擇地進行某項活動,根據患者心理和生理的接受程度來進行活動方式和強度、時間的調整,由訓練人員從旁輔助,進一步幫助患者軀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等功能的恢復。相關研究表明,作業療法可以幫助促進患者受損神經的再生和運動、感覺功能的恢復。此次研究中對腦卒中患者實施作業療法,通過視覺搜索訓練、感覺刺激訓練、坐位平衡訓練、上肢與手的模擬動作訓練和上肢控制能力的訓練,循序漸進的對患者展開感官和肢體運動功能的刺激與鍛煉。作業治療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存質量,使之在緩解病情的前提下重新回歸家庭、融入社會[5]。本研究中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評分量表上觀察組高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上觀察組患者得分高于對照組;SIAS量表評分結果上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SAS、SDS量表得分上均小于對照組。證實了作業療法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上有積極作用,可加快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緩解患者負面情緒,值得推廣。
4 參考文獻
[1] 邵登衡,李祖昌,徐曉君.作業療法配合有氧運動治療急性出血性腦卒中偏癱的療效及對肢體神經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0):1596-1599.
[2] 歐陽勝璋,解斌,王叢笑,等.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個體化作業療法對腦卒中上下肢運動及認知障礙的康復效果[J].中國臨床研究,2019,32(2):202-206.
[3] 官娉,陳妍,張韶輝.作業療法結合運動想象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上肢與手功能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6):647-649.
[4] 向珊,張繼榮.作業療法在腦卒中所致上肢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現狀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23):37-39.
[5] 章偉峰,沈小洪,時美芳.作業療法結合家庭環境改造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6,15(1):6-9.
[2021-12-20收稿]